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薇
摘 要:主要闡述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運用誦讀法促進教學以及教師應當如何具體地創造性地教授學生誦讀。
關鍵詞:誦讀;誦讀方法;教育理念
新課程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的教育教學行為,再造一個全新的自我,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偉大而又艱巨就表現在這里。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地實踐、探索、感悟。雖有許多偏頗之處,但也收獲頗豐,在此,我僅談談新課程中誦讀教學法的運用。
一、誦讀在教學中的作用
1.理義想景——通過誦讀促進文章理解
很多學生在閱讀之前,其實并不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要表達的含義,如果單純而空洞地給學生講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加入學生的主觀人生體驗,教學就不能算成功。而誦讀課文,讓學生在誦讀中自我感悟,就能夠很快地把握文章內涵。
比如說,在講解《故都的秋》時,教師可以先用散文化的語言描摹出作者筆下的畫面:
“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婉的。”
當老師描繪出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再讓學生去讀,學生在誦讀中自然就能體悟到文中景物的清閑、幽遠、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的取材應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寫作手法。
2.揣義摹情——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
好的語文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好誦讀。尤其是詩歌教學中,更應當利用好誦讀法。
《將進酒》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張及時行樂實則渴望用世上進的心態,我在教學時,決定不加以任何評述,完全采取誦讀法教學。
具體來說,就是整節課四次誦讀:
(1)第一遍讀:學生自由朗讀
這一次讀,不做任何情感要求,只要求讀準字音,理解詩句的字面意義。
(2)第二遍讀:全班集體讀
在這次誦讀中,要求學生在理解詩句意義的基礎上讀出氣勢,熟讀課文。
(3)第三遍讀:個人有感情的朗讀
在這次誦讀中,要求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合作、探討,自讀并讀給他人聽,細細揣摩詩中的每一個詞,且想象此時的李白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學生從“且”字,看出了這“為樂”是刻意追求的,營造出的樂的氛圍,所以應該讀出強自歡樂的語氣;在“古來圣賢皆寂寞” 中讀出了李白以圣賢自況,卻才干無法發揮,心靈寂寞、激憤,懷才不遇抱憾終生的感慨。既讀出了李白的豪放,也讀出了他難以言表的憂愁,更讀出了他的激憤與詩情!
二、如何引導學生誦讀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高中學生,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但具備朗誦能力的同學卻并不多見,針對這點,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分情境示范讀
準備好的配樂,輕吟淺誦,讓同學們在音樂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先吸引學生;再挑選出學生單獨在音樂聲中聲情并茂地朗誦,提高興趣。
這樣的鋪墊之下,學生誦讀的興趣大大提高,此時進入課文,帶領學生誦讀,易如反掌。
2.分情緒誦讀
所謂“分情緒朗讀”,即同一篇文章,在開始的時候,并不限定學生的感情,只是讓學生采取各種各樣的感情來讀,最終在誦讀比較中,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該采用哪種感情來讀,比如說教授《荷塘月色》時,我就采用這種方法:
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提出要求:
(1)第一組:全部用異常快樂的語調來讀
(2)第二組:全部用異常悲傷的語調來讀
(3)第三組:全部用并不是十分憂愁的語調來誦讀
(4)第四組:全部用并不是十分快樂的語調來誦讀
通過這組對比誦讀,讓學生就每一句話讀出自己的理解,有個別讀得很好,就順勢提問,為何能讀出這種感覺,學生回答:結合了作者的感情!
至此,學生就掌握了這種比較閱讀的方法,得出與本段文字更適合的情感,最終讀出作品的韻味,此時講授課文,水到渠成。
“文字本是肉做的”,傳達文字生命,用誦讀,看似最笨的方法,有時收效最大!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誦讀教學,必須先行!
參考文獻:
[1]郭玉斌.朗誦藝術的技巧與賞析.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08).
[2]趙喬翔.中學語文教學能力訓練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09).
[3]段昌平.語文教學操作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