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雅敏+王宇軒+黃耀鋒
中報業績基本符合預期
2014年上半年16家銀行共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6849億元,同比增長10.6%,基本符合預期。全行業凈利潤增速則進一步放緩。凈利潤增長最快的銀行是平安銀行,同比增長34%,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8%;增速稍遜的是交通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5.6%,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圖1)。
從業績歸因來看,規模擴張依然是最主要貢獻因素,中間業務收入由于受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對于銀行收費業務的指引而貢獻有所下降。由于核銷和處置力度加大,撥備的計提依然是一個負貢獻。
非標增加、收益率提升是息差環比擴張的重要因素
2014年二季度全行業息差環比提升4bp(1bp=0.01%)至2.62%,較2013年同期提高3bp。從資產結構和收益率兩個角度來看:以往相對拖累息差表現的同業資產和債券投資由于2014年以來債券市場表現良好以及同業投資較高的收益率水平,對于息差有一定的正貢獻;貸款通過結構調整,在經濟偏弱的環境下將信貸資源傾斜到銀行議價能力更好的群體,獲得了定價水平的提升。
從資產結構來看,大行貸款占比相對較高,以建行為首的4家大型國有銀行貸款平均占資產比重為54%;股份制銀行中華夏銀行貸款占比最高,為50.2%。4類債券投資占比相對較高的銀行是債券特色銀行南京銀行(41.8%,行業平均值為20.2%),而同業3類資產占比相對較高的是興業銀行(30.3%,行業平均值為11.6%)。
我們將生息資產按照貸款、類貸款融資(應收款項類投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自營債券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同業拆借(同業存放+同業拆放)來進行重分,可以更清晰地對于各家銀行的生息資產結構進行分析。在貸款規模有限、資本存在壓力的情況下,部分銀行在2014年上半年通過類貸款融資的兩個科目進行了大量的非標融資業務,從生息資產的結構來看,與2013年同期相比,浦發、招商、興業和中信均大幅度加大了類信貸融資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前述四家銀行類貸款融資占比分別提升了2.1%、9.1%、2.9%和11.6%(圖2)。
從收益率角度來看,2014年上半年的債市轉牛以及非標理財業務的開展,各家銀行的債券投資和同業投資收益率均實現了提升。在債券投資方面,債券業務特色銀行南京銀行成功的在2014年上半年斬獲大量債券投資收益,其2014年上半年平均債券投資收益率達到5.81%,較2013年全年4.95%的水平提升了0.86個百分點。我們推測興業銀行債券投資中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取得了異常良好的收益率,尤其是其應收款項類信托受益權等,致使其上半年平均債券投資收益率達到6.1%,高于一貫長于債券交易的南京銀行(圖3)。
從同業投資來看,農行抓住了上半年資金緊張的幾個窗口,通過同業拆借實現了良好的收益率提升;光大銀行的同業業務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是上半年同業收益率提升最高的銀行(圖4)。
貸款方面,2014年上半年平安銀行積極轉變業務模式,做到客戶結構下沉,實現了相比2013年全年貸款利率水平提升65bp的成績,也是上市銀行中貸款平均收益率最高的銀行。而由于風險偏好的改變,民生銀行、寧波銀行從部分高定價高風險的領域中退出,影響了其貸款的定價水平(圖5)。存款方面,中信銀行比2013年平均的存款成本水平提升了27bp到2.47%。行業存款成本最高的為光大銀行,存款平均利率水平為2.75%(圖6)。
繼續探尋存款成本上升的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對于儲蓄活期存款的負面影響繼續體現;另一方面由于實體企業經營困難,現金流情況轉差,企業活期存款占比也有所下降。16家上市銀行中,寧波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最高,與其良好的零售客戶基礎以及對公結算業務基礎有必然聯系。大行活期存款相對更多,例如農行、建行、工行等。以往零售業務有巨大優勢的招行依然顯示出強大的活期存款基礎,對于其保持中等水平的存款付息水平貢獻較大。其他股份制銀行的存款成本偏高主要可以由其活期存款占比相對較低來解釋。
存貸利差方面,平安銀行的存貸利差改善最多,2014年上半年存貸利差4.96%,較2013年全年水平提高49bp;光大銀行存貸利差3.56%,較2013年全年水平降低19bp。從整體結果來看,凈息差比2013年平均水平提升最多的銀行是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由于同業業務的影響而使凈息差較2013年有所下降(圖7)。
