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比較成本理論、內部經濟理論、帕累托最優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專業化人力資本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和制度創新理論的分析,探索農業產業化的經濟學基礎,以求用更加科學全面的視角審視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發展 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9-046-02
農業產業化,又稱為農工商綜合經營,或農業一體化(Agricultaral integration)。農業產業化經營概念是針對和區別于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目標的自然經濟和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相分離的計劃經濟提出來的,以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為其重要特征。{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經濟復蘇增長的大背景下,美國率先出現了農工商一體化的經營格局,西歐各國和日本等國紛紛效仿。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成熟的經濟學理論被應用到指導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引導人們以更科學的績效觀審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一、比較成本理論
資源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初始稟賦、利用條件等較大差異。正是因為資源的需求方與資源的現有分布存在不對等性,才使得世界各國、一國各個地區之間存在了經濟聯系的內在基礎和原始動力,這也構成了產業化發展的基本要素。相互依賴和優勢互補理論與比較成本學說和地域分工理論有著密切聯系。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在18世紀就論述了絕對優勢在國際貿易和分工中的重要作用。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即使一國沒有絕對優勢,而只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那么通過貿易和交換也是可以得到比較利益,絕對優勢不是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具備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應該將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貿易的核心產品。資本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應該將資本密集型產品作為貿易的核心產品,通過出口資源豐富產品和進口資源稀缺產品,從中獲得比較利益。農業產業化經營圍繞某種商品生產,形成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生產系列,做到主導產業商品基地布局專業化,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與產業化協同相結合,使每一種產品都將原料、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制作為最終產品,以產業帶動商品品牌進入市場。
二、內部經濟理論
內部經濟理論是阿弗里德·馬歇爾(A.Marschall)在他的代表作《經濟學原理》(1890年)中提出來的概念。“內部性是指由交易者所經受的但沒有在交易條款中說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效益”。{2}內部經濟是指一個廠商由于市場需求增加而擴大經營規模,通過充分利用生產設備,加強生產過程專業化和經營管理而獲得的經濟利益。與之相對應的內部不經濟指的是一個廠商由于生產規模過大、生產效率低而蒙受的經濟損失。而外部經濟是指一個廠商因相關的其他廠商的經營活動而獲得的經濟利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外部不經濟,是指一個廠商因其他廠商的經營活動而蒙受的經濟損失。農業產業化在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要注意自身的規模,實現內部經濟,推動農業產業化良性發展。
三、帕累托最優理論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博弈論以及相關社會學科。而帕累托改進是與帕累托最優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資源分配與利用的一種理想狀態。二者區分可以理解為,帕累托改進強調的是資源分配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變化過程中,在沒有任何參與者境況變差的條件下,使得至少一個參與者境況變好;而帕累托最優強調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可以在不損害其他參與者利益的前提下,獲得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最優理論告訴我們,在農業產業化過程,要注意各方利益關系,努力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狀態。
四、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強調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交易各方對商品信息的了解具有不對等性,即交易各方中存在掌握商品信息較為充分的主體,也同時存在信息較為匱乏的主體,其分別處于市場交易中的有利地位和不利地位。該理論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三位美國經濟學家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交易中賣方相比較買方而言掌握更多交易商品的相關信息,處于有利地位;信息擁有者可以通過向信息匱乏者交易信息而獲益;買方總是通過各種方法試圖獲得交易商品的更多信息;信息不對稱是“看不見的手”指揮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弊病,可以通過提升除買賣雙方之外第三方(如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督和規制來減少其負面效應。
這一理論為諸如股市波動、擇業失業、商品促銷、劣質品驅逐優質品等市場現象提供了經濟學解釋,被廣泛應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多個領域。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出臺各項規章制度,規范龍頭企業與合作企業之間、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的交易行為,使交易各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3}。
五、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是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Coase)于1937年《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在市場經濟中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與不確定性是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的重要原因。企業存在的必然性就在于大大節約了交易費用,企業通過統籌生產要素所有者和產品所有者的行為,減少交易各方的數目從而降低摩擦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而另一方面節約交易費用也是企業采取各種不同的組織形式的終極目標。企業取代市場的原因也在于企業能夠通過統籌組織獲得低于市場交易的交易費用。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以農企合作為核心的產業化發展可以靈活采取多種形式組織經營,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尋找適合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節約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的發展方式。
