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關鍵詞?演史學素養,學術型課堂,人性化,研究反思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11-0031-07
課程改革已取得諸多成果。如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等理念已被廣泛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目標的達成已受到普遍重視,實施課程的基本路徑已日趨多元化等。但也不容否認,高中歷史課堂仍或多或少存在著“四無”的問題,即教師無思想、師生無情感、課堂無思維、學習無主題。顯然,這種“四無課堂”嚴重制約了高中歷史課程教育目標的達成。為此,筆者認為應將“學術性”引入課堂,構建高中歷史“學術型課堂”,用“學術性”增強高中歷史教學的“人性化”,還歷史以“人”的主體地位,讓歷史課堂充滿“人性”,讓“人”的歷史激發和引導“人”(師生)的發展,以消除“四無課堂”和提高歷史課堂促進師生發展的教育效益。
“四無現象”使歷史課堂失去了“人”的蹤跡,沒有了生命活力和尊嚴,更無人生境界的提升。其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將歷史著作看作客觀真理,將歷史教學變成闡述教科書內容。于是,劃重點、記重點成為歷史學習的唯一方法。
二是將歷史學當成歷史規律,將所謂的培養思維能力看作歷史教學的唯一任務。于是,歸納歷史規律,分析歷史原因,評價歷史優劣成為課堂的唯一內容。
三是將歷史學當做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任意選擇文本材料來印證思想主張。于是,先觀點后史實的“以史證論”模式,成為歷史教學的唯一路徑。
四是將歷史課程看成歷史學,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系統性。于是,補充大量史實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可見,出現“四無課堂”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在“四個觀”的把握上出現了偏差。
首先,是學科觀的把握出現偏差。歷史學的學科觀,主要體現為歷史學的學術性特質。將“歷史學”等同于“自然科學”,就會把發現客觀史實,揭示歷史規律,看作歷史學學術性的重要標志,從而忽視“人”這一歷史主體。將歷史學看做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忽視歷史史實的客觀性,脫離歷史演變的具體環境,隨意截取歷史事物,就會犯“拿來主義”等錯誤。
其次,是教育觀的把握出現偏差。基礎教育的本質是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不斷促進師生的視域融合。①就史實論史實,走不出知識的疆域,就無益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單純的、機械的思維能力訓練,也不能培養出感情豐富、富有理性的現代公民。無論是史實,還是史料,如果沒有主題的統領,沒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感悟和熏陶,就不能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價值。
再次,是課程觀的把握出現偏差。將“歷史課程”等同于“歷史學”,就會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就會過分強調用史料論證教科書內容,從而忽視歷史課程獨特的教育價值。將“歷史課程”定位于思想說教或掌握史實,就會忽視歷史學特有的學術性特質。
最后,是教學觀的把握出現偏差。將“歷史教學”等同于“說書”或“布道”,就會一味強調歷史課的趣味性,過分強調歷史教師的表演性等,從而忽視歷史教學獨特的認識路徑。將“歷史學習”等同于“閱讀歷史著作”,就會忽視歷史學習的多樣性,忽視了浸染熏陶、移情體驗、史料探究、感悟升華等的重要地位。
從原因分析中,不難看出,減少或消除“四無課堂”,需要確立正確的學科觀、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觀。而確立正確的“四觀”,首先應從本體論入手,解決何謂基礎教育、何謂歷史學、何謂歷史課程等問題;然后,應從認識論入手,解決如何實施歷史課程等問題。前者主要探討高中歷史課程具有怎樣的獨特教育價值,后者則探討基于課程獨特教育價值的教學論。(見下圖)
1.基于本體論的教育本質
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有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質。他認為:“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①人既是符號的動物,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符號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意味著教育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教育追求精神陶冶。“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②教育只要觸及靈魂,就是精神陶冶,就是“一個撫養、培育和教養的過程”。③高中歷史教育屬于教育范疇,理應追求精神陶冶,用歷史人物的奮斗,用歷史思想的境界,用歷史史實的魅力,陶冶師生的精神。
二是教育追求文化意義。教育“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④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要求賦予文化以意義,“意義提供了一個基礎,來做文化的交換。在此觀點下,知道和溝通在本質上就是高度地相互依存的……文化提供了工具,使我們得以以可溝通的方式來組織與了解我們的世界”。⑤因此,高中歷史教育的任務,就是理解文化,啟迪智慧,賦予未來生活以重大意義。
