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機空間是空間與環境、空間組成要素之間相互協調,成為統一的、有組織的、網絡化的空間,并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繼承歷史傳統,體現時代風貌,從總體上提升環境的品質。
關鍵詞:現代建筑;有機空間;個性化
意大利建筑評論家布魯諾·賽維在其《現代建筑語言》中說:“如果說現代建筑語言是偏于任意性的話,那么僅就古典主義賦予抽象的、禁錮自由、抹殺社會形態變化的柱式以神話般的意義這一點而論,它就完全是隨心所欲的。”[1]在這里,布魯諾·賽維所說的“隨心所欲”是與刻板的古典主義建筑相對而言。實際上現代建筑并非雜亂無章,布魯諾·賽維總結并歸納出了現代建筑的七個設計原則,其中新的時空觀——“有機空間”在現代建筑設計領域得到了普遍重視和追捧。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高科技的演示技術,更加生動而真實地把有機空間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可以借助電腦呈現的有機空間形態,觀察到正常情況下不能看到,但又實際存在的空間狀態。
1 何為“有機空間”
20世紀,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最大飛躍莫過于新時空概念——“有機空間”的提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四維空間”。在以往的概念中,時間和空間二者是分隔的,空間在一個平直的幾何體系中可以用笛卡兒的三維坐標來表達,而時間作為一個獨立的一維連續體,與空間無關,并且在空間的無限連續中始終是均勻行進的。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空間和時間是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坐標系的時間依賴于另一個相對移動的坐標系的時間和空間坐標,也就是說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而不可分割。“建筑的時空關系,是在空間的架構上于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2]把新時空概念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則是“有機空間”觀。
有機,顧名思義,是指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賴或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屬于或源自有生命組織的,具有組織的協調性、和諧性和活力。由此可見,有機的特征,即秩序和整體,并包含著“生命”的意蘊。在建筑上獨創性地引入這個名詞,意在指出局部與整體和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整體統一的,所呈現出來的環境空間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是人類精神活的表現。因而,有機空間是空間與環境、空間組成要素之間相互協調,成為統一的、有組織的、網絡化的空間,并能夠表達現代意義。有機空間中各組成部分的關系是相互關聯協調的,具有整體性,其核心就在于空間結構的有機性,包括空間與環境的相互融合,空間組織的網絡化,強調空間自身的表達和空間界面復合多義等等。有機空間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不僅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地理、城市文脈、氣候特征相適應,更要通過對地方文化、社會習俗的理解,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繼承歷史傳統,體現時代風貌,從總體上提升環境的品質。
2 有機空間的構建
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任何設計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這個服務對象,有機空間也不例外。“以人為本”設計思想的提出,首先,因為構筑有機空間形式的基本因素中,就包含了“人”的因素,否則稱不上是“有機空間”。這是進行有機空間設計的一個基礎觀點,也是一條不可動搖的創作規律。在認清這一點的基礎上,有助于我們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自覺地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真正創造出人們所需要的、舒適的理想空間。其次,“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有助于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徹底從僵化的設計模式中解脫出來,輕松進入有機設計的“自由王國”,設計出人們真正需要的人性化的好作品。
強調個性化設計。現代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之一即是個性化設計,同時也是有機空間設計的本質。強調個性化設計,是創造有機空間的另一條創作規律。其次,強調空間的個性化設計,是對以往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空間形式的一種批判和反駁,也承載著當今社會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只有這樣,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再次,強調空間的個性化設計,還能激勵業內建筑師、設計師們積極參與競爭,進行設計優化,推進現代有機空間設計的繁榮與發展。在進行有機空間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根據場地的實際條件,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氣候、人文習俗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來規劃和建設空間。在設計理念上,追求突破有限的空間,實現空間的無限性、永恒性和可持續發展。根據布魯諾·賽維《現代建筑語言》的論述,“有機空間”的設計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非對稱性和不協調性。根據功能需求和視覺效果來規劃空間,而不是幾何構圖,把空間從僵死的直角、對稱中解放出來。這里的不協調性,指的是空間各組成部分表面上無章可循,沒有關聯,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韻律美的有機統一。
(2)反古典的三維透視法。在過去,設計師們僵化地使用透視在平面上繪圖,脫離了實際的空間感受,只使用直尺在三維圖面上作設計,導致透視成為禁錮設計師想象力和直覺的工具。現如今,“有機空間”的設計方法給設計師們帶來了全新的空間感受和視覺體驗。他們拋棄了刻板的透視法,借助電腦載體,運用高科技的演示手段,把個性化的有機空間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在眼前。
(3)四維分解法。設計師把封閉的室內空間的六個面打開,使其不受限制自由地存在,向四周自由地發展。這樣,既打破了面與面之間一定要閉合的束縛,又延續了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關聯性。這種分解法,使空間不再有限,而形成了流水般的動感,隨著時間因素的介入,現代的動態空間取代了古典的靜態空間。
(4)利用新的結構形態,使空間的塑造更加自由。利用懸挑、薄殼和薄膜等新的結構形態,使封閉的室內空間被打開,給空間的分布帶來了更為自由地分隔方式,設計師可以隨心所欲地根據功能需求分隔出各種不規則的空間形態。
(5)時空連續。時間是一個永遠流變的量,空間是在流變的時間中展開的量。時空連續意味著視點的不斷改變,當人們置身于空間中,按照行進路線不斷前行,在過程中感知時空的流動和連續性,隨著時間延續上的位移而帶來感官上的不同體驗。
(6)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觀的結合。建筑的有機空間注重與城市風貌、周圍生態環境的融合,不僅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地理、城市文脈、氣候特征相協調統一,而且通過對地方文化、社會習俗的理解,在維護周圍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運用高超的科技手段,既繼承傳統,又能反映時代風貌,從總體上提升生態環境的品質。
3 結語
具有活力的有機空間為人們提供了自由的思想空間和情感體驗空間。置身于此,人們不僅能親身體驗到時空的連續延展性,人性化的有機空間組合,也能感受到突破界限的室內外空間景觀的延續,實現空間的無限性。因而,設計師要充分發揮時空想象力,把握好有機空間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從形式和功能兩個層面上整合時空藝術的表現形式,才能營造出更好的有機空間。
參考文獻:
[1] 布魯諾·賽維(意).現代建筑語言[M].席云平,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1.
[2] 李淼.挑戰四維空間[J].建筑知識,2008(2):3.
作者簡介:徐超(1978—),男,安徽六安人,文學碩士,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