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偉
山西是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重點省份,自然條件差,貧困面積大,農民收入偏低,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山西也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資源型企業多,社會資本多,財政實力相對充足,具有打好扶貧攻堅戰的獨特省情優勢。
新階段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增收這一扶貧攻堅重點,準確把握省情特點,充分發揮省情優勢,加大力度創新舉措,著力探索以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為總抓手,以領導干部包村增收為組織保障,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培訓和集中力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脫貧的山西特色扶貧開發新路子。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顯著改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529元增加到2013年的4378.25元,年均增幅20.1%,連續四年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
發揮地區優勢 筑牢產業支撐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落后的農業自然條件造成產業開發滯后、農民增收困難,成為長期以來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矛盾。
借助煤炭資源的獨特優勢,近年來山西一大批以資源開發為主的企業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實力,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方向,實現產業轉型多元發展成為其適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特別是不少企業將實施區域化、規模化農業產業開發作為轉型發展的新領域,在促進企業轉型和農民增收上取得顯著成效。
2013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總結各地企業轉型投資農業產業開發、帶動農民增收的生動實踐,做出了實施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的戰略重大決策,明確提出要以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促進農民收入翻番為核心,發揮組織、政策和資源優勢,把企業資本、管理、技術、市場優勢和農村土地、勞動力及特色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支持引導百家以上大中型企業,帶動數千個貧困村實施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扶貧開發,通過“地下”回報“地上”、“黑色”反哺“綠色”,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化建設一體推進,實現企業轉型和農民增收雙贏。這項工程的啟動實施,為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開發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新的活力,實現了山西省產業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一年來,省委、省政府按照示范帶動、項目支撐、政策支持、考核激勵和精準管理“五位一體”推進思路,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組織各級各部門精心謀劃推介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創優環境搞好服務,積極支持引導省內外企業參與產業扶貧開發,整個工程呈現出穩步推進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是大量工商資本相繼進駐貧困地區實施產業扶貧開發。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省屬國企、省內民營企業和駐晉央企、省外知名企業在內的230多家企業,在58個貧困縣(含省定)開工建設項目233個,涉及總投資799.23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21.7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52個,5億元以上的項目40個。如全國畜牧養殖加工知名企業天津寶迪集團,全國排名前列的農產品物流企業江蘇潤恒集團,以及北京匯源集團、北京楓彩集團、山東煙臺塔山集團等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大連雪龍黑牛集團、內蒙科爾沁牛業集團、麗珠集團、同仁堂集團也在洽談對接扎實推進。
今年以來,省屬國企加大力度與省內外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推進產業扶貧,陽煤集團與六味齋集團、粟海集團,晉能集團與九牛牧業、四川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太鋼集團與康培集團,山煤集團與比亞迪集團合作實施的一批產業扶貧項目相繼落地或開工建設,省屬國企立足自身資本、管理優勢,與省外企業具備的品牌、市場優勢強強聯合,加快推進產業扶貧開發。同時,省內知名民營企業也抓住機遇積極參與產業扶貧,如山西大象集團在武鄉、聞喜、沁縣等地實施的肉雞產業化扶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在嵐縣、興縣等地實施的生豬產業化扶貧項目相繼落地。
