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霞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6)
近些年來,世界各地臺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災區人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人員傷亡慘重。如2008年,我國在短短的上半年就遭遇了兩場巨大的自然災害,年初遭遇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波及了全國十四個省份的700多萬人民。5月12日又遭遇了8.0級汶川特大級地震,直接導致近七萬人遇難,三十多萬人受傷,并有一萬七千人失蹤。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九級強震,給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此看來,構建基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合作機制已迫在眉睫,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有必要深入探究應急物流的特征與規律,有針對性地構建應急物流合作機制,實現物流的快速、及時的應急反應,保障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類似,主要包括流體、流向、流程、流速及流量等基本要素,講求時間效應、空間效應與形質效應。不同的是,普通物流強調物流效率與效益并重,而應急物流大多情況下則更強調通過提高物流效率來實現物流效益。應急物流主要是為突發性事件提供應急物資服務,最大程度地提高時間效益,降低災害損失,是一種特殊的物流活動。
除了以上提到的流體、流向、流程等基本要素外,應急物流的需求發生具有時間的緊迫性與不確定性,而這恰恰決定了應急物流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時間要素。應急物流之所以特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2.1 突發性。應急物流與傳統可預測物流活動不同,它具有突發性特征,人們很難做到對自然災害進行準確、及時的預測,比如對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強度等因素的預測。由此決定的應急物流需求的產生也很難做到準確預測。
2.2.2 不確定性。因為自然災害發生的突發性,導致對其發生地點、強度、波及范圍等都很難做到準確預測,對橋梁、公路、居民住所等基礎設施的破壞也很難預見,這就增加了交通與通訊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救援車輛的調度復雜性。
2.2.3 時效性。應急物流的主要目的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災難的救援工作,實現時間效益的最大化,降低災難損失。因此,應急物流會盡可能地簡化其物流環節,實現物流流程的有序化。
2.2.4 弱經濟性。傳統物流主要目的是追逐經濟效益,而應急物流由于其產生的特殊性,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物流的快速響應,它更加強調時間效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應急物流的經濟性。甚至在某種層面上,應急物流可看作是一種純粹的消費活動。
最近幾年,在遭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黨和國家帶領人民解放軍及廣大人民群眾與自然災害頑強抗爭,積極參與到救災活動中。但在救災過程中的車輛調度、信息溝通等方面也暴露出了我國應急物流運作中的種種問題,主要表現如下幾方面:
汶川地震期間,發放至汶川災區的帳篷達到了四十多萬頂,但是仍有一百五十多萬頂的缺口,可見帳篷儲備遠遠不能滿足災區需求,這也直接導致大量災區民眾露宿街頭。同時,我國應急物資儲備多為日常生活用品,而救生器械與醫療設備等儲備就相對更加短缺了。
2007年,我國淮河流域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安徽省2條國道、19條省道與12條縣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患破壞,毀壞里程達到了30多公里,有三十多座橋梁、兩千多條農村公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總里程達到了三千多公里。洪災的爆發導致當地交通秩序遭到嚴重破壞,通訊也被迫中斷。合肥市多個區甚至成為了孤島,直接增加了應急物資的輸送難度。在當時,應急物流網絡信息平臺尚未建立,信息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信息的溝通與共享也嚴重受阻。
部分政府官員未雨綢繆的意識薄弱,應急物流觀念有待進一步強化,平時缺乏系統性的應急演練,更難以制定出規范的應急預案。
建立應急物流系統的主要目的是強化應急行為的統籌效率,保證應急物資配送,提高物資輸送效率,進而有序地展開救援活動,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而在我國,應急物流系統相對落后,直接導致災區秩序混亂,很難保障災區志愿者的后援支持。
我國應急物流系統中的運作主體主要來自于專業化的第三方應急物流企業,而這種專業應急物流第三方企業在國內卻微乎其微。
先進技術是現代物流成功運轉的重要保障,而在我國應急物流的信息化管理中,RFID技術、GPS技術、ITS技術與GIS技術的應用明顯不足。
基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合作機制主要包括控制層面、數據層面、決策層面與環境層面四個層次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的層級結構
應急物流合作機制對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并借助于市場機制、行政機制與法律機制,結合應急物資信息采集系統、應急交通運輸信息系統與預案系統,制定出合理的應急物流實施方案。通過應急物流實施方案,準確評估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應急物資信息采集系統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出應急物資供應商,并明確災區所需物資的種類與數目,制定合理的采購、配送、倉儲、運輸等物流方案;.應急交通運輸信息系統根據應急實施方案緊急調度運輸工具,確定應急物資需求的目的地,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實時跟蹤并調度應急物資運輸工具,實現應急物流方案的最終達成,最后還要對應急物流方案的效果進行準確評估,提供信息反饋機制。
本文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內容如圖2所示。

圖2 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研究主要內容
