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賽春
【摘 要】小說作為一種受大眾歡迎的文學類型,對于豐富人的情感體驗、提高讀者的文字技巧、充實人們的內心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對小說的教學現狀卻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因而對于小說教學就需要進行技巧的探索和深入,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技巧;探究
在當前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中,小說以其豐富的情節、多樣的表達方式,成為了受眾最多的文學體裁,因此小說也就成了傳遞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最佳的傳達手段。為此,新課程標準對小說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應該注意到的是,學生們對小說的學習更傾向于“閱讀”而非“鑒賞”,那么應該如何在小說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落實新課程提出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就成為了目前教師們共同探索的目標。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的具體案例,簡要介紹小說教學中的技巧問題。
一、貼近生活,深入小說
小說應該算是所有文學藝術中最“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形式了,尤其是寫實類小說。小說家們將生活經歷加以修飾,并融入個人情感,最終構成一篇某種意義上虛實相交的作品。也許在一些小說中,作家看似描繪的是一種理想的、虛構的情景,但無論內容多么復雜多么理想,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活素材。鑒于學生的社會閱歷還不夠豐富,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挖掘,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小說,在小說中體驗生活。
以莫泊桑的名篇《項鏈》為例,主人公馬蒂爾德為了一夜的虛榮,付出了一生的辛苦勞作為代價,結尾卻如此令人哭笑不得,在戲劇性的嘲諷中,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這是從總體的理論角度而言對《項鏈》一文的鑒賞,但是學生們在嘲笑的同時未必能夠切實的體會到作家傳達的思想,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進行鑒賞和思考。在學生通讀小說后,教師可以試著提問:“為什么馬蒂爾德要去借項鏈?為了這條項鏈她付出了怎樣的代價?”確定學生已經了解小說內容和中心思想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并讓學生進行思考:“在你們的生活中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虛榮心?為了達到目的是否也付出了很好笑的代價?又或者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們又是為什么會產生虛榮心?”可以鼓勵學生也模仿《項鏈》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寫一篇小說。當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或者是周圍人的經歷再去閱讀小說時,就可以較好地理解馬蒂爾德虛榮心產生的原因并反思背后的根本現象,體會到作家諷刺中包含著的同情。這樣,既教育了學生,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人物分析,理解小說
人物作為小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比較典型的人物塑造,小說可以更具體、更有代表性的映射生活。人物的描寫,可以有外貌描寫,也可以有心理描寫;可以有正面描寫,也可以有側面烘托,無論何種方法,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相當程度上表達了小說所要傳遞的信息,通過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的介紹來揭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把握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小說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比如契科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所有的情節都圍繞這個如同裝在套子里的人展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啟發學生從主人公別里科夫入手掌握小說主旨和中心思想并進行思考。如別里科夫最大的特點“怪”——打扮很怪“層層包裹”,說話很怪“可千萬別出什么亂子”,為人處世也很怪“禁止好,準許危險”。從外到內別里科夫都透露出封閉、保守的“怪味”。這里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別里科夫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當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就可進一步分析,“套子”對于別里科夫之類的人而言是否還有其他的含義?如象征舊制度、舊思想的束縛等等。接下來就可以插入對當時歷史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套子所 代表的含義。分析完別里科夫的怪之后,應進一步結合小說中圍繞別里科夫展開的自行車事件等深入分析,教師點撥學生對事件中別里科夫的心理神態等進行分析,進行第二階段的深入探究:“別里科夫值得同情么?”最后,結合對別里科夫兩個層次的探究,得出一個結論。此外,若課時允許,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契科夫的小說進行模仿和學習。
三、情節入手,深化認知
同樣作為小說要素,對情節的把握和有層次的分析,也有助于小說教學的展開。通過小說情節的劃分和分析,不僅能夠疏通小說脈絡,使學生快速掌握小說內容,對學習小說的結構布局也大有裨益。
在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中,描述了主人公“漏斗戶”陳奐生進城的一段奇遇,非常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了處于社會改革變化之中的農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從而表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既然小說圍繞一個“奇遇”展開,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個“奇”在哪兒,又“妙”在何處。在情節設計上面,通過全文的分析,不難幫助學生總結出故事中的巧合:如“怕腦后生風了”而買帽子偏偏感冒了;賣油繩沒來的及回家而睡在車站里,因此與吳書記相遇;因與書記相遇又因感冒而住進了高級房間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巧合,既表現了以陳奐生為代表的農民生活的改善,又表現了農民在思想覺悟方面有待提高的處境,最后反映出新社會的面貌。這樣的寫作技巧,是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閱讀之余領悟體會的。在情節的分析上,教師還可以通過互相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加強印象。如《陳奐生上城》中描寫了一系列巧合,那么它與同樣充滿巧合的《項鏈》相比,二者各有什么特點呢?通過比較,就兼顧了兩篇小說的學習,同時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傳統教學中,一般通過劃分段落、總結大意、概括情節、分析人物以及藝術特點等量并進的方式進行小說的教學。但是小說作為富有活力的藝術,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適量加以啟發和引導,并有側重點的對小說進行分析鑒賞,如此才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興趣,也讓教學取得突破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毛高陽.曲徑通幽處,殊途境更佳——淺談小說教學的切入角度[J].語文教學通訊,2010年第13期.
[2]李新光.淺談小說教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科教文匯(上半月),2014年第2期.
[3]李都明.高中小說教學探微[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年第9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折桂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