二是有效培育和提升了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不少企業依托龍頭建設基地,拉長產業鏈條,著力品牌打造,開工建設了一大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強的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當地形成新的特色優勢產業。如潞寶集團與山東金和生食品公司合作,一期投資10億元在沁縣建設集飼料生產、肉雞養殖、宰殺冷藏、肉食加工和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項目,項目全部投產達效后,可帶動周邊村3萬名農村勞動力生產增收,肉雞養殖加工業將成為支撐全縣農民增收的骨干產業。
三是與農民利益聯結緊,通過多種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企業在產業扶貧開發中,同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土地流轉,通過多種方式支持農民增收。如榮博集團投資4.2億元在萬榮縣建設了集工廠化育苗中心、設施栽培、辣椒深加工、農產品物流和園區旅游為一體的有機辣椒現代產業示范園區項目,公司除一次性流轉西景等三個村土地1200畝,直接為農民增收1260萬元,還可帶動周邊8個村的5000余農戶通過種植辣椒和進入園區打工實現增收。初步統計,這些項目全部運營投產后,可為當地創造出10萬個以上不離鄉土的勞動就業崗位,成為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就業增收的骨干力量。
四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有效推進“一縣一業”發展步伐。企業結合各地區域比較優勢,將產業扶貧開發的重點投向設施農業、規模養殖、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易地扶貧搬遷、開發性農業建設和生態旅游等領域。晉北地區重點發展規模養殖加工為主的牛、羊一體化產業開發項目;臨汾市西山地區圍繞百萬畝有機水果基地建設,重點發展有機干鮮果畜禽循環種養加項目;運城市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流通產業開發項目。江蘇潤恒集團投資36億元在夏縣實施了現代農副產品物流園區項目,現已完成投資12.7億元,項目投入運營后,可年冷藏配送農副產品376萬噸,交易額251億元,帶動夏縣151個貧困村、4.17萬農戶發展生產,解決周邊各縣200余萬畝蘋果的銷路問題,對當地現代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發揮出龍頭帶動作用。
五是產業開發與“四荒”治理流域開發相互結合同步推進。不少企業結合當地實際,做到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開發性農業建設三大任務同步推進。如忻州周通煤業集團投資9.4億元,在岢嵐縣楊坪鄉中寨溝流域流轉“四荒”地5.9萬畝建設綠色生態農業園區,對流域內8個自然村困難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帶動1000余戶農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畜牧養殖生產增收。繁峙縣礦產品有限公司實施土地整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在安家山等4個村整理土地2544畝,新增水澆地1400畝,發展蔬菜大棚1000座,區域內農民人均收入可達7000元以上。
經過幾年努力,全省貧困地區將發展起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規模化產業開發基地,為農民增收筑牢產業支撐。這項符合山西實際,具有山西特色的扶貧開發創新之舉,不僅為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而且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成為全省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龍頭工程和總抓手。
啟動就業培訓 提高增收能力
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貧困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不高,特別是絕對數額還很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產業結構畸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有限,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實現穩定就業技能不足。
據統計,2013年全省412萬扶貧對象中,有334.9萬勞動力,其中30-55歲婦女勞動力有103.9萬。為幫助這些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我們堅持一手抓產業開發,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一手抓就業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特別是在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為農村貧困勞動力提供了數以萬計不離鄉土的就業崗位的基礎上,今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時機地啟動實施了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行動計劃,提出要以穩定就業為核心,依托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創造的就業崗位及其他就業崗位,組織企業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方力量,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村勞動力特別是婦女勞動力開展就業培訓。通過加大就業培訓補助力度,創新就業培訓工作機制,實行培訓資金補助和穩定就業相掛鉤,做到培訓就業緊密銜接,產業開發和就業增收相互促進。
