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涵
摘 要: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基本尺度。作文素質更是語文素質的重要體現,作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對目前初中作文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指出初中作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并基于寫作技巧訓練,從初一至初三,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采用讀寫中借鑒升級、教學模式中專練升格、綜合運用中優化升華的層級式上升策略來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寫作技巧;層級式作文教學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
作文素質是語文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之一。然而,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憂慮。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缺乏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指導,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極少有層級式的訓練,學生大多不喜歡作文,教師大多不喜歡作文教學,寫作教學成為制約語文教學提高效率的瓶頸。
(一)關于初中語文教師作文教學情況的現狀調查
被調查者:校語文教師
調查方法:(網絡)問卷調查法
樣本量:14份
調查目的:了解當前我校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基本狀況、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討作文教學改革的新目標、新方法,提高作文課堂教學效率。
調查研究的內容:
本次問卷調查雖然有34題之多,但我們主要有十項內容:
(1)寫作教學的狀態;(2)如何確定訓練的要點和題目;(3)訓練指導的角度與頻度;(4)有否寫作指導與分層教學;(5)評分、評語和評講的方式;(6)對于作文教學的觀點;(7)對課外練筆的處理;(8)作
文教學技能的長處;(9)是否關注寫作資料與理論研究;(10)好作文應具備的特點、思維與能力,進行調查。
(二)調查數據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作文教學隨意性大,寫作技巧的指導支離破碎
72.73%教師都認為自己有計劃地進行作文教學,但從實際教學中看,計劃只是成竹在胸,并未有效地落實在教學中。81.82%教師在了解學生的作文現狀后,貫徹了自己的教學系統卻只執行臨時出現的對策。只有27.27%的教師有條不紊地按部就班,形成自己的作文教學特色。教師教學的隨意性導致了學生的作文訓練缺乏系統性。
2.作文教學缺少系統、有序的指導
從寫作訓練指導方面來看,36.36%的教師以專項指導為主,27.27%的教師從構思、選材等逐步深入指導。從實效性角度來看,二者各有所長,但都缺少系統性,不知道如何有序地展開寫作指導。72.73%的教師只會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蜻蜓點水般的寫作講評,63.64%能點評當次作文的得失。其實,指導學生投稿到文學社團或張貼佳作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
3.教師寫作水平參差不齊,紙上談兵式的說教無實效
從個人寫作儲備角度看,教師的寫作水平也參差不齊,有心提高理論水平卻又沒有實際行動;課堂上注重作文技巧指導占據了主體地位;紙上談兵式的說教難有成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下水寫作,發掘校本資源,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發揮自己所長,形成自己的層級式作文教學模式,打造作文序列教學是才是最終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敘事文是學生寫作中最常見、最基礎的一類以寫人記事來表現日常生活的寫作文體。
所謂層級式訓練,是指學生從初一到初三的寫作實踐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但要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更要關注初中生的寫作起點。“層級式”技巧訓練是基于學情的層遞推進的寫作能力訓練體系,具體指:通過巧用教材教技巧、妙用專題學技巧和講究個性用技巧三個層面的訓練來達到讓學生在讀寫中借鑒升級、在教學模式中訓練升格、在綜合訓練中優化升華的效果。這里的“層級式”是讓學生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三個訓練梯度,從不會寫到會寫最終到能寫的一個逐層提升寫作能力的過程。
(二)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系統控制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系統的屬性不僅要取決于各組成要素的屬性,也取決于各要素間的聯系。
三、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本課題以初中生為對象開展研究。通過研究如何巧用教材教技巧、妙用專題學技巧和講究個性用技巧三個層面來達到讓學生在讀寫中借鑒升級、在教學模式中訓練升格、在綜合訓練中優化升華的效果,從而提高敘事文寫作的能力。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法,同時配合總結法和個案研究法。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成果
在當前淡化文體的形勢下,本課題研究成員認為,在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之外,也應該適當強化寫作技巧訓練,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研究實踐強化技巧訓練的途徑:
(一)巧用教材教技巧,在讀寫中借鑒升級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在閱讀中挖掘教材中精巧的語言訓練點,進行適度的拓展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增強語言積累。從寫作技巧的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同類的貨色”,還要求能夠嘗試運用范文中的典型技法。
