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教貴于情深,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交流。處于從具體運用階段過渡到形式運用階段的七年級學生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事實證明,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是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怎樣讓思想品德教學中令自己富有感染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善用體態語言詮釋情感
1.善用眼神,表達情感
教師的眼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窗戶,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常常根據學生的“眼語”來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案,并要用自己的“眼語”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情感變化。例如,當學生回答正確或完成任務時,我會做出驚訝的夸張眼神,然后再表示贊許。“驚訝”是為了增強“肯定”的效果。學生從我驚訝、肯定的眼神中得到了雙倍的贊揚,他們內心會更加愉悅,情感得到升華。眼神雖然重要,但在運用時要自然親切,不做作夸張,要像“清水出芙蓉”那樣,力求“天然本性”。在運用“眼語”表達情感時,特別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帶“輕蔑”含義的斜視,二是帶“傲慢”內涵的俯視,三是帶“憎恨”意義的久視。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應避免使用。
2.妙用表情,誘發情感
表情語言在活動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的表情語分為兩種:一種是常規性的,要做到和藹、親切、熱情、開朗,常帶微笑,這是教師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另一種是變化的面部表情,如,隨教學內容而產生的喜怒哀樂,隨教學情境與學生發生的感情共鳴等,它能使教學內容豐富、生動而又充滿活力。例如,在《調控情緒》一課中,講到人的四種基本情緒類型——喜、怒、哀、懼時,教師如果能配以相應的表情進行解釋說明,那么學生肯定能記住這個知識點,且能深刻地糾正以往一貫的說法“喜、怒、哀、樂”。這一環節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演員在舞臺上運用表情的過程。演員對角色情感、角色言語、角色行為的把握,最終都必須憑借其對表情的嫻熟、精湛、高超的運用,從而獲得在觀眾面前淋漓盡致、絲絲入扣的展示,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3.“舉手投足”,無聲勝有聲
使用手勢語言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教師使用得體的手勢語言,使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近,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我習慣用手勢,例如,對于學生的離題回答,不一定用語言去否定,可以用非語言交際手段進行暗示,如,搖搖手、用食指指著腦袋繞圈,提示他再想一想;對學生的滿意回答,我會翹起大拇指或者輕輕地拍手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必要的贊揚,這不僅是對學生回答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學生回答的一種親切鼓勵。
使用手勢語言,有利于激發興趣、強化記憶。在教學《融入新集體》“團結就是力量”這個知識點時,我會做出一個“團結”的手勢:張開手指,然后從小指開始逐個手指收縮成一團,做出一個五指并攏,緊握拳頭的動作,這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團結就是力量,能讓學生深刻地記住這一知識點。這個動作學生一旦領會就會很難遺忘,而且終生受用。
二、善用語言藝術激發情感
教學語言,不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還是傳導情感的媒介。課堂用語是否清晰、簡練、生動,是否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
1.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應當是風趣和幽默的語言
幽默是教師教學語言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它簡潔明了,能表達深刻的內容,令人捧腹。課堂上師生開心一笑,在笑聲中領會知識,在愉悅的氣氛中傳遞知識,從而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講“如何建立新友誼”時,學生反映很難記,而且會將三種方法的詞語混淆,于是我說:“建立新友誼就像栽培一棵小樹,第一,要挖一個‘真寬的坑來播種樹苗,對應的就是‘友誼要靠真誠和寬容播種;第二,每次要用‘等重的肥來護理樹苗,對應的就是‘友誼要靠平等和尊重護理;第三,要信任樹苗能茁壯長大,并不斷奉獻時間和精力,為樹苗澆灌,對應的就是‘友誼要靠信任和奉獻澆灌,如果你能精心栽種這棵樹苗,相信你也能獲得美好的友誼!”全班學生立刻哄然一笑,報以熱烈的掌聲!結果是,學生馬上一句不錯地理解并記住這個知識點。這種風趣的語言,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又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2.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應當是含蓄的語言
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語言風格。正如蘇東坡所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含蓄的特點,就是把烈火般的感情蘊蓄在冰冷的語言里,必須在細細品味之后,才感到咄咄逼人,它不是直截了當地的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人自去體味。如,講“男生女生”這一課時,有學生問:“這節課是不是教我們怎樣談戀愛?”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年放寒假,我在菜地發現了一株正攀緣而上的苦瓜藤,在嫩綠的枝葉間居然開出一簇簇小小的果花,沒有幾天,花謝了,居然也結出了拇指大小的苦瓜來??上]幾天,天氣很冷,葉落盡了,小苦瓜也枯黃死掉了,這讓我明白不該開花的時候開花,不該結果的時候結果,是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的。今天,發生在我們學生中間的事情又引起我的思索,你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一點什么啟迪呢?男女生的交往也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否則也會遭到懲罰?!睂W生聽后,頗有感觸,“早戀”現象不久就悄悄消失了。這樣來講,含蓄又深刻,抓住了學生心理特點,比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這比正面說教要強好多倍。
3.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應當是生動的語言
生動是指教師的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有規律、有秩序地調整語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語調的強弱等變化,從而使學生產生豐富的、不同的聽覺效果。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在強調重點內容時,往往采用低聲音、慢節奏,以便使學生有回味、思考的余地;在講述一般性內容時,往往采用高聲音、快節奏,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形成印象;在論證某一結論、引用材料數據時,又往往采用高低快慢交錯進行或連珠炮似的語言,加強結論的可信度。這樣,教師通過抑揚頓挫、豐富多彩的語言,既增強了師生的親和力,又增強了課堂語言的感染力,可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講《我和父母》一課時,講“我們都有一個溫暖的家”時舒緩而飽含溫情,講述家對我們的重大意義,激起內心的幸福感;在講“愛的沖突”時,語言急切而低落,強烈而擔憂,讓學生感受沖突的害處;講“如何化解”時語速應從急切變平緩平靜,繼而放慢速度,一一耐心地分析方法,讓學生感受“化解后”的開心和舒暢,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在整個講述中,喜憂的變化,對學生的情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付諸行動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理論知識的交流過程,而且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實踐證明,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產生興趣、動機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及時進入角色,以“教”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的熱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進而達到知、情、行的
統一。
參考文獻:
[1]吳少榮,黃偉民.思想品德[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7.
[2]湯艷.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語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