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導入非常重要,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良好的美術課堂導入往往能給美術鑒賞課定下一個良好的基調,并沿著老師的既定目標順利發展,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因此,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本文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對高中美術課堂的導入方法做了一些探討。
一、猜謎語導入
猜謎語學生都很積極,但在高中美術課上設計猜謎語,既要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要結合美術學科特點。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美術鑒賞》第三課皇權的象征——故宮建筑群與天壇的時候,我采用亦“圖”亦“字”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很多學生說這是樓房,也有學生說像“院子”,還有人說就是個“宮”字嘛!學生真厲害,甲骨文都認識,這就是“宮”!我們這節課就是來學習宮殿建筑的,從而輕而易舉就引入到故宮建筑的布局上來了,再巧妙地運用“宮”字的構造與故宮布局上的特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把握。
二、“意境”導入
高中美術鑒賞要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并能做出評價和判斷,因此,老師要想方設法創造一個合適的意境,并讓學生很快融入特有的藝術氛圍中去。當然這種氛圍的營造需要我們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把握好重、難點,對學情進行分析,結合圖片、音樂、動畫、視頻等因素,甚至是圖片出現的時間、動畫消失的點也要合理進行分配。
外國美術鑒賞部分第四課《“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我就采用了融入“意境”的導入法,背景音樂選了世界男高音帕瓦羅蒂演唱的《我的太陽》,伴隨著高亢的意大利式腔調,作品的一幅幅展開,緩緩地進入了“巨人”們的世界:達·芬奇的深沉、含蓄,米開朗琪羅的雄健、激情;拉斐爾的優雅、秀美一一展露。中世紀的鐘聲敲醒了沉睡的人們,新世紀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學生對中世紀的背景、文藝的復興以及“巨人”們的風格應該有了一個意向的認識,再進行本課的教學就是一個深化、融入的過程了。
三、名人軼事導入
很多高中生都有自己的偶像,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可以利用明星、名人軼事作為導入,當然名人的選擇要有示范性、引領性。讓學生懂得追星,除了容貌之外,還應看到他們的內在美,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傾向。
比如,書法課上,我就讓大家欣賞了幾幅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在拍賣會上拍出天價的作品,學生會很驚奇:誰的畫作呢?張大千。接著可以跟學生聊聊張大千的逸事:“百日”師爺的經歷,張大千被土匪綁去,讓他給家里寫封信,要四挑銀子贖人,土匪看了信之后不要銀子了,要欣賞他的好書法、好文章!留他做筆墨師爺。有了好的書法,連土匪都刮目相看,有了好的書法,張大千讓自己化險為夷。雖然時過境遷,但是書法的重要性依然沒有改變,有一首好字對自己的成長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從而讓學生對書法產生好感,樂于接受。事實上,嘗試的效果還是可喜的。名人明顯的示范作用還是無法比擬的。
四、討論影片導入
優秀的影片誰都喜歡看,強烈的畫面效果、出神入化的故事情節,總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多次要求能放電影給他們看,行,順著他們來,課程的開始播放了幾分鐘影片,學生大呼不過癮,我笑而問之:“不過癮的理由?”學生道:“沒看懂啥情節啊?”我說:“情節在影片的表達固然重要,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同學們捕捉到了嗎?影片所用的色彩、光線你們注意了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色彩吧,大家注意到影片開始所用的色調了嗎?我們再來看看。”學生開始關注影片情節以外的東西,“灰調子、冷調子,那說明影片想表達的是什么樣的心情?”“抑郁的,壓抑的!哦,原來色彩也可以暗示人的情感。影視作品可以這樣,繪畫作品也可以這樣。我們來看看凡·高的幾幅作品。”
自然過渡到本課內容,學生再沒有吵鬧,開始關注本課內容,雖然這個導入有些超時,但相信學生除了能高效地完成本課內容之外,在課外觀看影片的時候會合理、理性地分析影片的藝術效果和深度,這也是我們高中美術鑒賞課的主要目的之一。
總之,美術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一個好的導入要努力做到先聲奪人,開啟學生思維之窗,使學生心傾神往,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導入也是一門科學,它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眼光,靈活的思維,創造的頭腦,還要注意幾個原則:(1)啟發性。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2)針對性。針對學生認知,因課而異。(3)趣味性。語言、故事生動,不落俗套。(4)科學性。引用材料要準確,要符合教學規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