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書
摘要:古琴與古箏同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它們外形上頗為相似,甚至曲目來自于同一母體。古箏曲《梅花三弄》原從古琴曲移植而來,但二者在演奏技法、演奏風格、審美特征等方面大相徑庭。筆者試以這兩首樂曲為例,以發現中國彈撥樂器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形態,進一步加深我們對箏與琴全面的研究與認識。
關鍵詞:古琴 古箏 《梅花三弄》
一、琴與箏文化內涵之比較
古琴藝術之所以備受推崇,除了古琴變幻無方、清新淡雅的音樂品格外,還寄寓了文人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它含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理想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的精神與天地精神融為一體。古琴原本便是為溝通天、地、神、人而生的樂器,古琴的構造即“天人合一”理念的物化形態。古琴承繼了儒家的中庸平和道家的清微淡遠思想,形成極具特色的中國式文化內涵。 古箏素有“群聲之主,眾樂之師”的美譽。秦箏在三國時期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樂器,受到學者、文人的普遍重視,在演奏技巧、制作工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古人將古箏的行云流水特性與做人之道相結合,借彈箏的高超技巧比喻君子品格。唐代時,箏常用于禮樂中的雅樂,古箏以五度相生律定弦,這使得箏不僅在宮廷音樂中能夠獨奏,還常用于合奏或伴奏。
二、梅花三弄之琴與箏
梅花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用以比喻高風亮節、鐵骨堅貞的人。《梅花三弄》的 “三弄”指的是同一曲調反復奏三次,同樣是反復的處理,展現梅花在寒風中凌霜傲雪、不屈不撓的個性和氣概,古琴與古箏的風格卻大不一樣,兩種樂器的演奏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享受。
古琴與古箏音響效果雖相似,但最大區別主要源于對節奏的處理,古琴用減字譜記譜,未規定每個音的演奏長度,演奏者通過自己對樂曲獨特的理解自由控制音的延伸幅度,不像古箏有較為嚴格的固定節奏規定。雖然主調旋律大致相似,但這種節奏處理的差異以及樂器本身的形制結構差異、演奏技法差異造成了兩首樂曲的大相徑庭。
(一)曲譜比較
筆者選取較有代表性的幾段,從譜面進行分析。
第一段比較(圖1為古琴譜,圖2為古箏譜):
(圖1)
(圖2)
從譜面來看,古琴與古箏都以“1216561”為主,不同的是古琴發揮了它綿延悠長的特性,在慢板開篇古琴更能發揮它的優勢,塑造了寒風凌厲的惡劣環境。此段樂曲古琴節奏型排列要比古箏版樂曲密集,由于古琴演奏者可自由處理每個音符的長短,所以從聽覺上來說此段也不會顯得繁冗復雜。古箏則加入了許多揉弦技巧,這點似乎在模仿古琴變幻無方的特點。
第二段比較:
從這段開始《梅花三弄》的主旋律出現。很容易看出在第二段中,古琴和古箏的不僅旋律極為相似,在演奏手法上都運用了泛音。古琴上的泛音又叫“天音”,與散音和按音分別象征天、地、人。古箏也有泛音音位,泛音音色晶瑩透亮,清澈宛若風鈴。此段曲調起伏不大,結構穩定。描寫出輕盈的梅花在寒風中隨風搖擺,猶如將花香奏成優美動情的旋律。
第三段比較(圖3為古琴譜,圖4為古箏譜):
(圖4)
古琴用了單音的泛音,相對于第一次主題旋律的出現,“二弄”整體降了一個八度。而古箏則用了相差八度的泛音,當同時奏相差八度音時,人耳先聽到的是較高的那個音,所以在第四段中,《梅花三弄》在古箏曲的處理上是整體升高了一個八度。因古琴形制的問題,左手大拇指需固定音位,小指按住相對應的泛音位置,無法完成八度的泛音。古箏因為有琴碼確定音高,所以能同時用拇指和中指演奏八度泛音。
此段為第“三弄”,古琴用高音區的泛音表現與“一弄”相呼應。分析古琴各“三弄”呈現的音區,不難發現其音的走向呈“V”字。筆者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是為了使曲調與古琴的音色更加契合,古琴的面板較厚,是其他樂器厚度的五到十倍,高音區泛音不會顯得刺耳反而與古琴音色彼此滲透。高音區的泛音聲音恰恰體現了古琴音色的“鮮”與“潤”,鮮是立體鮮活,“潤”是通透濕潤。這樣也更顯得樂曲描寫的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含蓄而不張揚,韻味更濃。
(二)風格比較
古琴音樂家李家安彈奏的《梅花三弄》總時長約為7分52秒,在充分發揮古琴自由、空靈的旋律特點時,有節制地采取舒緩與急促的對比因素。古琴曲盡量避開了小二度,大七度等不和諧音程,而有大量純四、純五度極和諧音程,指甲和指腹都要按住琴弦蘊涵了陰陽調和的思想。李家安的《梅花三弄》能讓人完成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三次主題的呈現仿佛讓聽眾在潔白無垠的世界中抓住偶然伸出的梅枝,不同音區的演奏手法讓梅花錯落有致,更體現了中國“和”文化影響下的審美觀念。
三、結語
單從獨奏方面來講,琴與箏的形制決定了其音響效果的不同。筆者認為兩種樂器演奏出了不同形象的梅花。古琴的厚重悠長把《梅花三弄》描寫得如同不屈于權勢的高雅之士,古箏的清新靈動把《梅花三弄》描寫得如同嬌俏可愛的美麗少女。筆者認為無論用哪種樂器演奏,以曲寫情是最重要的,樂曲的演奏不光和樂器的形制有關,還與個人的審美情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