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近來,新聞熱議的教育話題是高考將要針對語文、外語等科目進行改革。語文分值將加大,而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寫作的能力應從小學就抓牢、抓實,而現在,中小學教學脫節,在教學中我發現從小學升上來的孩子會寫作文的并不多。
小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學習寫作文,但本學期開學給孩子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讓我感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因為,孩子根本就不會寫作文!本次作文的題目是《我愛我家》。在我的眼中,這是個較好寫的題目,可當我把題目寫到黑板上之后,孩子卻懵了:“老師你還沒講,我們怎么寫呀!”有的孩子說:“老師,你得告訴我們寫什么事呀!”有的學生說:“在小學,老師會告訴我們每個自然段都寫什么內容,不然給篇范文參考也行呀!”
聽了孩子的話,我覺得他們從一開始寫作文就被限定在了一個框架內,不給框架孩子就不知何去何從??扇绻@樣一直靠拐杖行走,孩子的創造力就會被扼殺,寫出的習作也基本雷同,沒有新意,于是我狠下心來:根據題目要求,怎樣寫都可以!正好借此機會摸摸學生的底。于是,五花八門的習作產生了:有愛家里廚房的,有愛客廳衛生間的,也有愛花草蟲魚小烏龜的,當然也有寫爸爸媽媽七姑八姨的,但所有的習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記流水賬,機械地拼湊篇幅,根本就沒有真情實感!
我明白了,如果不給具體的內容,他們是真的不會寫!我投降了,從初一的習作中找了一篇優秀的范文讀給他們聽,還帶領他們分析了一番。范文的內容是女兒周末回家吃到了一桌豐盛的佳肴,而她從父親無意中說的話及廚房的細節中明白了父母平日是舍不得這樣奢侈的,這頓飯是特意為自己做的,于是她從中感受到了父母濃郁而深沉的愛及家庭的溫暖。小作者很善于運用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文章讀起來真實感人。于是,“奇才”出現了,一名男生是這樣模仿范文的:自己周末回家看到父母做了一桌豐盛的菜肴,感到這天的菜特別香,于是看了一眼調料盒,才知道父母是特意為自己在菜中加了調料,父母平時吃飯是舍不得放調料的,于是他感到父母太愛自己了,淚水奪眶而出。
看了他的習作,我真是哭笑不得。我也有小學教學的經歷,小學考試時作文都是寫學生平時練過的命題作文,為了打高分,很多孩子都抄一篇作文選上的習作,然后背下來,考試時默寫一篇就行了。好一點的學生可能會把范文中的事例寫成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根本沒有真情實感可言。試問,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怎能學會寫作文呢?
作文教學不是老師告訴每個自然段寫些什么內容,或是干脆背一篇現成的習作來應付考試就可以了。一篇好的文章應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墒牵次覀儸F行的小學語文考試方式,能考出真情實感嗎?而中學的作文教學重在教學生寫作的方法,可是一篇沒有靈魂的作文,它的遣詞造句再優美,表現手法再多樣,不也是繡花枕頭一個嗎?我們能否從孩子開始學習習作時就讓他們記錄自己身邊真實發生的事,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呢?也許,他的用詞不是很恰當,也許他不會用任何修飾方法和表現手法,可只要他所抒發的感情是真實的,讓我們窺見習作的靈魂,引起共鳴。那么,這樣的文章不也具有一種樸實的美嗎?為什么我們只讓孩子去盲目地模仿別人卻不引導他發掘內心的真實情感呢?孩子不會寫作文難道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值得反思嗎?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