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
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屬橫斷山系川西高原區,全州平均海拔4500米,總面積15.37萬平方公里,約占四川省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共轄18個縣,2846個行政村,100余萬人。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條河流貫穿全境,全州多高山峻嶺、深溝峽谷,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農牧民群眾生存條件極差。
據調查,甘孜州90余萬農牧民中有近20萬人居住在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生存環境脆弱地區,只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才能徹底擺脫貧困。2004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投入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約3.8億元,在甘孜州18個縣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有7萬余人從中受益,基本擺脫了貧困。特別是在得榮縣因都壩成功實施的集中搬遷試點,為甘孜藏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
困難重重劈荊棘
得榮縣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川、滇、藏接合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帶,降雨量嚴重不足,年均不到300毫米,素有“太陽谷”和“四川邊城”之稱。全縣人口僅有2萬余人,但絕大多數農牧民居住在高山或半高山地帶,靠天吃飯、靠山養畜,耕作制度仍處于二牛抬桿的原始狀態,農牧區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住房難、增收難、通訊難、就醫難、上學難的“八難”問題十分突出。
從1984年起,得榮縣開始實施扶貧搬遷,進行生態移民。該縣以解決水源為突破口,開發低海拔的成片地塊,規劃小城鎮,讓散居在高山地區的農牧民移民到這些小城鎮集中居住。
2003年,縣委、縣政府工作組在多次實地考察、充分論證基礎上,果斷提出了生態移民、綜合開發因都壩的思路。
因都壩開發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宣傳動員的初期,老百姓卻一時難以理解,出現了不支持、不配合、不主動的思想狀態,而且壩區總面積4.7平方公里,四周可開墾宜林荒坡3365畝,需要逐步搬遷高山、半高山群眾600戶3000余人。從當時的扶貧成本來看,人均投入資金太多,易地搬遷看起來并不劃算。
雖然成本高,周期長,困難大,百姓不理解,但得榮縣委、縣政府經過反復調研,毅然決定無論代價多大,都要通過集中搬遷的模式,一勞永逸地解決最困難群眾的生存問題。從長遠來講,在一片荒蕪的因都壩啟動一項龐大的移民工程。一個多億的投入就能徹底解決2000多人世世代代的貧困問題,實施因都壩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思路不容置疑。
全縣聯動保工期
為切實做好因都壩搬遷宣傳工作,讓搬遷農戶從思想上放心、行動上自愿積極,得榮制定完善了土地、山林權、稅收、戶籍、對口支援、建房補助等相關政策與保障措施后,進行了廣泛宣傳,講解項目實施重大意義,提高了廣大群眾自愿參與工程建設、自愿搬遷的積極性。同時,該縣逐步落實了戶籍、入學、養老、社保、土地等相關配套政策,切實解決了搬遷戶后顧之憂。
2013年12月,因都壩生態移民工程正式啟動。原四川省省委書記杜青林要求“要高起點、高標準修編提升規劃,高質量建設,把因都壩建設成為四川藏區集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康集鎮建設為一體的示范樣板工程”。
得榮縣按新農村建設內容,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發展種養業為重點,在省、州專家評審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完成了《因都壩易地扶貧搬遷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因都壩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總體規劃》以及《實施方案》、《遷建規劃》、《農業發展規劃》、《水利工程初步設計和技施設計》等規劃設計,為項目高標準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壩區建設中,四川省以工代賑辦解決了1200萬元的啟動資金,使壩區開發順利起步。在省、州大力支持下,得榮舉全縣之力,狠抓因都壩水利、交通、土地開發、社會事業等,再次成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都秉承著不顧社會壓力,不顧個人得失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推進了因都壩移民安置點的建設。
通過十年的努力,因都壩成為了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集中安置點,項目累計整合水利、國土、交通等行業部門資金1.4億元左右,重點實施了33公里的引水管道,19公里的灌溉渠,蓄積1.5萬立方米的蓄水池,整治開發土地3690畝,壩區公路30余公里,輸變電線路12公里,完成了鄉政府、衛生院、學校、基層派出所、法庭等基層職能單位的搬遷。最終,因都壩集中搬遷安置了256戶2300名最困難群眾,一個生機勃勃的搬遷點已經初具規模,初顯成效。
搬遷安置促脫貧
搬遷之后,村莊的改變立竿見影。首先,群眾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因都壩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安置的群眾來自該縣8個鄉40余個村,由原來的各自為陣、零星居住的生活方式轉變為現在的集中居住,隨著因都壩開發的不斷深入和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搬遷群眾從思想上、言行上也逐步融入到良好的發展環境中,逐漸摒除了原來各自為政的小農意識,道德觀、文化觀和思維、生活、生產、言行方式也隨之得到了較大改變。
其次,群眾增收渠道得到拓寬。因都壩開發有效解決了水利、交通、電力、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壩區的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并確立了以培育葡萄釀酒為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引進了太陽魂釀酒葡萄酒業公司,為培育主導產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牧民 增收創造了良好環境和基礎條件。
另外,鄉風民風也日趨和諧。因都壩易地扶貧搬遷開發涉及40余個村256戶,為便于管理,當地建立健全了因都壩村管理委員會基層組織,由鄉指派一名副鄉長擔任支書、鄉干部擔任村長,制定和完善了村民公約和村民規定,嚴格實行牲畜圈養,規范了村民言行舉止。并以設置的綜合服務站為載體,掛牌成立了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和農業管理技術人才培訓中心,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鄉風文明、生產發展、管理民主、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