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句古語百余年來影響廣泛,尤其受到政治家、戰略家的重視。
“全局”和“一域”,就是大局和小局。某一領域的問題,只有在打破各個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不同領域的普遍聯系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此中核心就是一個“謀”字,謀深則站得高看得遠,謀淺則成井底之蛙。
當前扶貧工作契合此理。首先是全國扶貧“一域”和全面小康“全局”的關系。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缺口”,是重點、難點,扶貧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局。其次是各扶貧主體、扶貧方式和整體扶貧的關系。謀劃扶貧大格局,應整體聯動避免單打獨斗。
認識一旦明確,關鍵便在于“謀”:謀局、謀事、謀勢。
先說謀局。整體不是局部簡單的相加,而是局部之間有機的組合。想想,土豆世代身價平平,番茄也如此,然而自從薯條搭配番茄醬以后,你敢想象嗎?再想想,沒有劉備的個體整合手法,張飛就是個賣肉的,關羽就是個拉土的,諸葛孔明也是山野村夫,生成不了“蜀漢三杰”,也沒了“一對足千秋”的傳世佳話。
構建社會大扶貧格局同此理。比如,培訓可發揮教育部門的優勢,產業建設應發揮產業部門的作用,干部駐村則發揮組織部門的作用,各部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如果行業扶貧各自為戰,扶貧攻堅效果就會打折扣。社會扶貧也一樣,社會的熱情和力量是明顯的,大力引導民營經濟、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提升扶貧空間,是新時期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改革扶貧工作的考核、約束、退出三大機制,為的是用好指揮棒,念好緊箍咒,打好攻堅戰,強化貧困地區黨政領導干部的扶貧大局意識,引導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扶貧上,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二說謀事。謀事是舉措新、辦法好、點子多,克服盲目性,減少無用功,使工作更有序更有成效,最大程度地實現“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事實上,我們過去的許多主意、辦法,初衷或初始都不錯,可惜的是有的中途夭折,有的虎頭蛇尾。現在我們著手打造的三個扶貧品牌,雨露計劃、扶貧小額信貸和易地扶貧搬遷,都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制定的特惠政策,是實現扶貧開發措施與建檔立卡結果相銜接的精準扶貧具體舉措。我們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實施辦法,不能裹足不前,只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就要大膽干。
三說謀勢。我國扶貧開發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為廣大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帶來了有目共睹的實惠,也為世界扶貧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我們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會有其他雜音冒出來,左右甚至誤導外界對扶貧工作的看法,影響扶貧的社會聲譽。加大扶貧宣傳力度,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是形象,是公信力,也是軟實力,釋放正能量,改善大環境,同樣是創建扶貧大格局,乃至全面建成小康大局的重要“一域”。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堅持從大局出發謀劃扶貧問題,是每一位扶貧工作者和貧困地區領導干部都要具備的素質,越是善謀大局、總攬全局,就越容易把握機會,以最低的成本創造出最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