在省級資金補助和任務落實上,實行“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就業一名男貧困勞動力補助1000元,女貧困勞動力補助1200元,確保每年有5萬名以上的農村貧困勞動力通過培訓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除此之外,近年來全省瞄準農村困難家庭初、高中畢業后未升學的新生代“兩后生”,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雨露計劃”,每年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5萬人次,轉移就業率80%以上,轉移就業人員月均工資收入達到1800元以上。在 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雨露計劃”改革試點工作,幫助貧困生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累計資助各類貧困生5.3萬人;瞄準在鄉務農青壯年勞動力,每年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開發技術培訓7萬人次;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每年支持萬名以上的貧困家庭學生接受中高等學歷教育,打好穩定脫貧和長遠發展基礎。
以上各項措施,共同構成了山西省幫助貧困勞動力提高素質、就業增收的支持體系。這樣經過連續幾年的努力,讓愿意走出家門的農民成為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愿意留在農村的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暫時離不開家門的有兼職崗位,基本消除貧困地區農村“零就業”家庭,讓農村婦女貧困勞動力都有半年活可干,實現貧困地區農民務工收入占總收入60%以上。
實施扶貧搬遷 改變發展環境
殘垣溝壑縱橫,山莊窩鋪眾多,是山西省貧困地區最顯著的一大特點。這些地方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長期欠賬,基本公共服務嚴重欠缺,對其進行投資建設成本很大,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就是易地扶貧搬遷。
山西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從1996年開始試點,之后逐年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取得了顯著效果。特別是2011年,省十次黨代會提出五年時間內基本完成山莊窩鋪移民搬遷目標任務,并作為向全省人民承諾辦好的“五件實事”之一。省級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補助資金,以每年10萬貧困人口的規模,加大力度推進。到去年底,全省累計搬遷近萬個山莊窩鋪,涉及20.7萬戶、75.8萬貧困人口。搬遷后移民群眾有房住,有工做,有活干,生產生活徹底改變,思想觀念更新解放,不僅實現了增收脫貧,而且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
具體工作中,各地按照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舊村開發利用和完善社會保障“四個結合”的原則,一是以城鎮化安置為方向,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因地制宜采取縣城周邊建設移民新區集中安置、城郊或中心鎮配套產業開發建設移民新村、中心村就近安置和群眾自主選擇搬遷去向等各具特色的安置方式,支持移民群眾進城入鎮,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二是加大產業開發支持力度。對進城入鎮的搬遷戶,實施二、三產業為重點的就業培訓計劃;對城郊和中心村安置的搬遷戶,同步落實產業開發措施。安排產業開發專項獎補資金,支持企業結合產業開發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每個搬遷戶都有穩定的生產門路和就業增收渠道。
三是支持各級增加移民補助資金,統籌使用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資金,減輕貧困戶搬遷負擔。如忻州市對實施易地搬遷的貧困人口,除省級人均補助5000元以外,市、縣兩級分別增加人均補助1000元,三年時間支持11萬貧困人口實施搬遷,全市90%以上的移民安置在縣城或城郊,城鎮化率提高三個百分點。陽高縣以發展設施蔬菜業為依托,整合片區扶貧攻堅試點項目和農業綜合治理項目,捆綁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試點等項目資金,在縣城新區集中建設“設施農業—安置新房”一體化移民新村,實現了移民搬遷和產業開發同步推進。
今年,省政府將易地扶貧搬遷列為新啟動實施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易地扶貧搬遷越來越成為山西扶貧開發的重要品牌和顯著亮點。預計到2016年前,全省將基本完成山莊窩鋪搬遷,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部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貧困地區農民生存發展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
持續加大投入 立體推進扶貧
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地區是山西省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經濟社會發展最困難的區域。近年來,我省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持續加大扶貧開發綜合投入,采取整合資源、綜合治理的辦法,統籌抓好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立體推進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取得明顯效果。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09年開始,全省在四年時間內投資600億元,連續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所等社會事業為主的兩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去年又決定在五年時間內投入400億元,按照辦一件、成一件、增一件的要求,堅持不懈辦好農村“五件實事”,這些工程的實施重點在貧困地區,受益主體是貧困群眾,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