六、專業化人力資本理論endprint
專業化人力資本是20世紀80年代新經濟增長理論在解釋經濟持續增長問題時首次提出的,指勞動者通過邊學邊干、正規教育和專業培訓等途徑獲得的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存量。該理論與專門職業技能的掌握緊密相連。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提出的以物質資本和同質性勞動為基本生產要素的產出增長模型,強調市場競爭中資本和同質性勞動的投入和產出的替代作用,這種替代作用只可能得出規模報酬遞減的結論,無法解釋經濟現實中的規模效應,因而就不可能解釋經濟的持續和快速增長。這種理論的增長的均衡條件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長大于零,即經濟增長以人口增長為前提,這與現實經濟狀況是相違背的。于是,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極力將技術進步內生化。其中,R.E.盧卡斯(R.E.Lucas)(1988年)提出了一個用專業化人力資本內生化技術進步因素的增長模型,將人力資本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運用更微觀的、個量的分析方法,將T.W.舒爾茨(T.W.Schultz)的人力資本和索洛(Solow)的“技術進步”的另一種增長動力形式,視人力資本積累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使之內生化,具體化為個人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導出了不依賴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經濟均衡增長的約束條件,不僅解決了新古典增長模型的“不愉快的結果”問題,而且為長久困擾著經濟增長理論的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的矛盾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專業化人力資本能說明現代社會專業分工導致生產率提高的內在原因。農業產業化進程,迫切需要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進行科普推廣,需要專業人才的科學指導和合理建議。
七、非均衡發展理論
發展經濟學認為,均衡和不均衡是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兩種固有選擇。納克斯(Ragnar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哈羅德(R.F.Harrod)—多馬(E.D.Domar)模型、P.N.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構成了產業均衡發展理論的核心內容,這是農村經濟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均衡選擇。即強調在經濟發展區域中全面布局以工業為核心的生產力,通過全局發展實現地區經濟和產業的均衡發展。這種戰略的出發點雖好,但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即貧困不發達地區不可能擁有推動本地區所有區域、所有產業全面發展的豐裕的資金。農村經濟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另一個選擇是各部門各地區的非均衡發展理論。該理論以A.D.赫希曼·佩爾魯克斯等為代表,認為由于缺乏全面均衡增長的資本資源等先決條件,不發達地區無法實現各部門的全面投資,只能通過利用產業的前后旁側帶動效應和地區發展的增長極輻射效應而實現梯度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綜合認為非均衡發展優于均衡發展。而這種觀點忽略了產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協作與分工,其所形成的產業、空間二元結構會導致城市發展增長點單一、地區差異擴大等問題,無法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目標。
所以,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應根據自身發展條件找尋均衡發展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的融合點,充分認識到非均衡發展以點帶面增長的必然性,允許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部分產業、部門實現非均衡發展。同時,在推動非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注意產業和地區之間的協同合作,先發展的企業、地區帶動后發展的企業、地區,先進的行業帶動后進的行業,在非均衡發展中實現經濟產業化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4}
八、制度創新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North)對制度創新理論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具體概括為:第一,市場規模擴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人們對現有制度績效的評價變化使得現存的制度出現了更替的動機。但是,出于對現有規模經濟的樂觀審視,外部性因素內化過程中的高成本、高風險、高政治壓力等原因,現有的制度無法滿足上述的更替要求,當更替帶來的利益大于上述負面因素而產生的成本時,一項新的制度勢必產生。第二,個人、團體、政府作為三類行動集團,其對制度的創新活動具有不同的特點,個人制度創新的成本較低,可以忽略其組織成本和強制實施成本;政府的制度創新需要同時考慮組織成本和強制成本;團體制度創新介于上述二者之間。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應該根據創新的內容本身選擇合適的創新主體,通過推進制度改革,維護市場交易各方的經濟利益,實現生產效率、社會效益的共同增長。
以上理論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經濟學基礎,同時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指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特點和文化背景特點,需要在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上,通過剖析、理解、運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理論,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產業化道路,以實現我國部門經濟、地區經濟的科學、協調發展。
注釋:
{1}雷俊忠.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4.
{2}[美]丹尼爾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管制與市場[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3}劉天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4}陳少強.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商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作者簡介:張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與政府規制)
(責編:玉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