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穎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每次數學作業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學生在問題的不斷生成、不斷解決與探索中成長。作業低效甚至無效是課業負擔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性數學作業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以趣味訓練、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對傳統數學作業的“老面孔”進行了系列改革,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擇幾例,與大家交流。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更有趣
案例1:學習“數的整除”這單元后,我利用這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家的固定電話號碼是多少的作業,猜出后,撥個電話給老師。( )一位數中5的倍數。( )一位數中最大的素數。( )2和3的最小公倍數。( )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 )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6的最大因數。( )7的最小倍數。( )6的最小倍數。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號碼,學生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把作業寓于猜謎之中,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需求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來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案例2: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后,我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道作業:《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3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改正。這樣原本干巴巴的“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后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趣盎然。
三、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有不同收獲
案例3: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后,根據課堂的反饋情況設計以下作業:把下列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6+6+6+6=( )×( )
5+5+5=( )×( )
2.2+2+4+4+4+4=( )×( )
3+3+6+6+6=( )×( )
3.7×5+7+7+7=( )×( )
□×4+□+□+□=( )×( )
第1題是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完成;第2、3題是提高題,鼓勵學生思考后完成。通過這種層次性作業,學生不僅可以自覺檢查自己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還可以在達標基礎上向高一層次的目標攀登,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這樣設計練習能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有探究意識
案例4:有48名游客到風景區游玩。門票每人30元,風景區管理處對50人及50人以上的團隊給予優惠,門票每人24元。請你利用以上信息,小組討論、制訂購票方案。
由于學生對所獲得信息的處理方法不同,會得到不同的方案。
1.游客單個購買,需付:30×48=1440(元)
2.團隊統一購買50張,需付:24×50=1200(元)
3.聯合2名其他游客組團購買,48人需付:30×80%×48=1152(元)
所謂開放性作業,就是指為了延伸學生的活動范圍,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有意識地把作業題材拓展到課堂以外而設計出來的作業形式。開放題的設計應力求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促使學生靈活調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選擇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面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品嘗創新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五、設計自主性、合作性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案例5: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后,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深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布置的分層作業。
總之,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作業的改革,也應立足于這一出發點,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設計與實施適合學生天性的作業,使作業變得更生活、更有應用性、更令人興奮,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