今年,省委省政府結合完成中央25號文件提出的扶貧開發十項重點工作,在組織開展兩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回頭看、辦好農村“五件實事”的基礎上,決定在七年時間內籌資1000億元,大力實施以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為主要內容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大工程”,這些工程的持續扎實推進,必將帶來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更大改善。
二是以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為核心,集中力量實施扶貧攻堅試點規劃。2010年,山西省在貧困地區啟動實施以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為主要內容的片區開發重大舉措,采取“以片規劃、分縣實施、突出產業、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的辦法,四年時間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2億元,支持50個貧困縣瞄準集中連片的貧困村實施57個片區開發項目,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干鮮果經濟林、特色農業種植和規模養殖業,為促進農民增收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2012年開始,又在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地區選擇天鎮、五臺、岢嵐、臨縣、大寧5個試點縣,依托試點縣輻射周邊縣組成3個示范片,每年安排財政扶貧資金2億元,集中投入實施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為主的扶貧攻堅三年試點規劃,重點在天鎮-陽高-大同示范片發展蔬菜產業,大寧-吉縣示范片發展蘋果產業,臨縣-興縣-嵐縣-岢嵐示范片發展核桃經濟林、絨山羊和馬鈴薯產業,通過產業攻堅、連片開發、綜合治理,筑牢農民增收的產業支撐。
今年,我省按照實施精準扶貧項目規劃到村到戶要求,進一步整合調動行業部門資源,在呂梁山片區大寧、永和、汾西、隰縣、吉縣、石樓6個縣啟動實施了人均兩畝以上優質干鮮果的果畜結合產業開發項目,在太行山片區的天鎮、陽高、大同3個縣啟動實施人均一畝蔬菜的面向京津地區的畜蔬結合產業開發項目,通過連縣擴面,擴大產業開發規模,提高扶貧攻堅效果,努力把支持連片特困地區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三是加大行業部門支持扶貧攻堅力度。圍繞支持兩大連片特困地區實施扶貧攻堅規劃,省政府采取明確牽頭單位,落實部門責任的辦法,組織行業部門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完成好各自承擔的任務。全省先后啟動實施“兩縱十橫”大水網工程,在呂梁山片區開工建設了中部引黃、西山提黃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在山老區實施“一村一井”工程,100座小水庫建設向兩大連片特困地區優先布局,重點傾斜。加大貧困地區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體系建設,特別是省交通部門重點規劃實施7條高速公路,支持貧困地區縣縣通高速;在臨汾、忻州和呂梁3市的23個縣,啟動實施總面積736萬畝的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工程,促進呂梁山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通過以上各項措施綜合推進,形成了扶貧攻堅的整體效益,促進兩大片區面貌根本改變。
健全駐村幫扶 落實精準扶貧
1989年開始,山西省連續26年每年抽調省、市、縣三級兩萬多名機關單位干部組成工作隊,采取包鄉包村辦法,深入貧困鄉村開展定點幫扶工作,近年來各級工作隊以產業開發為重點,年均投入幫扶資金和物資折款達5億元以上,有力促進了貧困村農民生產增收。
為進一步做好幫扶工作,促進貧困村收入翻番,2011年開始,我省啟動實施了干部下鄉住村領導干部包村增收活動,組織省、市、縣三級四大班子及職能部門、鄉鎮主要領導共6010名干部,每人包扶一個行政建制的貧困村,以產業開發為主攻方向,圍繞“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揮行業優勢和部門特點,調動引導各種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瞄準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上項目搞開發,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包扶村發展增收項目。三年時間,共幫助包扶村落實資金110多億元,新上項目4萬多個,包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長勢頭,部分村增幅超過30%,呈現出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生產生活條件改變的可喜局面。這兩項活動的開展,不僅為貧困村培育發展起一批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項目,而且為扶貧開發到村到戶,實現精準扶貧奠定了組織基礎。
今年以來,我省按照中央25號文件健全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的要求,進一步擴大范圍,參與包村增收領導干部達到1.6萬人,同時整合機關定點扶貧力量,采取抽硬人、硬抽人的辦法,從省、市、縣三級選派2.7萬名有培養潛力的干部組成9519支定點扶貧工作隊進駐幫扶村,開展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等工作,做到每個幫扶村有1-2名包村增收干部,3名以上工作隊員,對846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及低收入村建立駐村工作隊全覆蓋。通過領導干部包村、工作隊員駐村、機關單位干部聯戶的辦法,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建立完善起“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精準扶貧組織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