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正式開展以來,重慶市把該項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準扶貧制度設計、扶貧項目實施、扶貧干部隊伍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準確把握群眾需求、積極順應群眾期盼、努力解決群眾難題、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確保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下一步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扶貧干部隊伍建設相結合
建檔立卡工作的開展是重慶市加強基層扶貧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機遇,各級政府和扶貧部門采取多種措施,走出了“抓隊伍促工作,用工作練隊伍”的路子。
重慶市將建檔立卡工作作為錘煉扶貧隊伍的實戰戰場,堅持把扶貧干部放在重大工作中鍛造檢驗,全市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落實了工作責任和紀律要求,建立了倒查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市扶貧辦堅持干部統一調配,多崗位鍛煉,交叉使用,形成了干部一專多能的良好局面。各區縣把扶貧工作作為中心工作,把建檔立卡作為扶貧工作的階段性中心任務,把政治思想強、思想素質高、實際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放在扶貧工作最基層進行磨練,把建檔立卡的實際成效、群眾滿意度、群眾信訪率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重要指標。巫山縣實行了建檔立卡主要領導約談問責制,通過這些辦法,促進了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持續好轉,工作能力的持續提高。
按照中辦、國辦25號文件中“扶貧任務重的鄉鎮要有專門干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的要求,重慶市結合考核機制改革,著眼當前建檔立卡需要和未來精準扶貧要求,在全部有扶貧工作任務的鄉鎮設置了扶貧專干,向全市所有貧困村派出了扶貧特派員,普遍建立了黨員干部聯系貧困戶制度。酉陽等區縣分別在村社建立了第一書記、第一組長制度。巫山3000余名干部對口聯系12000多戶貧困戶,并實行年終扶貧工作述職。通過這些辦法,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為確保扶貧隊伍“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市扶貧辦依托各級培訓指導中心,結合建檔立卡培訓,把政策理論、工作形勢、方法步驟等扶貧工作知識一并納入培訓內容,對扶貧隊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今年以來,市級培訓區縣分管領導、扶貧掛職干部、區縣扶貧系統班子成員、扶貧集團聯絡員共計800余人次,培訓鄉鎮村扶貧干部1000余人。各區縣采取專門培訓、以會代訓、現場示范、觀摩指導等多種形式培訓扶貧干部5000余人次。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了各級領導干部、扶貧干部對扶貧工作的認識水平,提高了他們把握政策、運用政策的能力,完善了工作方法,在整體上促進了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
重慶市扶貧系統結合正在開展的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黨的群眾工作優勢,把建檔立卡作為訪民意、察民情、問民需的過程,視角下移、重心下沉、力量下放,注重宣傳政策發動群眾、民主評議依靠群眾,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各項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
市扶貧辦建立了辦領導與機關處室聯系基層工作制度、下基層月報制度、到基層調研制度,責任領導和責任處室每月至少兩次深入基層幫助指導建檔立卡工作。截至目前,市扶貧辦共派出260余人次深入基層,走訪貧困群眾2800余人次,召開座談會、院壩會600余次。各區縣分別采取領導包片、干部蹲點,巡回督導等方式把主要力量派駐到力量最薄弱的基層推動工作。據統計,全市18個重點區縣共組織1200余人次深入村社、鄉鎮開展建檔立卡工作。
全市各級各類新聞媒體普遍利用黃金時間、重要版面宣傳建檔立卡工作。各級扶貧系統普遍建立了入戶宣傳制、外出務工人員宣傳工作責任制、吊散戶專人包干制、潛在深度貧困戶走訪發動制,所有單位都向社會公開了監督舉報電話、咨詢電話,據不完全統計,自建檔立卡工作實施以來,全市扶貧系統接受社會咨詢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各鄉鎮、村社在采取廣播、專欄、標語、發放資料等手段進行宣傳的同時,還結合人員分布情況、輿論動態、生產生活習慣、工作特點進行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宣傳,確保黨和政府向貧困宣戰的決心、信心和措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豐都縣建立了qq群,萬州、巫山、酉陽、秀山、石柱、云陽、開縣等區縣采用信函、電話、手機報、短信等方式,向外出人員進行宣傳。
與培育農民脫貧積極性相結合
在建檔立卡工作中,重慶市各級扶貧部門堅持扶貧先扶志,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激發廣大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
扶貧部門工作人員結合進村入戶調查和政策宣講,大力宣揚黨的親民、愛民、惠民政策,宣揚黨的工作重點和國家發展戰略,反復講解個人、地區發展與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機聯系,深入開展“國家要富強,我該怎么辦”的討論,努力形成“我為國家富強做貢獻,國家富強我受益”的共識。
結合對建檔立卡標準程序的把握和民主評議、公告公示環節的執行,各鄉鎮、村社反復明確工作程序和組織紀律,引導大家正確行使民主權利,及時糾正和防止工作中出現偏差,有效防止了部分偏遠農村可能存在的宗族勢力、極少數黑惡勢力對民主評議的干擾;各級扶貧干部堅持在與群眾面對面接觸中擺事實、講道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引導大家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苦干實干,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為下一步開展結對幫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貧困農村,推動農村市場環境的根本轉變打下良好基礎。
