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王世濟+左曉龍+阮龍
摘 要: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設置4個密度水平,研究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號的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都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長顯著變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間的倒伏率、空稈率、行數差異較小。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小。通過回歸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個試點進行了密度為5 000株/667m2的小面積生產示范,均表現為高產、穩產,示范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新安5號;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來,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提高玉米單產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據佟屏亞等報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主要措施[1]。新安5號是2012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新品種,具有綜合抗性強、結實性好、增產潛力大等特點。優良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結合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保障。因此,以優良品種為核心,大力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才能盡快提高本地區玉米單產與總產水平。本文以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旨在找出最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為該品種在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宿州市夾溝鎮夏劉寨村進行。供試土壤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機質17.4g/kg,堿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鉀226.0mg/kg。
1.2 試驗材料 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每667m2種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個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別為27.8cm、22.2cm、18.5cm,每個密度種植面積0.13hm2,共計0.52hm2。收獲時全區收獲,同時每個密度隨機取樣,每樣段連續收20株,室內考種玉米的穗部性狀,田間調查玉米的空稈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間管理 每667m2施有機肥(有機質>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復合肥(15∶15∶15)90kg,硫酸鋅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種,播后澆蒙頭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與產量有較大的關系[2]。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號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說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植株為了爭奪光照而長高,當超過最適密度后,又由于養分、光照不足等原因開始降低。在密度達到6 500株/667m2時,空稈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陳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著生節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發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間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表1還可以看出,種植玉米的穗長隨著密度的增加而變短,行數顯著變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說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玉米雌穗頂端花絲伸出較晚,玉米雌蕊的發育、授粉以及灌漿結實都會受到影響[4]。
表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種植密
度(株/667m2)\&收獲株
數(株/667m2)\&空稈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禿尖長
(cm)\&穗長
(cm)\&行數\&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隨著種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5 000株/667m2處理玉米的產量最高,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其與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影響較大。以產量為目標,將種(下轉65頁)(上接36頁)植密度X和產量Y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產量與密度的關系曲線,回歸方程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據回歸方程可以計算得出,當密度X=
5 302.19株/667m2時,產量達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圖1)。從以上數據與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種植密度
(株/667m2)\&收獲株數
(株/667m2)\&產量
(kg/667m2)\&穗粒數
(粒)\&千粒重
(g)\&單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圖1 不同密度下新安5號產量的回歸曲線
2.3 生產示范 以種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別在界首試點和太和試點進行了生產示范,示范面積分別為0.33hm2。收獲期進行現場實收計產,界首試點實收計產665.4kg/667m2,太和試點實收計產615.4kg/667m2。不同點的生產示范表明,新安5號具有很好的穩產、高產潛力,推廣應用前景良好。
3 結論與討論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區的不同玉米品種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產量表現。因此,針對某一品種具有一個適宜的密度梯度范圍,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該品種產量潛力,從而提高單產。由本次試驗可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低密度的條件下,新安5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過最適密度后就開始降低。玉米的穗長、穗粒數、千粒重和單穗重都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根據數據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
參考文獻
[1]佟屏亞,程延年.玉米密度與產量因素關系的研究[J].北京農業科學,1995,2(13).
[2]李寧,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對不同株型的玉米農藝、根系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8,16(5).
[3]陳玉水,盧川北.玉米穗位高與株高的相關研究.廣西農業科學[J].2004,35(2):111.
[4]唐保軍,丁勇.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中國種業,2008,10:35.
(責編:張宏民)
摘 要: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設置4個密度水平,研究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號的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都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長顯著變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間的倒伏率、空稈率、行數差異較小。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小。通過回歸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個試點進行了密度為5 000株/667m2的小面積生產示范,均表現為高產、穩產,示范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新安5號;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來,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提高玉米單產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據佟屏亞等報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主要措施[1]。新安5號是2012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新品種,具有綜合抗性強、結實性好、增產潛力大等特點。優良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結合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保障。因此,以優良品種為核心,大力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才能盡快提高本地區玉米單產與總產水平。本文以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旨在找出最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為該品種在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宿州市夾溝鎮夏劉寨村進行。供試土壤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機質17.4g/kg,堿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鉀226.0mg/kg。
1.2 試驗材料 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每667m2種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個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別為27.8cm、22.2cm、18.5cm,每個密度種植面積0.13hm2,共計0.52hm2。收獲時全區收獲,同時每個密度隨機取樣,每樣段連續收20株,室內考種玉米的穗部性狀,田間調查玉米的空稈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間管理 每667m2施有機肥(有機質>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復合肥(15∶15∶15)90kg,硫酸鋅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種,播后澆蒙頭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與產量有較大的關系[2]。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號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說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植株為了爭奪光照而長高,當超過最適密度后,又由于養分、光照不足等原因開始降低。在密度達到6 500株/667m2時,空稈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陳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著生節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發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間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表1還可以看出,種植玉米的穗長隨著密度的增加而變短,行數顯著變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說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玉米雌穗頂端花絲伸出較晚,玉米雌蕊的發育、授粉以及灌漿結實都會受到影響[4]。
表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種植密
度(株/667m2)\&收獲株
數(株/667m2)\&空稈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禿尖長
(cm)\&穗長
(cm)\&行數\&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隨著種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5 000株/667m2處理玉米的產量最高,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其與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影響較大。以產量為目標,將種(下轉65頁)(上接36頁)植密度X和產量Y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產量與密度的關系曲線,回歸方程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據回歸方程可以計算得出,當密度X=
5 302.19株/667m2時,產量達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圖1)。從以上數據與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種植密度
(株/667m2)\&收獲株數
(株/667m2)\&產量
(kg/667m2)\&穗粒數
(粒)\&千粒重
(g)\&單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圖1 不同密度下新安5號產量的回歸曲線
2.3 生產示范 以種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別在界首試點和太和試點進行了生產示范,示范面積分別為0.33hm2。收獲期進行現場實收計產,界首試點實收計產665.4kg/667m2,太和試點實收計產615.4kg/667m2。不同點的生產示范表明,新安5號具有很好的穩產、高產潛力,推廣應用前景良好。
3 結論與討論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區的不同玉米品種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產量表現。因此,針對某一品種具有一個適宜的密度梯度范圍,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該品種產量潛力,從而提高單產。由本次試驗可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低密度的條件下,新安5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過最適密度后就開始降低。玉米的穗長、穗粒數、千粒重和單穗重都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根據數據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
參考文獻
[1]佟屏亞,程延年.玉米密度與產量因素關系的研究[J].北京農業科學,1995,2(13).