1.巧用教材,積累寫作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素材可以從生活中積累,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從教材中積累。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總會讓學生歸納文章的寫作特色,但僅憑課堂上的寥寥數語,學生的收獲并不多。本課題組成員認為,分析寫作特色是必要的,然而真正要想學生從文中學到一些寫作技法,則需要加強作文指導的針對性,這里以課題研究組成員開設的一堂作文指導課為例作分析。endprint
【課例一】在七年級上冊的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莫頓·亨特,通過描寫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寫出當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只要把它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來處理,一步一步走下去,無論困難有多大都能闖過來。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參悟。
于是,我把這種寫法確定為一種寫作模式,其構成公式化為:個人經歷+人生感悟。這種模式很易模仿而且寫作此類文章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看,寫作此類考場作文也很容易拿高分。此外,我還講了寫作時要注意的一些細節,比如運用心理刻畫將情節生動地敘述出來。
2.巧用教材,教寫作技能
寫作是有一定的技巧而言的。比如,怎樣命題,怎樣點題,怎樣根據中心合理地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等等。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把這些寫作技能教給學生。通過把課標的總體要求化作若干個可操作的訓練點,在實際教學中因“材”施教,統籌安排逐一落實。
下面就以《背影》教學的實踐操作為例,談談部分寫作技巧訓練的落實。
(1)擬題的訓練
準確、新穎的題目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能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在課堂上,不妨這樣提問學生:這篇文章作者為什么以“背影”為題?改為“我的父親”怎么樣?由此你認為我們該怎樣擬題呢?教師在和學生探討交流后,歸納了一些擬題策略:
①題目要概括文章的內容。(《走一步,再走一步》)
②題目是作者情感高度濃縮的形象。(《背影》)
③揭示文章主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2)點題的訓練
點題是避免偏題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能讓讀者體會到那種照應之美。總結歸納《背影》一文中點題之妙,得出了一些點題的原則和方法:
①開頭點題
開頭點題有入題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以精練的語詞點示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文中點題
文中的點題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能同時做到點示文章的主題思想更好。
③結尾點題
結尾點題有結束全文的作用,可根據行文的情況抒發感情、提出警示等。
(3)詳略安排的訓練
文章的詳略安排,是學生寫作中的一個難點。詳略得當能讓文章的結構緊湊,節奏感強。那么何處該詳,何處可略呢?讀《背影》不難發現,作者描繪最細致的地方莫過于望父買橘一部分了,父親無私的愛,盡在這里呈現。而略寫部分,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短短的幾句話,一個復雜的背景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詳略安排的方法:緊抓住關鍵情節進行詳細描寫;而略寫部分,則注重用簡略的語言讓文章情節更連貫,思路更清晰。正所謂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濃墨重彩,與中心有關的略寫,無關的不寫。
3.巧用教材,教表達技巧
【課例一】《羚羊木雕》這篇課文最富有特色的是“千姿百態”的“說”。課題組老師就充分把握教材的這個特點,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學習了基本的表達技巧。
《羚羊木雕》——千姿百態表示“說”:
(1)“說”這個詞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2)對話中有時不用“說”這個詞。如:
“您已經給我了。”
(3)對話有時用其他的“說”。如:
“不!”我哭著喊了起來。
(4)帶動作地“說”或以動作表示“說”。如: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這種教學,以“千姿百態表示‘說”為例,教會了學生語言變化帶來的生動性。可見,立足課堂,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引發和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寫作能力是絕對可行的。
(二)妙學寫作技巧,在專題讀寫中訓練升格
好的敘事文就出在寫作的技法上。忽視寫作技法,文章是徒具形體的行尸走肉;充分運用寫作技法,就會把文章裝扮得清秀美麗。
1.構建科學有序的寫作技巧訓練體系
主要包括審題方法、擬題方法、構思方法,寫人技巧、敘事技巧、寫景技巧,說明技巧、議論技巧、抒情技巧等。
可以這樣安排教學序列:初一的寫作學習盡量保持寫作的自然狀態,文體上側重記敘類作文訓練。作文方法的指導隱性地貫穿在閱讀教學中。初二就將作文方法的指導顯性地呈現出來,文體上側重推進記敘文寫作,突出說明類寫作訓練。初三側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側重議論類作品的訓練,并嘗試各種文體的寫作,寫作上做一點特色和創新。
2.打造“激發·借鑒·提升”課型模式
針對平時學生不喜歡寫作,而且所寫作文內容單調乏味,不會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只會平鋪直敘較為簡單的生活、學習事件。我在教學中,通過介紹記敘文寫作中如何寫出事件波瀾的基本方法,結合具體作文片段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掌握情節突轉法和設置懸念法來培養學生掌握并運用興波瀾、生變化的方法和能力,由此構建出了打開·借鑒·提升“層級式”寫作訓練課型教學模式步驟:(1)范文展示,講授寫作技巧知識;(2)借鑒技巧片段寫作訓練;(3)互評總結(技巧為主題服務)修改;(4)整文續寫,互評修改;
(5)教師下水作文和原著對照;(6)鞏固寫作。
3.以“技巧”為中心,進行層級式讀寫專題訓練
課外讀寫專題是對教材內容的一個很好補充,它對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挖掘寫作素材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文質還需并重,以主題為單元的專題與以技巧訓練為序列的專題都是訓練學生寫作的很好形式,這里著重強調的是以技巧訓練為中心的讀寫專題。
