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佳
摘要: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音樂和學好音樂的前提,并且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上好音樂欣賞課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音樂教育的整體質量。為此,對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探究和研究是值得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就音樂欣賞教學在音樂教學的作用和地位,以此為啟發(fā)提出了音樂欣賞教學新模式:充分感受——參與體驗——了解檢測——拓展升華。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由四環(huán)節(jié)模式理念為指導,運用“充分感受——參與體驗——了解檢測——拓展升華”欣賞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達到提高小學生感受與欣賞音樂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音樂欣賞 四個環(huán)節(jié)
感受音樂與欣賞音樂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增進學生身心健康、豐富學生情感重具有重要意義。”欣賞活動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讓學生自己聽”,一種是“讓學生不愛聽”,教師忽視學生的身心特點,按音樂教參上的內容對音樂展開深入剖析,把小學生當成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講解,課堂教學手段單一又呆板,學生在欣賞中毫無樂趣可言。
如何將曾經(jīng)被動接受、枯燥乏味的音樂欣賞課變成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筆者嘗試采用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模式。運用“充分感受——參與體驗——了解檢測——拓展升華”欣賞教學模式,打造有趣、高效的小學音樂欣賞課堂,引導學生積極感受與體驗音樂,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習慣,積累欣賞音樂的經(jīng)驗,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充分聆聽,感受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要素尤為重要。音樂的速度、力度、情緒、音色等特點,在初聽音樂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聽音樂,學生可能關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必須拋磚引玉,每次聆聽前都要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聽邊思考。例如在欣賞《乒乓變奏曲》時,初次聆聽筆者設計的問題是:這段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第二次聆聽時是在根據(jù)圖形譜哼唱了主題旋律后,請學生判斷主題音樂出現(xiàn)了幾次,有沒有變化?再次聆聽時帶領學生模擬演奏電子琴,感受音樂變化的特點。在欣賞音樂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復聽、細聽、精聽,只有不斷重復地聆聽,才能真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豐富審美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逐段進行賞析,重點的段落要反復聽,通過多次聆聽,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從音樂的概念要素上去理解音樂,投入音樂,得到音樂形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中,既拉近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鍛煉了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音樂情感的進一步表現(xiàn)。
二、參與活動,體驗音樂
欣賞音樂是一種高層次意識思維,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促使學生由低層次的直觀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從好聽到投入,從喜歡聽音樂,到用心用情去聆聽音樂,再到理解、評價、分析,使學生的欣賞層次逐步提高。如果只依靠單純是聆聽,對于小學生而言就太枯燥了,教師在學生有了初步體驗的基礎上,就要設計有效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當中,在活動中加深感受,體驗音樂的變化和美感。
(一)體態(tài)律動、聽動聯(lián)覺,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在欣賞《黃河船夫曲》一課中,為使學生深入體會黃河船夫與黃河上的驚濤駭浪搏斗時的齊心協(xié)力、動作劃一、團結精神和音樂作品強烈的節(jié)奏感,筆者做了這樣的安排:將全體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代表兩艘船隊,每隊選一位學生在前面扮演“舵手”,指揮本隊其他成員扮演的“船夫”統(tǒng)一使用一個劃船動作,統(tǒng)一律動節(jié)奏,統(tǒng)一口號,在隨音樂的體態(tài)律動中體驗樂曲的激昂情緒,感受音樂描繪出的齊心協(xié)力、團結精神,體會音樂塑造出來的豐滿的人物形象——黃河船夫,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xiàn)能力。
(二)畫旋律線條、制作圖形譜,幫助記憶主題旋律,發(fā)展學生音樂記憶力。例如,《馬刀舞》的主題旋律音符較多較密,不容易記憶。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將這一主題用圖形譜表現(xiàn)出來,這首《馬刀舞》的A、B段主題音樂片段就展現(xiàn)為簡單、明了的圖形譜。這樣的圖形譜,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直觀的印象,便于記憶。
(三)借助文學、繪畫等藝術表現(xiàn)形式讓音樂從“無形”變“有形”,拓展學生文化視野,豐富音樂、文化知識。例如,在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的欣賞教學中,課前搜集了很多與作品有關的符合作品意境的圖片、小說、并配以解說詞,用美妙、動聽的詞語加以解說:一片湖光山色、天水相映、明月當空、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景色伴隨著動聽的《漁舟唱晚》音樂,逐一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學生被陶醉在音樂里,看到了音樂,成為音樂的一部分,極大的引起了學生欣賞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豐富了音樂、文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了解背景,檢測達標
有效的音樂課堂,一定是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課堂,音樂欣賞課當中有大量的音樂知識需要學生了解掌握,所以我們不能忽略這一知識的講解,設計一些簡單的題目,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促進教學設計都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四年級八冊二單元五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音樂與舞蹈”這一主題,三首器樂曲和兩首歌曲分別出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的舞蹈音樂和反映舞蹈的歌曲。感受和體驗不同舞曲的風格特征,拓展學生的視野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熱烈奔放的《馬刀舞》、柔和典雅的《小步舞曲》,一“剛”一“柔”,有著鮮明的對比,但都具有共同的舞曲特點:節(jié)奏鮮明、旋律流暢、結構簡潔,而且都是世界名曲,要詳聽。這一單元音樂作品,作者、舞曲這種體裁度都需要學生掌握,筆者設計了兩道簡單的題目讓學生完成:
1.連線題:
小步舞曲 熱烈奔放 德國巴赫
馬刀舞 典雅柔和 蘇聯(lián)哈恰圖良
2.這兩首樂曲都具有舞曲音樂節(jié)奏( )、旋律( )、結構( )的特點。
通過檢測,學生了解了重點知識,教師了解了學生達標情況,一舉兩得,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特別重要。
四、拓展視野,升華情感
欣賞音樂,體驗音樂作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shù)膶徝涝u價。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入地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教師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前面兩個層次的熏陶圍繞音樂作品,對音樂作品有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個人的情感體驗、想象進一步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在初聽感受音樂、復聽分析音樂的基礎上再次完整欣賞音樂。欣賞音樂,體驗音樂作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shù)膶徝涝u價,引導學生進行作品的第三度創(chuàng)作。教師要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用多種方式聽音樂,欣賞作品,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賞習慣和訓練不同的聽賞方法,積極地參與音樂作品的體驗中來。而且很多名曲流傳至今,已經(jīng)演繹了無數(shù)的版本,教師課前搜集這方面的資料,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