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利
摘 要:如果把學校比作工廠,它的產品應當是什么?關于該問題的回答,人們見仁見智。比如,有人認為應當是精品課程。實際上,如果僅僅出產課程的話,“××工作室”就可以了,不需要辦學校。分別淺述了人才、課程、學校名師、學校文化對于一所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而學校也時刻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它所在的社區產生著影響。
關鍵詞:優秀的教師團隊;良好的校園文化;精美的課程;人才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社會單位做出自己獨特的奉獻,那么學校應該從哪些方面發揮自己的積極影響呢?有人認為是“培養人才”,有人認為是“出精品課程”……我認為,主要應當包括四個方面:人才、好的課程、名師和優秀的學校文化,四者缺一不可。
每一個學生都是人材,也就是“可造之材”,學校的職責就是“把人材鍛造成人才”。人才,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的人;具有某種特長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但是由于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國的人才紅利正在顯現。我們不僅需要有低端人才從事低端產業,更需要高端人才發展“中國智造”。前蘇聯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學校應該培養“真正的人”。“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殷切希望。因而,學校必須要“出人才”。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就讀期間獲得了應有的成長、符合現代公民的要求,哪怕他只是個合格的初中畢業生,甚至選擇放棄高中學業踏入社會,也應看做是“人才”。而不是說,每一所學校都要培養出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都得培育出頂尖人才。如果學生到學業結束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這樣的學校一定存在一些問題,最少不能稱為優秀的學校。
教師是任何一所學校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學生能否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所以學校要有自己的名師,他們不一定非要在全國、全省等層次上十分聞名,但是他們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在學校的運作機制、可用資源、學生實際、課程標準,并且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親和力,他們可能只是在本校有名,至多是在本地小有名氣。他們會讓學生體驗“尊重、善良、民主、文明、自信”等美好的東西;他們會在科學的前提下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心理、身體、思想、人格等方面的進步;他們會不斷地發展自我,并以此為基礎力爭使學生成為現代公民;他們會用自己的行動贏得學校周邊居民的認可,不但確保學校得以生存和發展,而且用學校文明帶動社區走向文明。不少名校的成長軌跡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如果不具備這樣一些老師,學校的凝聚力會很弱,生存與發展會變得很困難。
一所學校要有自己的精品課程,最好有一定的校本特色。什么是課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的“課程”類似于今天所說的“學程”。西方英語世界里,課程(Curriculum)一詞源于拉丁語“Currere”。據此,課程的定義有“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課程體系、課程理論和實踐。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根據某種文化和社會的價值取向,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組織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執行的計劃”。任何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的精品課程,特別是開辦有網校的學校,賣的就是課程,“購得課程就等于把名師請進了家門”是常見的宣傳用語。可以看出,名校十分看重課程的開發。一所學校憑什么吸引學生,可能需要華麗的硬件建設、名聲在外的教師團隊、優良的學校后勤服務、現代的管理理念,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優秀的課程。任何一所哪怕是非常薄弱的學校,都會有一些老師能開發出值得稱道的課程,雖然不如名校名師的課程,但是本校的學生喜歡、新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并且學生由此進入了新的知識殿堂,這就夠了。學生喜歡學習的前提是學校的課程吸引他們。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是不能長久的,一所學校如果沒有自己的“精品課程”同樣是不會長久的。
學校文化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學校文化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給下一代。為了達成學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學校必須充分地利用各種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良好的學校文化會使學校魅力四射。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看到了成長環境的重要性。一所學校需要健康向上的積極的學校文化。我國臺灣忠信學院校長高震東主張一個學校必須用優秀的學校文化教育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們學會愛國、孝親、積小善等,并且十分注重培養學生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必須用優秀的學校文化惠澤周邊,忠信校園的學生幾乎可以和好人畫等號,用人單位因為忠信學生優秀的人文素養而爭相錄用。我國近幾年興起的“書香校園”和“書香鄉村”活動與此異曲同工。所以,一所學校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優秀的學校文化,并用這種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惠及周圍鄉民。沒有了良好的校園文化,學校將只剩下“學校”這個空殼,為周邊群眾所詬病。如果培育了一種獨特而優秀的校園文化,那么,這所學校將會成為群眾心中的驕傲,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一張名片。
優秀的教師團隊、良好的校園文化、精美的課程構成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三要素,這些要素持續綜合發力,優秀人才的出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國家民族的復興需要這樣的學校。學校對社會的奉獻應該體現在以上四個方面,學校的影響力也應該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展現出來,這樣的學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如此一所學校才算完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