路麗華 李愛華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更有計劃地、時刻地、有意識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不是教書匠,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所以開發學生的智力應自始至終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
一、智力的發展應是“矛盾—解決矛盾—矛盾”的過程
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是一對矛盾體。教學必須從矛盾開始,“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學的開始應提出鮮明的問題和矛盾,以引導學生去看、去思考、去聯系課文中的基礎知識,迫使學生追求,并盡量由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和解決矛盾的方法。
如我在講液體的沸點與壓強的關系時,先將燒瓶中的水加熱到沸騰,然后移開酒精燈,水停止沸騰,問學生這是什么原因。有的學生說,因為不燒了,所以不會沸騰了。還有的學生說,水沸騰時要吸收熱量,移去酒精燈,水吸收不到熱量,所以不會沸騰。我肯定了學生的正確答案,同時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水已經沸騰,酒精燈繼續給水加熱,要使水不產生沸騰應采用什么辦法?(不準加冷水)(2)水在沸騰,移去酒精燈,在短時間內要水新沸騰,又采用什么辦法呢?學生一時想不到什么辦法,沉默不語。我拿出了注射器說,今天我帶注射器來是不是給同學們打針啊!大家都笑開了。今天帶注射器有什么用呢?你們想想看,有的家里有高壓鍋,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有的學生想到了向瓶中打氣或抽氣的辦法。我通過演示回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結論由學生討論得出。在解決了上面的矛盾后,我又提出了這樣的矛盾:如果瓶中的水剛剛沸騰,用塞子將瓶口塞起來,倒過來,在瓶底上澆上冷水,水會不會又重新沸騰呢?對于這一提問,大部分學生回答不會沸騰。到底會不會沸騰,留給同學們思考,為以后講“液化”這一節課制造新的矛盾。有疑才會有問,才會去究,有疑有問、有究才能不斷地解決矛盾,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
二、尋求知識規律,發展學生的智力
知識和智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武裝學生的頭腦,很多的知識有它的內在聯系,如果不把握,不注意總結它們之間的規律性和內在的聯系,學生即使暫時記得,也不能牢固地掌握和運用。
如單位的換算,學生總混淆不清,在復習時,應把這些單位列成表格讓學生分析比較,如長度單位中的“毫米”、質量單位中的“毫克”、容積單位中的“毫升”、電流強度中“毫安”、電壓單位中的“毫伏”等,這些單位中的“毫”和在它右面的單位都是千進位,而微安、微米、中的“微”和右面的單位是百萬進位。在這樣歸納的基礎上,尋找它們間的規律,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從而啟發學生試圖尋求其他知識間的規律,以牢固掌握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鼓勵學生多想、多練、多思索。
三、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和啟發性
教師不僅要強調課堂教學中的雙基落實,更要應用,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應用。結合課文中所講授的內容,選用適當難度的練習,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就是喜歡接受新的知識,對新知識有好奇心,所以對已學過的、已掌握的內容再提問,就會不感興趣,認為是老一套了。智力的開發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負擔和充分的營養,學生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樣,用進廢退,肌肉不鍛煉不發達,智力不開發也會萎縮和退化。人的頭腦像一臺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要使它正常運轉,就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多動腦筋。
于是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個長方體的磚塊放在水平桌面上,當截取一半后,在下面給定的四個答案中如何選擇:(1)壓力減小,壓強減小,密度不變;(2)壓力增大,壓強越大,密度變小;(3)壓力減小,壓強不變,密度不變;(4)壓力不變,壓強減小,密度變大。
題目是常見的,學生思考的面比較廣,既要考慮到磚的三種放法,又要考慮到截取的方向,截取的方向不同,得出的結論便不同。
四、讓學生在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發展智力
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時,首先要有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讓學生自己開啟知識的大門,自己動手,通過試一試獲得知識。
在講變阻器的時候,我這樣設計這一堂課:預先安排實驗的器材、線路的連接由學生自己到講臺上來做,對此學生都積極要求上來試一試。如何既滿足這么多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把變阻器的結構、原理講清楚呢?我特別設計了一張表格,內有十多種情況、幾十個問題,要求學生實驗后得出結論,或者從前面的實驗結果推斷出后一種實驗必然產生的結論。這樣一來,教學氣氛熱烈,學生爭先恐后地要上講臺露一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對開發學生的智力是十分有利的,自己動手、觀察思考、歸納得出的結論、發現的規律,往往會達到神奇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在參與中培養出來的,這對學生的各種心理品質的培養及對今后的學習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