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雨+何鵬+李曉+趙穎文
摘要:區域農業經濟空間結構是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等要素空間格局在一定地域上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綜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較為精確地反映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構建基于指標的空間地帶性和空間獨立性特征的指標體系,在ArcGIS平臺上,以四川省為例,進行區域農業經濟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并利用GIS技術實現屬性數據與圖形數據之間的關聯,使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結構以圖形清晰直觀地表現出來,增強其可視性,從而為優化區域農業經濟格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GIS;層次分析法;區域農業發展;空間格局;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33-04
的格局特征。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僅包括成都市,較發達地區包括德陽市、綿陽市、南充市、達州市、資陽市、宜賓市,欠發達地區包括眉山市、內江市、自貢市、雅安市、樂山市、瀘州市、廣元市、巴中市、遂寧市、廣安市、涼山州、攀枝花市,不發達地區為甘孜州、阿壩州。
3 結論
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生態要素的空間趨同與分異引起的,傳統的度量方法因忽視空間位置的影響而無法真正反映區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本研究將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和社會經濟分析工具進行方法集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指標體系中地帶性指標數據的分異信息和空間獨立性指標數據,可較好地刻畫區域之間的空間差異特征,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的定量分析及可視化表達提供有力的支撐。
對四川省農業經濟空間異質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對發展差異本質的認識及努力方向的把握。研究結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數據采集限制只選擇21個市(州)作為空間評價單元,未能對更小的空間單元(如縣、鄉鎮)進行分析探討;在指標體系中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同樣存在空間分異規律(如人口密度、地均GDP等),可通過Kriging空間插值將統計數據離散化得到空間分異數據層再進行研究,將更有利于提高度量精度。
參考文獻:
[1]游 絢,晏路明. 基于ESDA-GIS的區域農業經濟時空格局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3):257-263.
[2]賈紹鳳,毛漢英. 國外可持續發展度量研究綜述[J]. 地球科學進展,1999,14(6):596-601.
[3]蔣和平,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劉 慧.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1997,16(2):21-25.
[5]李寶玉,李 剛,高春雨. 環渤海現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133-139.
[6]郭 強,李榮喜.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38(1):98-101.
[7]王亞偉,梁曉芳,韓 珂,等. 河南省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3(2):215-219.
[8]李艷春,黃毅斌,王義祥,等. 基于熵權的TOPSIS法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387-390.
[9]安海燕,李翠霞,田德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以黑龍江省泰來縣為例[J]. 農機化研究,2009,31(12):19-22.
[10]賈士靖,劉銀倉,王珊珊. 基于模糊評價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8,24(4):436-440.
[11]孫建衛,黃賢金,馬其芳.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南京市為例[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9(3):508-512.
[12]黃祖輝,林 堅,張冬平. 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3]張顯峰,崔偉宏. 基于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可持續發展度量方法研究——以緬甸Myingyan District為例[J]. 遙感學報,2001,5(1):34-40.endprint
摘要:區域農業經濟空間結構是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等要素空間格局在一定地域上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綜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較為精確地反映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構建基于指標的空間地帶性和空間獨立性特征的指標體系,在ArcGIS平臺上,以四川省為例,進行區域農業經濟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并利用GIS技術實現屬性數據與圖形數據之間的關聯,使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結構以圖形清晰直觀地表現出來,增強其可視性,從而為優化區域農業經濟格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GIS;層次分析法;區域農業發展;空間格局;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33-04
的格局特征。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僅包括成都市,較發達地區包括德陽市、綿陽市、南充市、達州市、資陽市、宜賓市,欠發達地區包括眉山市、內江市、自貢市、雅安市、樂山市、瀘州市、廣元市、巴中市、遂寧市、廣安市、涼山州、攀枝花市,不發達地區為甘孜州、阿壩州。
3 結論
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生態要素的空間趨同與分異引起的,傳統的度量方法因忽視空間位置的影響而無法真正反映區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本研究將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和社會經濟分析工具進行方法集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指標體系中地帶性指標數據的分異信息和空間獨立性指標數據,可較好地刻畫區域之間的空間差異特征,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的定量分析及可視化表達提供有力的支撐。
對四川省農業經濟空間異質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對發展差異本質的認識及努力方向的把握。研究結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數據采集限制只選擇21個市(州)作為空間評價單元,未能對更小的空間單元(如縣、鄉鎮)進行分析探討;在指標體系中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同樣存在空間分異規律(如人口密度、地均GDP等),可通過Kriging空間插值將統計數據離散化得到空間分異數據層再進行研究,將更有利于提高度量精度。
參考文獻:
[1]游 絢,晏路明. 基于ESDA-GIS的區域農業經濟時空格局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3):257-263.