專題編寫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技巧點撥,使學生對本專題所要學習的寫作技巧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二是范文引路,選文時把目光轉向課外,根據專題的需要,挑選一些典型例文,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時文美文,必要時,學生的優秀習作也可入選。例如,“一物貫穿式”專題,中考滿分作文《我發現枕頭里有個世界》就是一篇難得的例文。范文可以讓學生熟讀,如果能背誦下來,爛熟于心則更好。三是仿照練習。例如,前一陣考場作文中盛行的“片段組合法”,結構簡潔明晰,考試容易拿高分,課本中沒有這類范文,于是我選編了趙麗宏的《雨聲》、張曉風的《我喜歡》等一組美文,以“片段組合法”為訓練專題,進行集中的強化指導,由于提供了具體可感的范例,先讀后寫,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種寫法。以讀寫專題的形式形成序列,先讀后寫,學生有了參照,下筆成文也開始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技巧,作文也會由此慢慢“入格”。endprint
4.在習作互評互改中強化學生的技巧意識
不可否認,習作互評互改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用自己眼中的好作文的標準來評判同學的習作,本身就是一個寫作訓練的過程。但大多數學生的評改只是停留在淺表階段,做出的評價也往往是感性的,久而久之,互評互改就成了一種形式,對學生的寫作很難有實質性的幫助。如果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學生評改時就多了幾分理性,評改水平也會逐步提高。以評改習作《父親》為例,我們來看看下面幾條學生評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你能細致地描寫出父親的眼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就更好。”“你文中多次提到了父親的手,文章是否以此為線索?”“你選的事例雖小,但能以小見大,很能表現父親的性格特點。”顯然,這類評語反映出評改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有較強的技巧意識,原作者看到這樣的評語,再來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反思或修改,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只是作文教學中一些粗淺的思考。本課題研究成員始終認為,學生的寫作不可長期處于一種自悟狀態,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適當強化寫作技巧不容忽視。當然,其途徑是多方面的。教學中,只要教師有這種意識,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三)講究個性用技巧,在綜合訓練中優化升華
寫作技巧的掌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技能”階段,一是“熟練”階段。“技能”階段,是無法之中求有法,通過觀察、體驗、多讀、多寫,學習并掌握了一些寫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將它們運用于寫作實踐。這是掌握寫作技巧的第一階段。“熟練”階段,是有法之中求變化,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而掌握了包括寫作的辯證藝術在內的多種寫作手法,并能將它們純熟自如、富于創造性地運用于寫作實踐。“優化”是針對寫作的序列訓練,提供構思巧妙、語言優美的中考滿分作文,指導學生將自己以前寫過的日記或作文,在不改變主旨的情況下,進行改寫提升。同時也為不同層次、能力的同學,提供“看得見”的升格作文案例,激發學生寫作的成就感、自信心、競爭力。
1.有的放矢用技巧
初學寫作的人,掌握了一些寫作技法,并能夠在寫作中有意識地運用,這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一些初始習作的中學生,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采用寫作技法的效應,就出現了寫作技法無目的濫用的情況。表現是:在文章該略寫處,也運用大量的寫作技法去藻飾、染色,這樣,的確是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強了生動、形象、傳神性,也增強了文采,可惜的是揮拳打錯了地方,射箭脫離了靶子。寫文章注重詳略得當,該詳處一定要詳,該略處也是一定要略的。否則,把該略的寫詳了,就會出現主旨不明朗、不知所云的弊病。因此,運用寫作技法也一定要注意寫作的目的性,一切是為表現中心思想服務,切不可把宜略處寫具體詳細了。
2.自然天成用技巧
俗話說:萬法皆歸自然;歷盡滄桑而歸淡泊;大智若愚,大勇若鈍。寫作方法的運用也是這樣,追求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看似平易,實則內蘊其法,千山萬壑皆斂于平淡自然之中。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所以成為名句,主要原因之一是: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對仗工整。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膾炙人口,也是由于這兩句語言淺易,看似平白無奇,實則意象闊大,內蘊至豐。我也曾拜讀過一些語言大師(如葉圣陶、呂淑湘、俞敏等人)的手筆,發現他們存在一個共性,那就是:追求平易、自然。
寫作方法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自然、用得渾然天成。而應盡量避免刻意的斧刻雕琢之痕,盡量避免牽強附會,以免產生惺惺作態的令人生厭的反效果。
3.綜合搭配用技巧
優美的語句文段,通常都是綜合混用了寫作技法的。這就像做菜一樣:幾種菜雜燴在一起,再輔以油、鹽、各種調料,做出來后,要遠比清燉單一菜的味道好得多。寫作技法不必單一孤立使用,而要綜合混用,道理就在于此了。
初學習作的中學生,要注意,不必把寫作技法孤立地使用,而可以盡量地綜合混用它們。
4.不拘一格用技巧
“文無定法”,沒有誰規定文章必須怎樣寫,而不能怎樣寫;也沒有誰規定寫作技法必須這樣用,而不能那樣用。運用寫作技法決不必墨守成規、宥于定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老套熟套可以做借鑒用,但不可以做限定用。能有創意,才有新意。
5.個性彰顯用技巧
再好的寫作技法,終究是踏著前人的足跡亦步亦趨,這樣縱是捷徑,終是踩在了巨人的肩上眺望。再好,終究是別人的;只有自己會靈活運用,才是最好的。
五、問題與困惑
(一)學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響,本課題研究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