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趙旭強
摘 要: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經過多年發展,山西經濟結構呈現單一化、重型化,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程度過高,資源型與非資源型產業發展嚴重失衡。新形勢下,促進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的協調、均衡發展是實現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山西 資源型產業 非資源型產業 協調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9-074-03
長期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為我國國家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1949-2012年,山西共生產煤炭約138億噸,外調出省102億噸,占全國省際煤炭凈外調量80%。同時,山西也發展成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經濟結構單一化、重型化、剛性化,經濟社會發展過度依賴煤焦冶電等傳統資源型產業。新形勢下,促進山西資源型與非資源型產業協調、均衡發展,成為山西“綜改區”建設及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資源型產業與山西
資源型產業與資源型經濟密不可分。資源型產業是資源型經濟的核心,是資源型經濟形成、發展、轉化的基礎內容。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資源型產業是指以礦產資源開采及初加工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部門。從統計分類上來講,主要包括12個產業部門,其中,采礦業5個,即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制造業6個,即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個,即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如表1所示。
資源型產業是資源型經濟的核心內容。資源型地區是資源型產業及資源型經濟的空間載體,資源型產業和資源型經濟的擴張是資源型地區形成的必然條件。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多年來,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煤炭資源,山西以煤炭資源為中心,形成了煤炭、焦化、冶金、電力等四大資源型產業。在此基礎上,以煤、焦、冶、電四大資源型產業為支柱,山西經濟發展成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
二、山西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剛性化嚴重
從三次產業間的比例關系來看,2012年山西省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77%、55.57%和38.66%,第二產業比重(55.5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8.7%)近7個百分點。①
從第二產業內部來看,輕、重工業的比例也不盡合理。多年以來,山西省輕、重工業的比例不斷變化,但總體上工業重型化的趨勢較為明顯。2001年山西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占比分別為11.24%和88.76%,此后,重工業比重逐年上升,輕工業比重逐年下降。到2012年,輕、重工業的比重演變為5.63%和94.37%。②山西工業重型化趨勢明顯,輕重工業比例不盡合理。
從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來看,經過多年發展,該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以后逐步穩定在90%左右的高位。2012年山西實現工業增加值6230.21億元,而12個資源型產業提供的工業增加值為5520.1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8.60%,煤、焦、冶、電等四大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79.25%(見圖1)。
可見,經過多年發展,資源型產業已成為山西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總體來看,山西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進一步加劇了山西經濟結構的重型化、剛性化傾向,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
(二)資源型產業生產要素過度集中,對非資源型產業形成擠出
長期以來,山西資源型產業集中了大量優質的生產要素,資源型產業的長足發展對非資源型產業的擠出效應顯著。
從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看,2012年山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897.90億元,其中: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152.0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5.42%,占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6.09%。
近年來,山西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55.62%下降至2012年的35.42%,7年間該比重下滑了約20個百分點。同時,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也呈下降態勢,2005年該比重高達79.45%,2012年降至56.09%,降幅約23個百分點,與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走勢基本一致。上述占比走勢的下降態勢體現了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路徑。然而,從絕對額上看,資源型產業集中的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仍然較大;從相對數來看,煤、焦、冶、電等傳統資源型支柱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慣性仍在發揮作用,2012年,上述四類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2316.35億元,占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6.03%,占資源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3.49%(見圖2)。
從經濟效益方面看,2012年山西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6594.75億元,其中資源型產業共計實現14225.78億元,占比高達85.72%,煤、焦、冶、電四大傳統資源型支柱產業貢獻率接近90%;當年山西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1010.91億元,資源型產業共計實現799.35億元,占比近80%,煤、焦、冶、電四大傳統資源型支柱產業貢獻率達到94.14%。
(三)資源型與非資源型產業發展失衡
長期以來,山西資源型產業在全國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而非資源型產業發展則呈失衡狀態。通過對區位商的測算,可以一定程度上檢驗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指一個地區特定行業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與全國該行業產值在全國總產值中所占比例的比率,是衡量產業聚集度的重要指標。區位商的一般表達式為:
其中,i為第i個地區(i=1,2,3,…,n);j為第j個行業(j=1,2,3,…,m);Lij為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LQij為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當LQij>1時,表示該行業具有行業優勢;當LQij <1時,表示該行業具有行業劣勢;當LQij=1時,表示該行業為平均水平。