[2]李寧,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對不同株型的玉米農藝、根系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8,16(5).
[3]陳玉水,盧川北.玉米穗位高與株高的相關研究.廣西農業科學[J].2004,35(2):111.
[4]唐保軍,丁勇.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中國種業,2008,10:35.
(責編:張宏民)
摘 要: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設置4個密度水平,研究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號的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都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長顯著變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間的倒伏率、空稈率、行數差異較小。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小。通過回歸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個試點進行了密度為5 000株/667m2的小面積生產示范,均表現為高產、穩產,示范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新安5號;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來,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提高玉米單產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據佟屏亞等報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主要措施[1]。新安5號是2012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新品種,具有綜合抗性強、結實性好、增產潛力大等特點。優良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結合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保障。因此,以優良品種為核心,大力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才能盡快提高本地區玉米單產與總產水平。本文以新安5號為試驗材料,旨在找出最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為該品種在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宿州市夾溝鎮夏劉寨村進行。供試土壤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機質17.4g/kg,堿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鉀226.0mg/kg。
1.2 試驗材料 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每667m2種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個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別為27.8cm、22.2cm、18.5cm,每個密度種植面積0.13hm2,共計0.52hm2。收獲時全區收獲,同時每個密度隨機取樣,每樣段連續收20株,室內考種玉米的穗部性狀,田間調查玉米的空稈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間管理 每667m2施有機肥(有機質>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復合肥(15∶15∶15)90kg,硫酸鋅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種,播后澆蒙頭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與產量有較大的關系[2]。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號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說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植株為了爭奪光照而長高,當超過最適密度后,又由于養分、光照不足等原因開始降低。在密度達到6 500株/667m2時,空稈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陳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著生節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發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間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從表1還可以看出,種植玉米的穗長隨著密度的增加而變短,行數顯著變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說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玉米雌穗頂端花絲伸出較晚,玉米雌蕊的發育、授粉以及灌漿結實都會受到影響[4]。
表1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種植密
度(株/667m2)\&收獲株
數(株/667m2)\&空稈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禿尖長
(cm)\&穗長
(cm)\&行數\&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隨著種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數和單穗重顯著減少,千粒重變化較小;5 000株/667m2處理玉米的產量最高,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其與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影響較大。以產量為目標,將種(下轉65頁)(上接36頁)植密度X和產量Y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產量與密度的關系曲線,回歸方程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據回歸方程可以計算得出,當密度X=
5 302.19株/667m2時,產量達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圖1)。從以上數據與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安5號產量的影響[種植密度
(株/667m2)\&收獲株數
(株/667m2)\&產量
(kg/667m2)\&穗粒數
(粒)\&千粒重
(g)\&單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圖1 不同密度下新安5號產量的回歸曲線
2.3 生產示范 以種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別在界首試點和太和試點進行了生產示范,示范面積分別為0.33hm2。收獲期進行現場實收計產,界首試點實收計產665.4kg/667m2,太和試點實收計產615.4kg/667m2。不同點的生產示范表明,新安5號具有很好的穩產、高產潛力,推廣應用前景良好。
3 結論與討論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區的不同玉米品種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產量表現。因此,針對某一品種具有一個適宜的密度梯度范圍,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該品種產量潛力,從而提高單產。由本次試驗可知,玉米新品種新安5號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低密度的條件下,新安5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過最適密度后就開始降低。玉米的穗長、穗粒數、千粒重和單穗重都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禿尖長隨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根據數據分析得出,新安5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 302.19株/667m2。
參考文獻
[1]佟屏亞,程延年.玉米密度與產量因素關系的研究[J].北京農業科學,1995,2(13).
[2]李寧,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對不同株型的玉米農藝、根系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8,16(5).
[3]陳玉水,盧川北.玉米穗位高與株高的相關研究.廣西農業科學[J].2004,35(2):111.
[4]唐保軍,丁勇.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中國種業,2008,10:3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