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強
2012年,當新時期扶貧攻堅戰號角正響,當“振興發展”的旋律在贛南蘇區高昂歡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于都縣,迎來了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和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等多項重大政策機遇,扶貧開發快步提速提效,在新的起點上踏上了新的征程。
短短兩年,全縣爭取到中央、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近1.17億元,整合統籌用于扶貧民生的投入達53億余元,居贛州全市縣級首位……
短短兩年,156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村居環境得以整治建設,22658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完成了改造,農村居民20.45萬人的飲用水有了安全保障,4114名群眾遷出了深山……
短短兩年,近5千戶貧困村民在扶貧資金扶助下,興辦起增收脫貧的產業發展項目,近5千名就讀中高職院(校)的貧困學子和近 5千個參加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的貧困勞力得到了扶貧補貼政策全力資助……
短短兩年,全縣從各類扶持措施中直接或間接受益的貧困人口達12萬人,其中有8861戶4.3萬人揮一揮手,向貧困告別,另有14421戶34859人納入農村低保,4581人納入農村五?!?/p>
這一組組數據,展示出貢水兩岸百萬于都人,在振興發展大潮中,奮力攻堅、向貧困宣戰的斐然成果。
整體推進 構筑秀美和諧新農村
“房子像別墅一樣漂亮,屋場像花園一樣……”看著自已新居四周那些綠意盎然的草木和花樣齊全的健身器材,仙下鄉村民曾地長感慨萬分,說作夢也想不到自己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整村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改善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出行道路、水利電力、安全飲水、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一直是于都專項扶貧的主題戲。2012年以來,156個貧困村以“建設秀美家園、創優均等服務”為目標,狠抓以“六到農家”為主的村莊整治項目建設,先后完成村莊整治建設項目408個。修建通村通組路221條370公里、農田水利設施84處50869米,修建村級學校衛生室15所3458平方米,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
同時,于都各鄉村大膽先行先試,結合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建設,以新村鎮社區建設為紐帶,以扶貧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度整合各方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資源,精心打造出禾豐小西湖、羅江廟子崗、仙下龍湖腦、梓山山峰壩等一批融扶貧整村開發與秀美鄉村示范于一體的農村新型社區。在走出貧窮的同時,于都農村的路寬了、山綠了、水清了,村也美了。
進城進園 打造遠離貧困新平臺
搬遷扶貧是改善深山區貧困群眾生存發展條件的一項重要德政工程。為更有利深山區群眾長遠發展,2013年于都積極在扶貧搬遷領域主動作為,啟動實施深山區群眾“進城進園”搬遷扶貧工程,在縣城上歐工業新區和嶺背、羅坳等中心城鎮、中心村,分別建起一批大型移民搬遷扶貧安置社區,推動深山區群眾進城鎮社區落戶居住,進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就業創業,實現扶貧開發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良性互動。
縣城上歐工業新區搬遷扶貧安置示范社區用地100畝,投資2.3億元,建設移民安置房1193套。安置區按現代城市綜合社區標準完善配套設施,幼兒園、醫療、銀行、超市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且與于都新老工業園區連為一體。坐此福地,移遷進來的深山區貧困群眾,農民變市民,一定能借助日漸強勢的于都工業園區經濟,乘梯登高,就業有機會,脫貧有基礎,致富有希望。
機制創新 釋放助民興業新活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振興之魂,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幾年,于都縣各級干部群眾在黨的扶貧政策沐浴下,努力在觀念路子、機制措施上下功夫、求突破,依靠勤勞和智慧,不斷探索扶貧開發工作新模式,不斷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如“三送施策,精準幫扶”。于都縣運用“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平臺,建立起了單位定點貧困村、干部聯結貧困戶的幫扶全覆蓋機制。2013年,全縣共安排156個市派、縣派“三送”工作隊聯系幫扶全縣374個村(社區),4954名市、縣、鄉“三送”干部聯系42148戶221592貧困人口,15家非公企業幫扶聯系18個村,緊扣脫貧發展目標,因村因戶施策,打好項目扶助、產業開發、教育資助、技能培訓、信息技術傳幫傳帶組合拳,有貧必扶,特困特扶,極貧重扶。貧困村貧困戶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得到了更直接有效的扶持。據不完全統計,全縣“三送”隊安排的幫扶資金、項目、物資達1225萬元,為群眾辦的好事實事達19700件。
又如“破解難題,助民興業”。于都圍繞全縣油茶、蔬果、花卉、生豬等農業產業成片開發和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精品項目、精品示范點、示范戶,以點帶面,擴面成片,高層次建起了一批有助于貧困群眾增收的扶貧產業集群。積極開展產業招商,先后引進了江西綠中源、江西金龍山、江西寶豐、贛州世宇等多家投資規模超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其中江西綠中源公司簽約投資4億元,用于建設5萬畝高產油茶生態示范園和年產1.2萬噸的精煉茶油及其附產品深加工廠。同時,該縣對貧困村、貧困戶參與產業開發增收作了制度創新安排,確保產業開發的扶貧功能,貧困村、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經營收入、勞務工薪收入、山林地權租金或紅利(股息)等收入有了可靠保障。
雖然近些年于都縣的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但受歷史及自然條件制約,當前全縣還有18.1萬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更有3萬多人居住在生存發展條件極度惡劣的偏遠深山區,扶貧開發還有很多事要做。下一階段,于都將下大力氣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民生存發展條件,解決農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問題;二是發展致富產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解決農民群眾增收難的問題。
為此,于都縣確立了當前應重點辦好的三件實事:一是對農村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特別是充分運用“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平臺,組建駐村扶貧工作隊,實行干部“5321”重點幫扶制度,來保障各項扶貧措施與農村扶貧對象高度對接。
二是進一步整合政策及資源,全力建好上歐工業新區搬遷扶貧安置示范區等重大扶貧民生項目,讓深山區群眾早日“進城進園”,真正為羅霄山片區和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做示范、樹標桿。
三是設立產業扶貧到戶“助農保”信貸擔?;?,依托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金融機構,放大融貸1億元,開展產業扶貧“助農保”信貸到戶業務,破解產業發展中農戶經營項目缺資金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