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未希
摘 要:通過分析文言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種種現(xiàn)狀,試圖找到一些改良辦法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并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文言文;《馬說》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shù)。精彩的提問能誘燃學生思維的火苗,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并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式提問
情境式提問是“通過語言的意義、聲調(diào)、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學生的情感和想象活動,把學生帶入創(chuàng)設(shè)中的情境”的一種提問方式。它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們都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知道伯樂是千里馬的知音,本文中也提到了伯樂和千里馬,那他們是什么關(guān)系呢?本文就是韓愈根據(jù)“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所發(fā)出的一些感慨,而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同學們都耳熟能詳了,由此引到本文中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能非常明確地找到“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一個“?!薄⒁粋€“不常”,得出兩者比例差異之大,那么有些千里馬自然就遇不到伯樂了,那他們會遇到誰?自然就是“食馬者”。
二、想象假設(shè)式提問
想象假設(shè)式提問指問題的答案不包含在文本中,需要學生用聯(lián)想和想象去設(shè)想當時的情境,這類問題往往具有高度的思維轉(zhuǎn)折性。學生比較感興趣,往往會產(chǎn)生新奇、超然的想法,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想想這位食馬者當時說話的情景是如何的?假如你就是那位食馬者,你的同桌就是你面前的那匹千里馬,結(jié)合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再現(xiàn)當時情景。文本中沒有對這位食馬者當時說話的情景進行具體的描寫,但是通過前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笨梢酝茢喑鍪绸R者那種愚蠢、狂妄、有眼無珠的可悲可笑的形象。那么根據(jù)他的個人形象,學生就推測出或低頭唉聲連連或仰天長嘯等多種情形。
三、層層遞進式提問
層層遞進式提問指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將一個難問題分解為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把一個大問題分解為幾個連貫性的問題由易到難依次提出,層層深入,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chǔ),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例如,教學《馬說》時,就可以介入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言亦然,……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這段材料和韓愈的生平資料能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千里馬”和“伯樂”的含義。
四、發(fā)散思維式提問
發(fā)散思維式提問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各自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提問追求的目標不是單一的答案,而是盡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尋求多而新的獨特想法,發(fā)散性提問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我們只有在實踐教學和理論學習中盡快形成正確的文言文課堂提問觀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不再是面對沉默的一堆死籍,而是帶領(lǐng)學生完成一次次有趣、美妙的經(jīng)典叢林之旅!
參考文獻:
[1]張厚粲.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2]虞曄如.怎樣讓文言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靈[J].中學語文教學,2010(03).
[3]孔凡哲,王威威.改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對策[J].湖南教育,20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