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榮
摘 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如何在共同的學習、研討中引導學生發現祖國語言的美,去感受美,進而使他們能夠運用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的問題,從讓美的思想啟迪學生、讓美的語言感染學生、讓美的情境熏陶學生、讓美的形象引領學生、讓美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等五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期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對學生加強美的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開發他們的智力以及培養他們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鍵詞:發現美;啟迪;感染;熏陶;引領;內化
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在他的《最后一課》中寫過這樣一句至今都讓我刻骨銘心的話:“法蘭西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啊,哪一個有熱血有靈魂的國民不熱愛自己國家的語言,不覺得母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呢?可惜,現在的孩子們就如那個懵懂無知、貪圖快樂的小弗朗士一樣,還遠沒有認識到祖國的語言文字中,蘊涵著怎樣無法言喻的豐富內涵。那么,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何在共同的學習、研討中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美,感受其中的美,進而使他們能夠運用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就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帶著這些思想和美好的祈愿,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讓美的思想啟迪學生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祖輩們代代相襲,引以為傲的首先是高尚的情操和睿智的思想,它們以散文、小說、詩歌、寓言、神話乃至格言、警句等不同形式紛呈在我們的面前,向我們昭示著一個個做人的道理。而這些,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
比如,在學習《智子疑鄰》一文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很容易就會把故事的內容搞清楚,那么,我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研討一下:同樣的話為什么會讓那個富人產生兩個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兒子很聰明而懷疑盜賊是鄰居呢?那么,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訓?對待那些善意幫助我們、規勸我們,給我們提意見的人,我們應該抱什么態度?
很自然的,學生就會在直觀的故事中明白淺顯的道理,在無聲的積淀中形成一種良好的修養,有了包容他人、懂得感恩而且虛心納諫的氣度之美。同一個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引導學生:我們的古人還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個故事,叫做《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中的鄒忌用了巧妙的比喻,不僅使齊王接受了意見,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兩相比較,你若是扁鵲,能不能換個方式讓蔡桓公樂于接受你的治療呢?學生立刻動了起來,紛紛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可以用比喻的方式讓桓公聽得進去。”有的說:“可以給蔡桓公講個形象的故事,讓他自己悟出道理。”…… 一一歸納起來,當然有一個共同點:都比扁鵲的直言不諱主意高。這且不論,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是不是也明白了,能用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幫助別人,其本身就是既善良又充滿智慧的。
一篇小小的課文,就這樣用它沉默了千百年的智慧巧妙地啟迪了后世的人們。還有《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文章里先人們征服自然的信念和理想的熠熠閃現……祖先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偉大的思想,我們當然有責任把它代代相傳。
二、讓美的語言感染學生
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的優勢是教材本身就具有語言美的特色。這里所說的語言美,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從形式美來說,語音、語調、語法、句法正確,速度適中,就是美的,否則就是不美的。從內容上來說,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語言美的體現。比如,郭沫若的現代詩《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
……
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夢幻般的意境中反復誦讀,或透過文字在腦海中營造出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夜景,都會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同樣,《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壯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聽潮》中對大海靜態美和動態美的傳神描述,讀來都唇齒留香,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
三、讓美的情境熏陶學生
初中生尚處于人生的不成熟期,他們不太愿意聽枯燥的說教,即使無可奈何地聽了,也如過耳之風,很快就煙消云散了。而許多語文課文的好處在于內容形象生動而非空洞的理論,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語文學習完全可以進一步借助媒體,師、生、文本、媒體,共同創設出一個美好和諧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在學習《丑小鴨》一課時,就可以借助動畫片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丑小鴨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后,終于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不用問,大家很自然地就在美的享受中明白了要成功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再比如,學習《蘇州園林》《醉翁亭記》等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看掛圖、欣賞照片、放映幻燈片和播放風景電視片等方法,創設出美的情境,使學生在飽覽祖國風光之后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從而自然地生發出對祖國的熱愛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四、讓美的形象引領學生
現在的中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批追星族,從球星到影星再到歌星。對他們的這一行為當然不能一概加以否定,但是,如果我們去問一問他們,為什么喜歡這些明星,他們也許除了會說因為他們長得漂亮,歌唱得好或者戲演得好之外,就不知道什么別的了。至于他們說話是否粗俗,待人是否粗暴,是否有道德品質的污點等等一概不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仰危機。如何才能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美丑,何謂之善惡呢?我想,語文學習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它的這一作用。
比如,在學習《鄧稼先》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體驗:鄧稼先所領導的事業為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轉機;鄧稼先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高度的責任感;鄧稼先一生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高貴品質。進而體會鄧稼先是值得我們追捧的“星”。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對美、對善、對真誠的渴望,只是有時候,自私和貪欲占據了上風而已,思想尚不成熟的孩子就更容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所以,如果讓他們經常接觸到美,感受到美,他們自然也就向往美從而自覺地去實踐美了。
五、讓美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
上面我從不同角度談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美的啟迪、感染、熏陶,我認為,以上的所作所為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過程,要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信念。但是,與此同時,要想盡快達成這種效果,還應該讓學生動了腦、動了口之后,自己動手、動筆,將自己的審美內化為一種能力。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作手抄報。這是一種將美的情境轉移并自我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摘抄美文,表現自己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設立習作園地,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和思想中對美的體悟能力;勾勒確切的插圖和邊框,顯現自己對美的綜合理解和表達能力。
2.錄制朗誦CD。在美好的樂曲和抑揚的韻律中鍛煉誦讀能力。
3.制作幻燈片。在現代化學習手段日趨流行的今天,學會運用資源,制作賞心悅目的演示文稿,是多種能力相互滲透的體現。
當然,還有我們過去常常使用的日記、作文、隨筆、朗誦等等,這些既是對學生在學習中領悟、感受到多少美的內涵的檢驗,也是使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一種途徑。
總之,美的教育既不靠灌輸,更不靠強迫,它是自由而輕松愉快的,正如黑格爾所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因此,它對人的作用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我相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美的教育,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開發他們的智力以及培養他們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德榮.試談閱讀教學實施美育的因素和策略[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
[2]張華.語文閱讀教學,讓美無處不在[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