三是教育追求示范引領。教育過程需要教師的示范、引領和幫助。“教育是來自他人的呼喚,呼喚我們走出自我步入生活……教育是超越的誘惑——我們表現出的并非我們,因為我們總是可以成為他人。……教育是走出去的過程……是受他人性的吸引而走出去,他人性是我們超越的源泉”。⑥可見,高中歷史教育中的教師,不僅是教科書的闡釋者,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者,更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楷模。
四是教育追求自我學習。“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激發我們的學習欲望”。①“唯有通過自我活動將內容化成自身的東西,才能形成活的智力、真的學力,才能有助于實際生活,有助于社會建設與文化發展”。②因此,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應是高中歷史教育的根本追求。
2.基于教育的史學學術性特質
呂思勉先生認為,學術是一種基于系統方法的探求客觀真實的系統性專門學問。③在教育視域中,歷史學的學術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endprint
從研究動機的角度看,歷史學具有目的性。向歷史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迎接未來,被學者公認為歷史學的目的。如張耕華先生提出:“人們認識歷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歷史學家就是一些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到歷史領域中去尋找答案的人。”④卡爾也提出:“歷史學家的作用既不是愛過去,也不是從過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過去,理解過去,把它當做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⑤正是理解現實,走向未來的目標引領,才使得歷史研究不斷深化和拓展。
從研究材料角度看,歷史學具有史料性。史料是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材料,失去史料這一研究對象,就不成為歷史學。“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⑥翦伯贊先生更是指出:“不鉆進史料中去,不能研究歷史;從史料中跑不出來,也不算懂得歷史。”⑦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史料是歷史學家解決歷史問題的材料。⑧同時,史料還是印證史學成果的證據。“歷史知識中的事實內容必須可以以史料為依歸,接受史家之間相互檢驗。”⑨正是史料性,奠定了歷史學客觀性的堅實基礎。
從研究過程角度看,歷史學具有問題性和理解性。首先,歷史研究工作起于問題的提出。“歷史研究工作的起點是歷史問題的提出”。⑩歷史研究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11}其次,歷史研究的過程,實際是理解和運用史料解決問題的過程。“歷史本身就是某種理解或解釋。”{12}“歷史方法的特色是以研究的方式進行理解的工作。”“理解的行為既是綜合,又是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13}“理解其實總是視域的融合過程。”{14}可見,問題性和理解性,揭示了歷史研究過程的本質屬性。
從研究成果角度看,歷史學具有分層性。張耕華先生提出“分層歷史學”概念,即把歷史學分為“史實的確認、史事的理解、歷史規律的概括和歷史意義的評價”四個層面,{15}按照這一思路,我們發現史學著作,可以分為客觀史實、歷史敘事、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等四個層次。在這四個層次的遞進中,史學家的主觀意識不斷增強。其中,史實因涉及具體的時間、空間、人物等基本要素,最具客觀性;歷史評價因涉及評價者的認識而最具主觀性。
3.基于教育和史學學術性的歷史課程價值
根據教育的本質特性,以及史學的學術性特質,中學歷史課程的教育價值,應該主要是發展師生的史學素養。與史學的學術性特質相應,這些史學素養,具體分為時空意識、現實意識、證據意識、問題意識、融合意識和分層意識等六個方面。①因為素養的內涵側重于精神層面,反映了心理、態度、能力等綜合素質。同時,意識是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蘊含了態度、體驗、活動和能力等因素,②能典型代表史學素養的精神性特質。我們選擇了意識作為史學素養的基本范疇。
在史學素養中,意識主要分為由內到外的四個層次。居于最內隱的層次是意向層次,它主要指思想具有方向性,能向著一定方向思考,并確定自己的任務。然后是態度層次,它主要指能遵守自己的意向,積極地完成任務。再后是能力層次,它指將自己的意向按照具體的方法轉化為具體行動,并能夠取得成功。最后是意志層次,它貫穿于從意向到行動的全過程,主要指堅定地運用能力,克服交界阻礙,完成既定任務。
(1)時空意識。時空意識源于客觀史實的特性,即任何客觀史實,都發生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內,并有其具體的背景。時空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確信歷史事件、現象、人物等,都有其具體的時間、地點和具體背景。擁有時空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追本溯源、將歷史放到其具體環境中理解的任務。
(2)現實意識。現實意識源于史學研究的目的性,即研究歷史,就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和更好地走向未來。現實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敬畏歷史,汲取歷史營養。擁有現實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感悟和汲取歷史營養的任務。
(3)證據意識。證據意識源于史學研究的史料性,即史料是得出歷史結論的證據,更是印證歷史結論的證據。證據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理解史料內涵,移情體驗史料內容,確信結論來源于史料,且結論的準確性依賴于史料。擁有證據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理解”“移情”和“確信”的任務。
