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郭志萍
摘 要:在眾多教學模式中,基于傳統的預習、課堂和作業的創新教學模式——“三環節”教學法被發掘出來。對于高中化學來講,既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沿襲了傳統的優勢范式。從“三環節”主導思想出發,深挖外延,從不同視角進行闡述,提供探究。
關鍵詞:預習能力;習慣;課堂主題;作業創新
何謂“三環節”教學?它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整合和優化,也是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高中化學來講,學習主體有了比較強的主觀性,學科又具有比較寬泛的知識性,自學、課堂和作業的有效結合,可以相互補充,互為支持。
一、提高預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預習是符合學習心理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傳統學習模式的一個因素,作為“三階段”的第一個階段,起著基礎作用。
1.預習要以個性化為主
預習本身就是學生的主體行為,雖然也要得到教師的指導和預習方案,但最終是要學生自己實施的。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主動去接受預習方案,主動自我探索新的預習模式和內容,拓寬預習層面,延展知識內容。相反,沒有主動性的預習,沒有效果,耽誤學生時間,打消學生學習興趣,會適得其反。
2.形成良性預習學習系統
習慣是一種心理特征,是學習能力的主要體現。能夠科學地預習,本身就是一個好習慣,那么如何能提高預習能力和效率呢?首先,要從人體科學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學習—反應—記憶循環。比如,時間的安排、環境的適應等,這些都是個性化的東西,需要慢慢形成,逐步優化。其次,要學會堅持,有些個性化的東西,也是通過毅力來實現的。
3.解決好“全面”和“細化”的辯證關系
怎么樣認識預習,要讓預習達到什么程度?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對于高中化學來說,預習要將本次課題的內容全面了解,當課堂進行過程中,學生能很順暢與教師跟進和交流,并不需要對內容完全吃透,不然就會在課堂上失去現場性,慢慢會讓學習松懈,這就是要全面,不求細化,讓預習更有效果。
二、生動的課堂讓學習過程充實而精彩
化學學習確實存在生僻性,但如果教師做好引導,學生發揮積極主動作用,課堂就會活躍,學習一樣充實精彩。
1.科學引導,逐步入門
也許有人認為,化學沒有如歷史、語文等學科的情節性,只有干巴巴的分子式、實驗過程。其實不然,化學奇妙無比,是有待探究的王國,可以去開發,去探尋。如果教師能科學引導,把握住學生的興趣度和課堂氣氛,是會讓一節化學課靈氣、有效果的。比如,在做實驗時,教師可以不直接去做課本預定好的實驗項目,而是做幾個有顏色、物質形態變化的小實驗,其實,這只是很簡單的化學道理,但讓大家很有獵奇性,想去了解,引發興趣。這就是很好的引導,好奇心往往是學習的動力。接下來,關于其他的化學方面的學習就輕松多了。
2.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有成就感
學習其實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高中化學更是如此。高中生已經建立起了基本的化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也有了一定主動性和獨立思考模式。在解決化學問題時,師生以合作者的方式出現是最好的。要解一道題,不必教師給出解題方法,列出解題過程,讓大家來思考,教師只做參與者,或者引導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設問、錯誤剖析等方式開啟學生學科思維,慢慢引導學生進入正確的解題通道。
3.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自學興趣
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能促進數學學習。對青少年來講,情緒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因素,可以產生負面影響,也能產生積極因素。在課堂上,如果引進競爭機制,比如,限時解題、分組競賽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學和自我表現能力,最后的學習效果是超常的。此外,競爭機制還可以從一題多解訓練、趣味化學等方面引進,都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創新作業模式,提高反饋效率
作業是基礎教學的基本環節。對高中化學來講,是以練習為主,還是活動更有效,確實沒有定論,但創新作業模式一定是科學的。
1.發揮鞏固和反思作用
一定要對作業的功能進行評議。作業不是解出多少道數學題,而是用這種形式鞏固和反思了課堂內容。如果抓住這一點,那么作業就不再是負擔,作業的質量也就能提高一大截,這既要發揮教師的綜合能力,又要體現學生的自學和理解能力。
2.發揮探究作用
作業除了能扮演每節課的后續學習角色,更能作為課堂外學生進一步針對課堂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途徑。它可以是一道有難度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學生的實際問題,還可以是一次數學知識的普及,總之,它能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和思維層面。
預習、課堂和作業三環節是永遠的三個主題,但其內涵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師生牢牢把握,正確引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用探究的心態去面對數學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裕豐.新時期的化學教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5.
[2]崔躍平.高中化學教學探討[J].考試周刊,2013(3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