[2]賈紹鳳,毛漢英. 國外可持續發展度量研究綜述[J]. 地球科學進展,1999,14(6):596-601.
[3]蔣和平,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劉 慧.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1997,16(2):21-25.
[5]李寶玉,李 剛,高春雨. 環渤海現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133-139.
[6]郭 強,李榮喜.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38(1):98-101.
[7]王亞偉,梁曉芳,韓 珂,等. 河南省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3(2):215-219.
[8]李艷春,黃毅斌,王義祥,等. 基于熵權的TOPSIS法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387-390.
[9]安海燕,李翠霞,田德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以黑龍江省泰來縣為例[J]. 農機化研究,2009,31(12):19-22.
[10]賈士靖,劉銀倉,王珊珊. 基于模糊評價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8,24(4):436-440.
[11]孫建衛,黃賢金,馬其芳.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南京市為例[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9(3):508-512.
[12]黃祖輝,林 堅,張冬平. 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3]張顯峰,崔偉宏. 基于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可持續發展度量方法研究——以緬甸Myingyan District為例[J]. 遙感學報,2001,5(1):34-40.endprint
摘要:區域農業經濟空間結構是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等要素空間格局在一定地域上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綜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較為精確地反映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構建基于指標的空間地帶性和空間獨立性特征的指標體系,在ArcGIS平臺上,以四川省為例,進行區域農業經濟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并利用GIS技術實現屬性數據與圖形數據之間的關聯,使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結構以圖形清晰直觀地表現出來,增強其可視性,從而為優化區域農業經濟格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GIS;層次分析法;區域農業發展;空間格局;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33-04
的格局特征。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僅包括成都市,較發達地區包括德陽市、綿陽市、南充市、達州市、資陽市、宜賓市,欠發達地區包括眉山市、內江市、自貢市、雅安市、樂山市、瀘州市、廣元市、巴中市、遂寧市、廣安市、涼山州、攀枝花市,不發達地區為甘孜州、阿壩州。
3 結論
區域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生態要素的空間趨同與分異引起的,傳統的度量方法因忽視空間位置的影響而無法真正反映區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本研究將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和社會經濟分析工具進行方法集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指標體系中地帶性指標數據的分異信息和空間獨立性指標數據,可較好地刻畫區域之間的空間差異特征,為區域農業經濟空間格局的定量分析及可視化表達提供有力的支撐。
對四川省農業經濟空間異質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對發展差異本質的認識及努力方向的把握。研究結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數據采集限制只選擇21個市(州)作為空間評價單元,未能對更小的空間單元(如縣、鄉鎮)進行分析探討;在指標體系中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同樣存在空間分異規律(如人口密度、地均GDP等),可通過Kriging空間插值將統計數據離散化得到空間分異數據層再進行研究,將更有利于提高度量精度。
參考文獻:
[1]游 絢,晏路明. 基于ESDA-GIS的區域農業經濟時空格局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3):257-263.
[2]賈紹鳳,毛漢英. 國外可持續發展度量研究綜述[J]. 地球科學進展,1999,14(6):596-601.
[3]蔣和平,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劉 慧.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1997,16(2):21-25.
[5]李寶玉,李 剛,高春雨. 環渤海現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133-139.
[6]郭 強,李榮喜.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38(1):98-101.
[7]王亞偉,梁曉芳,韓 珂,等. 河南省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3(2):215-219.
[8]李艷春,黃毅斌,王義祥,等. 基于熵權的TOPSIS法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387-390.
[9]安海燕,李翠霞,田德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以黑龍江省泰來縣為例[J]. 農機化研究,2009,31(12):19-22.
[10]賈士靖,劉銀倉,王珊珊. 基于模糊評價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8,24(4):436-440.
[11]孫建衛,黃賢金,馬其芳.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南京市為例[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9(3):508-512.
[12]黃祖輝,林 堅,張冬平. 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3]張顯峰,崔偉宏. 基于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可持續發展度量方法研究——以緬甸Myingyan District為例[J]. 遙感學報,2001,5(1):34-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