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娟
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創設求知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懸念”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渴望與追求,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使教學過程緊緊地扣住學生的心弦,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索新知。如,在教學“分數比較大小”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熊媽媽買回一個餅,分給小熊姐弟倆,熊媽媽把一個餅的1/2給熊姐姐,把一個餅的1/3給熊弟弟,這時熊弟弟哭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一個“懸念”就這樣掛在他們心中,造成學生渴望揭開奧秘的心理狀態,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應當創設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數學情境,提出問題,構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場;提供有啟發意義的材料,為學生琢磨數學思想提供必要的時間;重視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切磋交流。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我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當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的長是8厘米、寬是4厘米,面積是32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面積也是32平方厘米時,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與底和高有關系呢?如果有的話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猜一猜。這樣,教師成功地創設了學生大膽猜想,并急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還有,在講正反比例應用題之前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不上樓頂能量出樓高嗎?不上樹能測出樹高嗎?……使學生產生懸念,這時,學生情緒很高,充滿了好奇心,產生認知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點燃好奇之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能促進兒童好奇的氛圍,讓學生對學習新知識有一種強烈的迫切要求獲取新知識的欲望。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用聊天式的談話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昨天我到朋友家做客,有個朋友給我出一道數學題,不用筆算,你能很快說出9235,8526,3076,801這幾個數中,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嗎?這時我身邊的小女孩搶著回答上來:8526,801能被3整除,9235,3076不能被3整除。我又出了825,210,1700,4407,她都一一作出正確回答。你們誰知道她怎么能如此正確、迅速作出回答?難道她有“電腦功能”?這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很輕松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四、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之一是活潑好動,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新課時,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我發給每個學生大小紙各兩張,小紙8個格子,大紙48個格子(大小紙每個小方格的大小一樣)。讓學生進行口算:
1.大紙面積除以小紙的面積,商是多少?
2.大小紙同時對折,然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3.大小紙對折后又對折,然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4.大小紙分別對折三次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5.兩張大紙的格數和除以兩張小紙的格數和,商是多少?
再引導學生對這五個問題所得到的商進行比較,從而使他們得出商相等的規律。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能較快地理解商不變的道理以及擴大、縮小倍數的涵義。
五、提供有情趣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當數學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方是活的,有生命的,能激發兒童興趣,激發兒童思考與創造的源泉。例如,40個學生去旅游,有兩種租車,小車限乘客12人,每輛租金120元錢;大車限乘客18人,每輛租金160元錢,怎樣租車最省錢?這樣的問題有較強的探索性,能刺激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對問題真正產生興趣時,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動力,去主動學數學和用數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馬克思曾經指出:“激情、熱情是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教師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