在嚴格標準程序的前提下,各地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集中民智,努力從基層干部群眾中尋找好的思路和辦法。各鄉鎮、村社組織農村黨員、村社干部、返鄉退休人員、鄉村教師、農村致富帶頭人進行充分民主評議,保證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石柱縣實行了評議團制度,酉陽縣落實了崗位責任制,豐都縣建立了質量承諾制度、鄉鎮綜合評定制度。通過這些工作,基本杜絕了厚此薄彼、優親厚友的問題,群眾滿意度、黨委政府公信力空前上升。
與制度設計相結合
今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的意見》,加大了財政資金投入貧困地區的比重,市級財政扶貧資金預算安排增加1.9億元, 綜合扶貧投入在去年基礎上增加了38億元;新設立了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科技扶貧專項資金;提高了對貧困地區交通、水利、環境整治的幫扶標準;從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改善了對貧困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在推動教育資源優化布局的基礎上,形成了對貧困家庭子女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資助政策體系,面向貧困區縣定向招錄培養全科教師和全科醫生,免學費和住宿費,補貼生活費,通過推廣職業教育、扶持貧困高校畢業生就業等措施,提高貧困人口就業質量。
除此之外,重慶還設立了貧困大學生救助基金,建立了貧困女童就讀職校生活費補助辦法,開展了貧困人口意外傷害保險試點工作,市縣(區)兩級財政對貧困人口參加意外傷害保險進行了基礎投保,云陽縣建立了雙女貧困戶家庭優先資助政策。各級扶貧部門結合在調查摸底階段掌握的個別特殊貧困問題,現場研究制定幫扶措施,通過幫助就業、納入培訓等方法解決群眾燃眉之急。市扶貧辦結合貫徹落實國務院扶貧辦《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正組織專門力量研究制定精準扶貧政策。
與推進扶貧項目實施相結合
建檔立卡是做好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作,重慶市扶貧辦和各區縣扶貧辦把建檔立卡工作有機融入年度扶貧工作,堅持提前布置、及早謀劃,充分運用建檔立卡工作成果,按照當期可承受、長遠可持續思路,以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大扶貧格局,發揮市場在扶貧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目標,重視搞好制度設計,努力構筑與中央要求一致、與貧困群眾期盼相適應、與重慶發展目標相吻合的扶貧政策體系。
在新啟動的244個貧困村整村扶貧工作中,扶貧部門整合扶貧資金和各類相關涉農資金,啟動實施了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農村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游扶貧、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等十大計劃。
在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中,重慶市重點解決了一部分貧困群眾居住條件惡劣的問題。在專項扶貧搬遷工作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每人補助標準從8000元提高到1萬元;貧困戶搬遷建房資金不足或宅基地復墾過程中資金周轉緩慢的,由擔保公司擔保,通過“三權”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信貸扶貧資金給予5%貼息補助;搬遷貧困戶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分別給予2000元或1000元資金補助;“雨露計劃”、“職教扶貧”對貧困搬遷戶實現全覆蓋。忠縣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別按每人10000元、12000元標準進行差異補助;黔江區對農村低保戶、建卡貧困戶按戶補助3萬元,組織動員區級部門、愛心人士對特別困難戶實行“人盯人”兜底補助;奉節縣通過互助合作協會和創業協會借款、小額貸款貼息等辦法,為搬遷貧困戶提供資金支持。
為了確保貧困人口搬出能富,重慶市扶貧辦修訂完善了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出臺了《重慶市渝東北地區、渝東南地區鄉村旅游扶貧規劃》、《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暫行辦法》和《扶貧龍頭企業使用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培育和命名了一批市級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產業基地。同時,向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投入不低于500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支持發展鄉村旅游,支持酉陽、巫溪、城口等縣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酉陽縣建立了貧困人口發展山羊產業貸款專項擔保資金,每年計劃解決5000戶貧困戶的增收問題。
除此之外,市扶貧辦還在雨露計劃培訓中重點解決了一部分未就業貧困人口的知識技能缺乏問題,加大對重點區縣涉農培訓整合力度,改革扶貧培訓形式和財政補助方式。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打造了100個扶貧創業園和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村。在辦好“五年一貫制”中高職連讀班的基礎上,對特殊貧困戶子女上大學(含高職)給予生活資助。截至目前,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8000多人,雨露技工培訓2000余人,創業培訓1500余人,干部培訓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