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其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響著民族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縱觀人類歷史,一種優秀的文化可以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增強向心力;提供精神動力、形成凝聚力;提供智力支持、開發創造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
如今的中學生是九零后一代,他們是在一種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在此時期,中外文化大交流,各種外來文化沖擊接踵而至,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認同、文化素養比較混亂,容易導致各種問題,當今世界上的很多沖突實質上是文化沖突。不少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缺乏足夠了解、缺少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如同無根之浮萍隨波逐流、空虛盲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年輕人容易被其絢麗色彩所吸引;二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有缺失,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缺少認同感。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外,還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努力提高學生的中華文化素養。現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做法總結如下。
一、展古人之彩,增強向心力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旦內化為人們的態度和信念就會形成慣性和定式,指導人們的行為選擇并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文化認同感的可塑性強,其文化認同不僅影響著個人發展,更影響著民族的未來。在日常教學中,巧妙引入中華文化的相關內容,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自豪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地理便是其中一個古老的學科。在高一學生的第一節課上我便對學生說:“地理一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原文是‘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講太陽黑子時向學生介紹:“世界上最早記錄太陽黑子的文獻是我國的《漢書》,原文是‘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講天球時引用《敕勒歌》中的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講我國南北差異時吟誦“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每當此時學生興趣頓生,課堂氣氛活躍,切實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精妙,潛移默化中增強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自豪感。
二、析古詩之理,開發其智力
我們的祖先善于觀察自然、探討規律,吟詩賦詞、藏理其中。在教學中可做有機聯系,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地理原理讓學生理解,使其體味其中的哲理。如,講對流層氣溫的垂直遞減規律時引用蘇軾《水調歌頭》中的名句“高處不勝寒”。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時解釋為何“日出江花紅勝火”?講熱力環流時問學生為何“巴山夜雨漲秋池”?講梅雨時吟誦“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水循環時質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等。通過設疑、分析、解答讓學生領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科學道理,學習前人的智慧,把抽象的科學原理同優美的詩詞結合起來,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思維。
三、揚古文之意,培養創新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特征。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都在不斷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現階段很多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流行歌曲深受學生喜愛,如周杰倫的《青花瓷》《千里之外》;林俊杰的《江南》;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等。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其文化創新能力。自然地理第一、二章內容多、難度大,學生學習困難,有的學生厭學。我把這兩章的內容總結成歌詞填入學生喜歡唱的《青花瓷》曲調中,(青花瓷——高中地理版 地球運動的規律你可曾記起/自轉公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自轉的角速度各地均相同/線速度遞減赤道至兩極/公轉速度的變化和軌道聯系/近日點快遠點慢月份各一七/恒星日自轉周期/恒星年公轉周期牢記/黃赤夾角的意義直射點在移/二分日二至日有不同日期/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和它有密切關系/遇到時間的計算不要太著急/東為正西為負數軸上標記/東加西減的方法仔細來運用/答案很容易/太陽傳熱給地面再傳給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都在大氣里/逆輻射把熱量再傳回給大地/保溫作用地表溫不低/等壓線上畫風向先找梯度力/垂直那條等壓線由高指向低/南左北右的偏轉/是要考慮地轉偏向力/暖氣團冷氣團溫度有高低/二氣團相遇時產生了鋒區/暖空氣上升時溫度會降低/天氣轉陰會產生降雨/反氣旋和氣旋氣壓有高低/反氣旋在輻散氣旋旋向里/氣升反降的運動有陰晴天氣/你可得注意/氣壓帶和風帶分布有規律/低高低高的氣壓赤道到兩極/信風西風東風帶夾氣壓帶間/三圈環流用圖來示意/地中海的降雨集中在冬季/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雨熱同期/以溫定帶以水定型仔細推理/解開這類題)學生看著詞和著旋律就唱了起來,我便要求上地理課前唱該歌,既增強了興趣又鞏固了知識。然后趁熱打鐵,號召學生把所學知識融入自己喜歡的曲調中,有的學生做得相當不錯,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