(4)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源于史學研究的問題性,即史學研究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會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會判斷,善于評價問題的質量;會解題,善于解決問題。擁有問題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質疑、判斷、解決問題的任務。
(5)融合意識。融合意識源于史學研究的理解性,即史學研究是視域融合的過程。融合意識的內容,主要是融貫中外歷史,融貫自我與歷史,融貫歷史、現實和未來。擁有融合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上述“融貫”的任務。
(6)分層意識。分層意識源于史學著作的分層性,即史學著作是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分層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確信歷史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從宏觀視角審視歷史;確信歷史分為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歷史其具體應對策略不同。擁有分層意識,就是能完成這種從意向到行動的兩個“確信”的任務。
史學素養作為中學歷史課程的教育價值,具有取向性質,它指引、調節和規范著中學歷史課程及其實施。如指引和規范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達成,指引和調節教學路徑的選擇和實施,調節和規范學習材料的選取和使用,引導和規范學習效益的策略和評價等。史學素養的發展,根基于客觀史實、多維史料(突出人的主體性)和豐富史感,發展于整合史實、研讀史料和體悟史感等過程。它要求師生在掌握客觀史實的基礎上,通過互動探究、交流展示、移情體驗等方式,在教師的精講點撥中,接受、感染和熏陶,進而達成掌握學習過程,感悟歷史魅力,內化所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學術型課堂,就是采取史學研究方法,研讀史料,在體驗和感悟歷史真諦中,發展師生史學素養的課堂。其論證史實的客觀性,研讀史料的理解性,體驗和探究歷史的活動性,感悟和反思歷史的情意性,發展和增強師生的六種意識等,典型體現了史學的學術特質。學術型課堂應具有生命特色、思想內涵和情境體驗。①它借助了認識論理論,體現了教育的追求,即追求在理解文化意義中陶冶精神,在示范引領中實現自我學習,發展史學素養。endprint
1.學術型課堂的目標
史學素養的意向、態度、能力、意志等層次,展示了一個由內到外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是在歷史學習中,在熏陶和感悟中完成。史學素養的這種價值取向性,規范和指導了教學目標的制定。其六大意識,揭示了中學歷史教學目標六個維度的價值取向。
時空意識,要求客觀史實應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具體的時代背景。
現實意識,要求敬畏歷史,并體會到歷史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汲取歷史營養,充實自己。
證據意識,要求史料應在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課堂學習應在讀懂、讀透史料的基礎上,運用史料解決問題,并掌握理解和運用史料的方法。
問題意識,要求學習過程是一個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質疑和解疑的思辨中,感受歷史當事人的所想、所做、所得,感悟其中蘊含的人生真諦。
融合意識,要求移情體驗,進入歷史,實現中外歷史、歷史與現實、歷史與人生的融合,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視域。
分層意識,既要求宏觀把握歷史脈絡,明確歷史間的聯系,又要求區分歷史學習內容的層次,學會運用不同方式處理不同層次的內容。
在此指導和規范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應是一個過程性的,融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移情體驗、感受歷史變化、感悟歷史真諦等于一體的綜合體。可見,史學素養對教學目標的指導和規范,打通了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間的隔閡。
基于史學素養的教學目標,應囊括認識的全過程。開始于學生的既有經驗,著力于學習內容的整合、學習材料的選用,突出于歷史人物的主體地位,強調歷史人物情感的體驗和感悟,最終指向于史學素養的六大意識。具體而言,基于史學素養的教學目標,應扎根于客觀史實,通過對不同層次內容的不同處理策略,在多角度研讀史料以及提出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歷史的融合和師生與歷史的融合。它是一個由史實整合到史料研讀,最后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其表述方式,應包括學生自主梳理教科書內容,形成知識體系,通過研讀(某些具體)史料,體驗(具體情感),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感悟(某個具體)歷史真諦。
2.學術型課堂的基本結構
學術型課堂,需以史實、史料和史感為對象,以體驗與探究、反思與感悟為手段,通過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而促進他們史學素養的發展。因此,學術型課堂呈現出“三維結構”,即核心內容、基本程序、主題思想三個維度,構成學術型課堂結構。(如圖示)
(1)學術型課堂的核心內容。史學素養的內涵,決定了學術型課堂的核心內容為史實、史料和史感。其中,史實指客觀史實,具體而言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具體內容,它是發展史學素養的根基,也是學術型課堂的基礎。史料的選擇和理解的視角,取決于史實,并拓展和深化了史實,史實與史料的學習最終落實為史感。學習史實,是一個內化史實的循環過程,一般分為感知史實、形成知識結構、記憶史實和同化順應史實、認識史實四個環節。