如表2所示,在所統計的山西第二產業內部36個產業中,資源型產業區位商值相對于非資源型產業較高,且區位商大于1的5個產業均為資源型產業,即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尤其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其區位商值高達11.76,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煤、焦、冶、電等傳統資源型產業仍是山西的優勢產業,上述資源型產業在全國具有相對較大的比較優勢。
三、構建山西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協調均衡發展新機制
山西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應將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的協調均衡發展作為實現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因素,充分利用“綜改區”的有利條件,敢于先行先試,探索有利于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建立健全資源型與非資源型產業平衡機制
促進山西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協調、平衡發展的核心在于促進生產要素在二者之間的合理流動,構建資源型與非資源型產業的平衡發展機制。
1.資源型產業規制與退出機制。首先,要加大對資源型產業的規制力度。加大對資源型產業的研發投入水平,進一步提高礦業企業的技術門檻,增強資源開發的集約利用程度。其次,要建立并完善資源型產業退出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設置可持續發展準備金,科學使用轉產發展資金。
2.非資源型產業激勵與引導機制。首先,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投資引導、政府購買、專項貸款等方式,大力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其次,進一步規范核準制,簡化備案制,完善政府投資管理法規。
3.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波動調控機制。通過穩定基金平抑資源性產品價格波動導致的產業失衡。當資源性產品價格高企,資源型產業利潤率高于平均利潤率時,向資源型產業企業征收穩定基金;反之,當資源性產品價格低迷,資源型產業利潤萎縮甚至低于平均利潤率時,用穩定基金對資源型產業企業進行補貼,保證資源型產業發展的穩定性。通過穩定基金調控產業間要素流動,一是調控資源型產業的利潤空間,二是調控產業間工資水平、資本收益率。
(二)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收益合理共享機制
科學確定礦產資源收益分配標準,構建礦產資源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是山西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1.完善礦權有償取得制度,促進礦企外部成本內部化。進一步完善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新設立礦業權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競爭方式出讓。推進水、電、煤、氣、熱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性產品成本核算制度,將礦業權取得、資源開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安全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退出和轉產、改善民生等費用列入資源性產品成本構成,(下轉第77頁)(上接第75頁)實現資源開發外部成本的內部化。
2.資源收益資本化,注重代際補償和共享。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礦產資源收益分配過程中,不能單純注重資源收益的當代分配,更應充分重視資源收益在代際間的補償和共享。應參考借鑒阿拉斯加永久基金、挪威國家石油基金等做法,考慮重塑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或新設立礦業永久基金,將礦產資源收益的一定比例存入基金,設立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委托專業基金公司代為管理,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滾動發展。基金將主要用于支持山西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基金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考慮向符合條件的居民支付紅利,從而使資源收益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全民共享。
(三)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產業調控機制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家集中和分配預算資金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資金籌集、資金分配、經濟調節、監督控制等功能。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在產業間的調控機制,對于促進山西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的平衡、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落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收益分享機制。在全面建立覆蓋全部省屬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的基礎上,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適當提高收益上交比例,形成更為雄厚的可支配財力,為合理分配和使用國有資本收益奠定基礎。
2.調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項目,支持產業發展。合理設置或科學調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支出項目,允許并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列支轉產準備金、技改資本性支出等支出項目,支持資源型企業轉產、轉型,促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資源型、非資源型產業的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和平衡發展。
3.劃轉國有股份及國資經營收益,探索收益共享新機制。山西應充分利用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條件,積極探索通過劃轉國有股份及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充實社保基金和前文所述的礦業永久基金的方式,形成國有資本收益產業共享、國民共享、代際共享的新機制。
注釋:
①根據山西統計年鑒2013及國家統計局2012年統計數據計算。
②根據山西統計年鑒2013數據計算。
參考文獻:
[1] 張復明.資源型經濟:理論解釋、內在機制與應用研究[D].山西大學,2007
[2] 李猛.資源型城市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國際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
[3] 陳江生,鄭智星.老歐洲的困境:從“荷蘭病”到荷蘭模式[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8(10)
[4] 趙紅梅,劉廣良.山西煤炭資源收益分配實踐分析與政策選擇[J].載《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1)》.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8
[5] 郭澤光,李海生,景普秋.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發展報告2012:歷史選擇與改革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12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簡介:劉曉明,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財政金融;趙旭強,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農業經濟管理)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