突發性事件爆發之后,應急物流合作機制能夠在第一時間對其破壞程度進行準確評估,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應急物流預案,明確應急物流的供需雙方以及所需供應物資的種類與數目。從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目標的角度分析,其預案的制定主要包括采購、存儲、調度、包裝以及配送等應急物流的系統性方案。從應急物流采購機制來看,數據庫或應急物資信息系統第一時間確定應急物資的供應商,然后抓緊時間開展應急物資的采購工作,借助于應急交通運輸信息系統確定并租用應急物資所需的運輸工具,實現應急物資的無障礙輸送。應急物資輸送過程中,還需要借助于GPS技術、GIS技術,實現對應急物資運輸工具的實時監控與調度。應急方案應充分利用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實現應急救援過程的快速反應,保障災后救援工作高效快速進行。
在這種條件下構建的應急物流快速反應機制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應急物流的時間績效,確保災區能夠及時獲得急需的必備物資。
作為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的核心環節,政府保障機制涉及到了應急物流的協調機制、采購機制、儲備機制、調度機制與配送機制。
4.2.1 協調機制。在突發性緊急事件的處理問題上,政府部門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在應急物資的采購與運輸工具的調度與指揮層面上,物流運作必須保持高度的統一,而且只有強有力的政府職能部門才能夠使無序的突發性緊急事件順利過渡到有序的救援活動中來。因此,當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爆發時,主管部門應該盡量保證應急物流協調機制的常態化,進而確保應急物資可以順利無阻地在第一時間送抵受災地區,并針對災區的供需要求,盡量降低物流資金虧損,把握住災區救援的最佳時機。
4.2.2 采購機制。由于應急物資的采購是受到突發性事件的觸發,在采購實施過程中變數較大。因此,應急物資采購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應急物流信息平臺,政府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能力,聯合社會企業力量,在保障應急物資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壓縮物資采購的時間,提高應急物資的采購效率。
4.2.3 儲備機制。物資儲備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可能出現的物資短缺,以備不時之需。應急物流的物資儲備機制也應實現常態化,比如適當儲備飲用水、帳篷、食物等急需物資。應急物流儲備機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防患于未然。
4.2.4 調度機制。應急物流的調度機制主要是針對應急物資的運輸工具而言的。調度機制對應急物資運輸車輛進行合理安排與協調,保障物資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達目的地。應急物流往往要求很高的時間績效,在最短的時間內調集大量的運輸車輛,對于應急物流調度機制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要想保證應急物資及時準確地送至災區,完善的應急物流調度機制是不可或缺的。
4.2.5 配送機制。應急物流配送機制在整個合作機制中的紐帶作用至關重要,它關系到災區的每個角度能否及時得到所需的應急物資。與傳統的物流配送不同,應急物流配送會很大程度地依賴地理環境因素,比如配送的終端路線是否順暢等。在汶川大地震時,應急物資就很難運抵災區,因為當時災區道路被阻斷,應急物流配送的難度大大增加。
應急物流的反饋機制既是一個對應急物流能力掌握情況的評價機制,更是對其運行質量的監督機制。應急物流涉及到的環節多且復雜,對應急物流的運行質量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質量應急物流活動的完成,不僅依賴于完善的物流合作機制,更是對物流管理工作的肯定。成功的應急物流反饋機制能夠及時發現應急物流運行過程中的不足,并幫助其及時糾正,以便在以后的應急物流運作中發揮更加關鍵的評價與監督作用。
我國物流的發展歷史還較短,應急物流的研究工作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其標準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要想實現應急物流工作的順利展開,必須堅持標準化指導。只有應急物流運作實現了標準化,才能保障其物流機制規范、有序進行,提高應急物流的作業效率,降低物流資金投入。
自然災害可以根據其破壞程度進行合理等級劃分,而應急救援工作也可以根據破壞程度分級管理。如可根據災害的破壞程度將其分為一級災害、二級災害與三級災害等。應急物流的分級管理,有助于應急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應急預案的實施更有針對性,提高應急物流效率。
在任何部門中,人才都是其管理活動中的靈魂。有了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做支撐,才能保證應急物流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因此,構建應急物流合作機制,必須加強專業化應急物流人才隊伍建設。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世紀新形勢下應急物流的發展。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但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因此,應急物流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關鍵。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的構建涉及到災害學、管理學、計算機應用、交通運輸學、運籌學等多門學科,對應急物流合作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物流領域的熱門課題。我國應充分借鑒國外應急物流管理機制的先進經驗,強化理論研究,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物流發展道路。只有完善應急物流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降低自然災害給國家帶來的破壞,更好地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1]王文亮.應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統建設[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23):30.
[2]耿鵬.突發事件下的應急物流系統[J].遼寧行政學院院報,2008,(7):73-74.
[3]歐忠文,王會云,等.應急物流[J].重慶大學學報,2012,27(3):164-166.
[4]高東椰,劉新華.淺論應急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23):22-23.
[5]陳堅,晏啟鵬,等.基于可靠性分析的區域災害應急物流網絡設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6):1025-1031.
[6]鄧偉,王衛國.政府職能在應急物流組織指揮中應發揮的作用[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