史料是學術型課堂的主體內容。史料的選取要基于史實,史料的使用時機要根據理解史學的需要,史料的研讀視角則要根據課堂的學習主題。研讀史料,是一個理解史實和提升境界的過程,它處于整個歷史學習過程的核心地位。一般而言,強化對史實的理解,需要細節性史料;揭示課堂學習主題,需要一組(兩到三則)經典史料。其中,強化理解的史料需要泛讀,揭示主題的史料則需要精讀。精讀史料,首先,要讀懂史料,即從內容、作者意圖和作者潛意識反映的時代特征等層次理解史料,體驗歷史。其次,要讀透史料,即明確史料闡釋史實的結論、視角及其合理性,由史料內容審視和理解史實。再次,要判斷史料價值,由史實判定史料價值,走出歷史感悟史實和史料中蘊含的歷史真諦。最后,要提出和解決問題,跳出史料,分析史料產生的原因,歸納史料產生的影響等。
史感最能體現教育追求。即理解文化意義,追求精神陶冶。體悟史感,要通過教師的點撥和示范,更要通過學生的感受、領悟和認同。史感的主體部分為課堂教學主題。史感主要源于史實、史料、史實與史料的綜合。源于史實的史感,就是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和評價史實,得出線索、規律、特征和啟示等歷史認識;源于史料的史感,就是通過對史料的多層次、多視角的理解,體會歷史發展變化,感悟做人原則,形成正確態度,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源于史實和史料的綜合,就是通過由史實到史料的循環理解,認識歷史階段特征和發展規律,掌握歷史研究和學習方法、原則,感受歷史發展變化,感悟歷史價值,提升生命境界。
(2)學術型課堂的基本程序。學術型課堂,通過由整體(感知史實)到部分(史料研讀中深入探究和體驗歷史變化),最后到整體(基于整體史實、史料,感悟內化歷史真諦)的過程,使史學素養內化為師生的素質,以達到歷史學習服務人生的終極目標。學術型課堂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追求學生的自我學習。其基本程序主要是:自主學習——理解和感知史實,體驗探究——研讀史料,感悟升華——反思學習內容與過程。
自主學習,即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解決問題,先把教科書中客觀史實、歷史敘事、歷史規律和歷史評價區分開來,進而通過師生對話,揭示其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結構。
體驗探究,屬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受教學主題統領,實質是深刻理解具體學習內容,實現融合的過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利用史料論證史實的客觀性,利用史料和教科書的歷史敘事移情體驗歷史發展變化過程,利用史料概括歷史規律和評價歷史事實,利用史料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整個過程即是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感悟升華,實質是整體理解學習內容,汲取歷史營養的過程。即通過綜合探究或師生總結反思,來揭示主題,感悟歷史真諦。
總之,學術型課堂中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循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先是走近歷史,進而走進歷史,最后回歸現實,完成了“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其主要方式,是自主與合作相結合,體驗與探究相結合,反思與感悟相結合。
(3)學術型課堂的主題思想。學術型課堂的主題思想,就是課堂學習主題,它是課堂學習的靈魂。學習主題作為課堂教學的“立意”,指導著歷史知識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的方向,引導著學生感覺歷史變化,感受歷史震撼,感悟歷史真諦,最終內化為師生的情意行為等。它既是課堂教學的統領者,又是師生情意的發展內容。
歷史課堂的學習主題,屬于“史感”范疇,主要表現在情意價值觀領域,如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所需的倫理道德素質、心理品格素質等。學習主題,源于學生現實生活中人格發展的需求,源于具體歷史知識所共同蘊涵的情意。它是學生人格發展與歷史知識蘊涵情意的融合。課堂教學揭示主題的過程,既是學生感悟歷史,完善人格的過程,更是教師享受歷史教學智慧和學生發展帶來的喜悅過程。“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的工作。”①師生在揭示主題的過程中共同成長,是學術型課堂的終極目標。
3.學術型課堂的策略
學術型課堂,需要學生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持久的學習熱情和堅韌的學習毅力。因此,學術型課堂,首先應遵循四個原則: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想象力,讓學生移情體驗歷史變化;對話與反思,讓學生深刻把握歷史精神;強化促進功能,讓學生靈活掌握歷史內容。
其次,學術型課堂,還要鼓勵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學術型課堂,彰顯教師個性化教學,應著力于四個方面。一是,教學主題應在一以貫之中領會與感悟;二是,史實教學應在多維整合中記憶與理解;三是,史料研讀應在融會貫通中感悟與升華;四是,課堂服務語在上下勾連中激奇與提升。②
最后,學術型課堂,更要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如創設情境,引導學習;科學調控學習節奏和學習氣氛;靈活應對學生的學習生成;自然銜接學習環節等。
【作者簡介】劉俊利,男,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學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課程學科素養的內涵、培養與測評。
【責任編輯:全驁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