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海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語文即生活。”也就是說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那么,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應該離不開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筆表達自己的感情,即“我筆寫我心。”我認為這就是作文,那如何指導學生作文呢?
一、練就學生觀察生活的一雙慧眼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成功地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就要采取生動、具體、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去用心體味,觀察生活,使他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多彩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要從小處入手。七年級剛開學我曾讓學生寫《美麗的校園》,我就帶領學生到校園看那些平時被他們忽略了的景物,然后啟發、引導學生將他們眼中看到的、想到的有順序地說出來,所以在寫作文時,學生也就有內容可寫了,文章也具體生動了。
二、挖掘地方特色,激發寫作興趣
社會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教師可抓住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自擬題目。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學寫作文。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是以介紹某地景物、事物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點為內容的,如《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等。學生學了這類文章之后,可讓學生以此為范文,回味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寫出反映自己身邊景物的文章。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寫作參考,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又學習了寫作。例如,學習《蘇州園林》一文后,我讓學生用這一課的寫作方法寫家鄉的名勝,由于學生都很熟悉,因而寫作興趣十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讓學生經常從身邊選材料,供學生練筆,不但給學生進行了鄉土教育,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寫作靈感和寫作興趣。
三、引導“求異”,開拓作文思路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面對著鮮活的材料卻視而不見,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將生活記流水賬般道來,思路單一、呆板,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引導學生“求異”,開拓學生的思路。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八年級下冊有一篇叫《云南的歌會》的文章,我講完這篇文章以后,我就給學生一個開放性作文思考題:“你想一下,如果寫你家鄉的盛大節日,你會怎樣寫呢?”聽了這個問題,學生互相對視,不敢發表意見。這時,我趕緊鼓勵道:“只要你有想法,盡快說出來,這樣你會成為班中的小作家。”這樣,就有人發言了:“應抓住盛大的場面去寫。”接著,其他學生在別人想法中受到了啟發,有的說:“應該抓住參加盛會的人物服飾、神態、語言、動作來寫。”有的說:“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寫效果更好。”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求異”,既轉變了學生的思維角度,又開啟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作起文章來,再也不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