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飛
在新一輪扶貧“雙到”工作中,廣東省國資委被安排對口扶持清遠連州市龍坪鎮太坪村,幫扶工作開展一年來,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13年年底,省國資委自籌資金投入達到323萬元,啟動15個幫扶項目,太坪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2年的3000元增加到17萬元;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2805元增加到4750元。
“雙到”工作是一場及時雨,如何把這場“及時雨”變成“長流水”,發揮有限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廣東省國資委經過充分調研和反復論證,探索出“以大帶小、就地務工、長短結合、分散多樣”的產業扶貧思路,在幫扶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市場化理念和運作模式,切實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致富。
根據太坪村現有資源優勢,省國資委聯合當地種植大戶,采取“大基地帶動小基地”的發展模式,建立了太坪村蔬菜種植基地、水晶梨種植基地和蘑菇種植基地,成為村子的主要支柱產業。
大基地以300畝蔬菜基地為龍頭,逐漸帶動貧困戶向小規模基地發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簽訂兩畝以上的蔬菜種植協議,便可獲得千元的農用物資補助。目前,太坪村已帶動了30戶種植面積超5畝的小基地,預計2014年將帶動80戶建立小基地,占全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55%;村集體開墾200多畝荒地建成了水晶梨基地,并帶動農戶擴建種植水晶梨60多畝;建成了占地面積3000平米、種植面積超10000平米的蘑菇種植基地。大基地與小基地的抱團發展,形成了以大帶小、以點帶面的良好局面。
在具體工作中,省國資委安排村委會與基地合作,由村委會注資,并享有對注入資金的監督和管
理權,基地負責開發經營和日常管理。基地需履行每年給村集體固定分紅和聘用貧困戶務工的協議,讓更多貧困戶可以直接參與到基地的建設、生產、發展當中。初步統計,大坪村的產業項目一年累計用工數可達到2500人,參與務工的貧困戶占全村貧困戶總數的35%以上,每戶平均在基地勞動創收超過3000元。
同時,村委會與蔬菜基地、水晶梨基地、養羊基地都分別簽訂了5年以上的合作協議,確立了村委會受益的長效性,確保了貧困戶參與勞動創收的穩定性。貧困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選擇參與方式——長期項目有更大的發展前景,短期務工靈活機動,能有效解決生產資金短缺的問題,這種長短結合的勞動創收方式,能有效調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為鼓勵貧困戶在蔬菜種植方式上選擇分散種植,降低市場風險,在產品種類上選擇多元化,省國資委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引導菜農種植新、奇、特蔬菜,如秋葵、五彩椒等,還邀請了農業專家進村入戶開展種植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使太坪村農業走出一條有特色、可持續、有競爭力的發展之路。目前,該村蔬菜種類不斷豐富,新品種贏得了市場親睞,菜農收入不斷增加,更加堅定了科學種植的信心。
目前,太坪村的產業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7萬元的穩定收益,其中30%用于村委會自身建設,70%用于貧困戶的生產補助資金、貧困戶助學資金、貧困戶疾病補助和務工獎勵等,使貧困戶真真切切看到了扶貧開發換來的新氣象,實實在在感受到扶貧開發帶來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