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智鋒
生活就像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大課堂,里面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元素,為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科學探究提供了豐富而又鮮活的素材,課堂教學又為學生的日常生活作出正確的指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見,教育與生活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
化學是一門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化學課程應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為實現新課標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觀念,打破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建立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知識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而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和興趣。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可以從社會生活入手,從而活化化學知識,教師應該協助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獲取化學知識,又用化學知識去解釋社會生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死記硬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下面談談我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課堂導入要聯系現實生活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節課開始的三五分鐘內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佳時間,即課堂的導入。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在這節課的課堂導入是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對這堂課后面將要講述的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產生學習動力,繁重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他們就會在知識的海洋中自動覓取珍寶,樂此不疲,即所謂的“書智者問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也。”對于初中生,要使他們對化學產生興趣,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他們感到學了化學有用,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為此,課堂導入時,我們可以采用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事例或者現象,讓學生感覺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好化學是十分有用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金屬的物理性質時,很多老師都會用一些高科技的例子來引入新課,比如“神州八號”升空等等,由于和學生的生活距離太遠,定會讓學生感到沒什么意思。相反,我在教學時會列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質來引入新課,比如鐵鍋、電線、金銀首飾、燈絲等物質,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根據這些物質平時的用途來歸納出金屬具有導熱性、導電性、金屬光澤、熔點等物理性質,不僅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比如,在教學食品中的有機物這節課時,我會通過幻燈片和學生一起欣賞世界各地的美食,例如,揚州炒飯、意大利面、法國比薩、日本壽司、美國漢堡等,美食當前,秀色可餐,學生看得情不自禁“哇”地叫起來,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我后面的教學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諸如此類,通過合理地對生活中一些化學知識進行介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正確地解釋一些生活現象,而且還能使學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須學好化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
二、科學探究要聯系現實生活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由于過分強調化學實驗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專業化,往往把實驗設計得“嚴肅”和“規范”,實驗內容主要是驗證物質性質、制取幾種常見氣體(氫氣、氧氣、二氧化碳),實驗用品都是化學儀器、化學試劑,學生感覺化學實驗很抽象,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做起實驗來戰戰兢兢,而且做完就忘。新課標旨在體現化學的應用價值,從自然界到實驗室,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事例或者現象作為切入點,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化學,養成興趣。
例如,在講解水的凈化時,選用生活中的礦泉水瓶、鵝卵石、黃沙、棉花和紗布等材料組裝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并結合實驗的現象對所選材料的作用進行分析講解,使學生明白化學實驗不一定非要用實驗室里的燒杯、漏斗才能組裝實驗裝置。在講酸堿指示劑時,安排了利用生活中的蔬菜紫甘藍來制取酸堿指示劑,檢測不同溶液的酸堿性的活動探究,不僅提高了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改變了酸堿指示劑只能是石蕊、酚酞的錯誤認識。再如,在講解碳酸鹽的性質時,書本安排了煅燒石灰石的實驗,但是在實際操作時石灰石難以完全燒透,而且灼燒后的顏色是灰白色,給后續實驗和知識的講解帶來一定干擾,為此,我改用空的蝸牛殼來做實驗,因為蝸牛殼很薄容易燒透,灼燒后顏色也比較白,放入水中立刻變酥成粉末狀。實驗改進之后,既節省了煅燒的時間,又為后續實驗和知識講解排除了干擾,使得實驗操作變得簡單,實驗現象更清晰,實驗結論更加明了。
由此可見,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只要善于發現、善于運用,將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搬到課堂上來,就能使化學實驗鮮活起來,增加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激情,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拓展應用要聯系現實生活
古語有云:學有所用。化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讓它服務于生活。在課堂學習和課外生活中,我們應當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開展力所能及的化學實驗,并解釋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會發現自己知道得太少,甚至學過的知識也理解得不夠到位。教師應及時地、有選擇地以現實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應用為起點,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順利地掌握相關知識。
例如,在學完了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后,我們給出這樣一個生活問題,請學生分析原因:在一些重要地方如資料檔案室會備有二氧化碳滅火器,請問為什么二氧化碳能用于滅火,用到了什么原理呢?然后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總結,不但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準確、靈活,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比如,在學完物質的溶解性以后,我給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由于不小心經常會在衣服或褲子上留下一些紅色或藍色圓珠筆的筆跡,用自來水很難洗掉,穿在身上影響美觀,但是用酒精就能很容易把它洗掉,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并配合演示實驗驗證,這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幫助學生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在座的學生都非常興奮,躍躍欲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活躍了課堂氣氛。所以,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聯系起來,能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化學,并讓其體驗到學有所用。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是一門生活的科學,在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化學。化學和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現象與問題各種各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化學內容,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創設情境,導入課堂,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科學探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應用,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與用途,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突破難點,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興趣,激發其熱愛化學的情感與努力學習的動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