資產質量——趨勢難言樂觀
大量核銷和轉讓放緩了雙升的趨勢
截至二季度末,銀監會公布的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共計6944億元,關注類貸款1.63萬億元,不良率1.08%,關注類占比2.55%,非正常類貸款合計占比達到3.63%。行業不良率分別較一季度末和2013年年末上升4bp和8bp。行業性不良率維持抬升的勢頭。
2014年上半年末,A股16家上市銀行不良率較一季度平均惡化5bp(算術平均),較2013年末惡化9bp。不良率環比提高最多的是浦發銀行,從一季度末的0.77%提高16bp到0.93%。核銷后不良率提高相對較低的銀行包括寧波銀行(環比持平)、平安銀行(環比一季度提高1bp)(圖9)。
各銀行在2014年核銷和轉讓的力度有所加大。上半年16家銀行核銷以及轉出(不包含凈值提升轉回)共計956.61億元。2011~2013年利潤快速增長時代累積的撥備為目前銀行積極核銷打下了堅實的財務基礎。我們測算,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核銷和轉讓的影響將不良率平均下調了21bp。我們將核銷和轉讓還原,光大銀行核銷對于不良率的表現影響最大,上半年共計核銷以及轉讓58.6億元不良貸款,將不良率鎖定在1.11%,將此影響還原,光大銀行不良率提升到1.58%。
大部分銀行撥備計提力度放緩,對非信貸業務撥備開始小范圍增加
根據銀監會數據,行業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262.88%,分別較一季度和2013年末下降10.78百分比和19.82百分比。撥備覆蓋率下降是由于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下,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增長放緩,影響了撥備前利潤的積累,進而影響了撥備計提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與不良貸款余額環比一季度和2013年末均明顯上升有一定關系。從撥貸比角度來看,全行業二季度末撥貸比為2.83%與一季度的2.84%基本持平(圖10)。
觀察季度信用成本的計提,16家銀行中招商、中信、光大、浦發、平安和興業等6家股份制銀行季度信用成本環比提升,其他銀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不良率上升、撥備覆蓋率下降的情況下,大部分銀行的信用成本保持了季度間的相對平穩。
自銀監會8號文以來,同業業務受到嚴格的規范和管控,127號文以及其他的銀監會以及財政部監管文件都在倡導銀行落實會計上的穿透性原則,將通過同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債券——應收款項類投資等科目進行的類貸款業務納入到信用成本計提的范圍內。部分銀行如北京銀行從2013年三季度開始對同業和部分債券投資進行撥備的計提,2014年上半年同業業務開展較多的浦發、民生、興業等也加入了該行列。從非信貸資產撥備占比來看,上半年北京銀行對類信貸業務的撥備計提比例在上市銀行中相對最高,其非信貸資產撥備占全部資產減值準備的比例為15%,其次為浦發和南京,均為11%。浦發和南京均在2014年上半年進行了大量的類貸款型融資業務(圖11)。
從各家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中信托受益權和資產管理計劃的具體計提比例來看,目前各銀行沒有一個統一的計提標準,也缺乏統一的監管口徑。我們認為未來若嚴格執行穿透性原則,存量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和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資產管理計劃均有可能被納入到全面撥備計提的范圍內。考慮到這類資產的久期比常規的同業拆放或者交易性債券投資都要相對更長,在監管辦法出臺前難以達到依靠到期來壓縮規模,未來補提部分的撥備有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利潤(圖12)。
不良依然處于上升通道中
我們測算了今年上半年兩個季度的不良形成率,招行、浦發的不良形成速度相對較快,交行和中信的不良形成速度已經企穩。這與我們了解到的交行和中信在鋼貿貸款的不良認定以及基本摸清情況相符。行業整體的不良形成速度還處于上升過程中,不良貸款壓力未減。
從關注類貸款占比情況來看,僅有4家銀行較2013年末實現關注類貸款占比下降,他們分別是南京、北京、農行和中行,下降幅度分別為7bp、4bp、19bp和21bp。若將關注類貸款占比與不良率合計考慮, 光大和中信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相對更為嚴峻,農行表現最為穩健(圖13)。
(作者單位:平安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