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摘 要:在如今充滿“功利”氣息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漸淡漠,人的道德水平日漸滑坡,人們的價值觀取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高中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國家后備力量,他們的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直接關系到民族復興大業。因此,不僅要關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應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真正做到課堂育人,德育化人。
關鍵詞:傳統美德;思想政治課堂;美德滲透
一、傳統美德都去哪兒了
俄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類身體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廣泛發揮。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才路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今社會的很多負面因素卻影響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
近來“讓座門”事件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對這類問題的出現,我們既要看到有些老人的蠻橫無理,也要看到有些青年人的冷漠無情。
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文化遺產,自古就有“仁、義、禮、智、信”的基本道德規范。早在戰國時期,禮就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禮:“序上下、正人道也”。就是說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于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概括,禮,就是大家要做合乎身份的事。“讓座門”中的老人就是做出了“非禮”事,而年輕人也沒有做到“禮讓”的行為。此類事件的頻頻出現,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傳統美德去哪兒了?
二、傳統美德有哪些
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就是知識或智慧。人只做自己認為善的事情,不會故意作惡,而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為根本,體現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價值上。也有學者認為,道德感是人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我們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體系龐大的美德思想和美德標準。那我們認為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哪些呢?
有學者認為,傳統美德包括律己修身、精忠報國、仁愛孝悌、誠信好禮、天下為公、自強不息等豐富內容,這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寶庫。
也有學者認為,傳統美德還包含尊老愛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等,這些能傳遞出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對待生活的內心態度,彰顯人的道德修養。但總體上來說,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從內涵上來說,可謂博大精深,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體系上來說,可謂完整嚴密,崇高而偉大的倫理價值體系,是世界罕見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繼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更貼合時代的需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禮”,它的意義非常廣泛。《左傳》上講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它強調封建等級,不能越矩,讓社會發展合理有序。而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還告誡弟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里的“禮”,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們的行為規范。而如今,我們更多的強調禮儀、禮
貌等。
傳統美德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我們要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上更加發揚光大。
三、思想政治課堂美德教育如何滲透
1.要明確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良的道德品質、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禮儀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我們看到的是社會正義感日漸消失,君子之風漸行漸遠,社會充滿功利氣息。與人為善、禮尚往來、學會誠信、富有責任感等美德在相當數量的孩子身上正在淡化。研究表明,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上升,校園暴力層出不窮。當前青少年的道德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加強中華民族的美德教育,幫助我們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抓好美德教育必須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了解學生、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并在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時段持續貫徹
教材是我們老師的寶貴資源,利用好情感教育目標,是把我們的美德教育滲透進課堂的第一步。因此,在課前需要花時間把教材琢磨透,找翔實的資料來解讀。比如,在講《文化生活》第十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一框時,就涉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我們可以聯系中華美德,緊扣教材來教學。如,講到職業道德,我們可以聯系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風范等。把我們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生動的例子結合起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我們傳統美德思想的內涵。
現在的學生大多思想獨立,個性鮮明,追求的是新、潮的東西。如果一味地教導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習,就會導致學習內驅力不足,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尤其是情感上會產生嚴重的不認同。因此,我們要注重研究學生的心態、學生的思想,把握學生的情感傾向。通過課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情境內,發自內心地去感受、去感悟。
例如,在講《經濟生活》第五課“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這一框知識時,我們先設定商店售貨員和消費者兩個角色和售賣偽劣產品的情節,請扮演的學生自由發揮他們之間的對話,引出誠信的重要性,再讓學生討論“尾生抱柱”這一故事。這樣,大家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在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不知不覺中就把我們傳統的美德教育“信”,滲進了學生的頭腦里。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今我們老師的責任不但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向學生傳播民族的優良作風,傳播民族的傳統美德,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因為教師的職業告訴我們,不但要“教書”更要“育人”。人知惡不作惡,知善必行善。教師崇高的思想品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奠基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起到榜樣作用。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讓美德從內而外發散出去。
課堂的教育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還要利用好課外時間,可以和學校的德育形成一個體系,可以和家庭教育形成無縫對接,也可以和社區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在家庭中,可以培養學生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睦鄰里、兄友弟恭等良好品質;在社區,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國家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在完整的教育體系下,我們要培養學生養成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和樹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我們必須把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做人的準則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把人格教育、文化素養的提高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在思想政治課堂上,讓我們的美德教育完美“逆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