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楠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代物流業也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物流模式,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種商品流轉模式。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獨立于供需雙方,為客戶提供專業而全面的物流系統設計或系統營運的服務模式。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主要法律表現形式即物流服務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主要指的是物流服務的需求方和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提供商之間簽訂的設立、變更、中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主體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第三方物流合同各主體之間的關系
第三方物流合同一般是以物流需求方和收貨方之間的買賣合同為基礎簽訂的合同,符合我國《合同法》中合同的一般規定以及《合同法》分則中買賣合同的部分規定,同時因為第三方物流服務會涉及到運輸、倉儲、加工等環節,又符合我國《合同法》分則中關于運輸合同、倉儲合同和加工承攬合同的規定,所以第三方物流合同不同于普通的民商事合同,有其自身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三方物流合同是綜合服務性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所提供的并不是一般合同中的有形財產,而是一種無形的服務,但是這種服務又不是某一項單一的服務,往往會涉及從裝卸、運輸、倉儲到加工、配送、電子信息處理等一系列服務環節,第三方物流企業會依據客戶的不同需要來提供相應的服務,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是一種綜合服務性的合同。
(2)第三方物流合同是雙務有償合同。首先,第三方物流合同是雙務合同,第三方物流的服務提供者和服務需求者之間有對應的權利義務關系。第三方物流企業要承擔依照合同提供相應物流服務的義務,同時享有收取服務費用的權利;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客戶則可以依照合同享有獲得物流服務的權利,同時也要承擔支付物流服務費用的義務。其次,第三方物流合同又是有償合同,第三方物流的服務提供者和服務需求者之間存在對價關系,物流服務需求者在享有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的同時需要向對方支付服務的費用。
(3)第三方物流合同是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指的是法律規定必須采取一定形式的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由于涉及到從裝卸、運輸、倉儲到加工、配送等一系列服務環節,而其中每個環節又會存在多種情況的風險,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需要用標準的格式文本來具體規定每項法律權利和義務,保障物流服務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一般來說,第三方物流合同是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標準格式文本,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關于合同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因為壟斷而在格式合同中寫出不利于物流服務需求方的條款,保障物流服務市場的良性競爭。
(4)第三方物流合同是諾成性合同。諾成性合同是指以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充分成立條件的合同,并不需要以當事人交付標的物作為成立要件。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其特殊性,在交付需要物流服務的貨物之前,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其客戶已經為了履行合同做了各種準備,比如在涉及到運輸服務時第三方物流企業需要提前找好相應的運輸工具并支付租金等。如果第三方物流合同還需要以交付標的物作為成立要件,客戶在沒有交付標的物之前,合同并沒有成立,隨時可以解除合同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會讓第三方物流企業遭遇很多法律風險和損失,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只能是諾成性合同,而不是實踐性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關系是指第三方物流合同在調整物流合同當事人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會涉及到多個物流環節,適用不同合同類型的規定,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關系也比一般的民商事合同要復雜。
合同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合同的當事人,也就是按照合同的約定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承擔者。一般來講,合同的當事人是兩方主體,但是第三方物流合同因其服務的特殊性往往會涉及到三方主體,分別是物流服務的經營方、物流服務的實際履行方和物流服務的需求方。之所以物流服務的經營方和物流服務的實際履行方分開,是由于實際的物流服務中一般會涉及到多個服務項目,但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資金和規模等原因無法提供所有的服務,因此會出現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與客戶簽訂物流服務合同之后,再以分包的形式與多個物流服務實際履行方簽訂委托合同的情況,這就形成了三方合同主體的情形。
(1)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方。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方是第三方物流合同中最重要的一方,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對象。整個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受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者控制的,也是為其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方依據合同的規定享有各項法律權利,接受各項物流服務,同時也要為接受的各項服務支付相應的費用。
(2)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經營方。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經營方也即第三方物流企業,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的重要當事人。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會涉及到物流服務的多個環節,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經營方往往并不直接負責全部的物流服務,而是將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服務以分包的形式轉由其他專門負責某項物流服務的企業來承擔,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務經營方在合同中享有多種法律權利并履行多種法律義務。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經營方與實際履行方之間又形成了委托關系,通過向不同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方支付各項物流服務費用,委托他們履行各項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經營方本身具有獨立性,能夠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同時又具有物流服務人和代理人的雙重身份。
(3)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實際履行方。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實際履行方是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直接參與具體物流服務的一方主體,依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委托,以自己的車輛、設備、倉庫等資源去滿足物流服務需求方的要求,具體包括幾大類企業:港口作業企業、運輸企業、加工承攬企業、倉儲企業等。
法律關系的客體指的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主要包括物、行為、智力成果、人格利益。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客體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發生和存在的前提。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物流多個環節,具體的物流服務不同,合同的客體也不同。在運輸、裝卸等物流環節中,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客體主要是物流服務的行為;在加工承攬、電子信息處理等物流環節,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客體則有可能是貨物的交付和精神產品的轉移,但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客體主要還是各種物流服務行為。
法律關系的內容指的是法律主體依照法律和合同的約定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對于第三方物流合同來說,則是合同的各方當事人依據合同的具體約定而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已不同于傳統物流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業只需提供運輸、倉儲這些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還需要針對客戶的具體要求提供一整套物流服務,不僅包括運輸、倉儲這些環節,還會從貨物的包裝、電子信息處理、配送等環節提供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在這種全面的物流服務模式下有著不同的法律關系,因此產生的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各不相同。具體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一般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法律關系。現代物流業的服務環節雖然比傳統物流業更加系統和完善,但是仍然是以包裝、加工、運輸、倉儲和配送等環節為基礎性服務。第三方物流合同中最一般性的法律關系就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接受客戶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約定提供各項物流服務,產生倉儲法律關系、運輸法律關系、租賃法律關系等。
(2)委托代理法律關系。由于現代物流業涉及多個物流環節,而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資金、硬件設施等原因無法承擔全部環節的物流服務,這時就會出現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客戶的名義與其他可以履行物流服務的企業簽訂委托代理合同,由這些企業來承擔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務,在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就形成了委托代理法律關系。除了與這些物流分包企業簽訂委托代理合同以外,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會因業務的需要在客戶的委托之下與保險公司、海關和銀行等單位簽訂委托代理合同,為其辦理保險、報關和支付款業務。
(3)行紀或者居間合同法律關系。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三方當事人除了會產生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一般性物流合同法律關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客戶的委托之下與其他物流企業簽訂委托代理合同以外,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會在合同中出現另外兩種合同法律關系:一種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企業資源有限無法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務時,在未經物流服務需求方委托的情況下與其他物流服務企業簽訂物流服務合同,這時第三方物流企業與服務需求方之間就形成了行紀合同法律關系,第三方物流企業即行紀人;另外一種是第三方物流企業以中介的身份將其他物流企業介紹給物流服務需求方,促成雙方簽訂了合同,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是在其中收取了費用,這時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另外兩方之間就構成了居間合同法律關系,第三方物流企業即為居間人。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我國現在也沒有專門規范物流行業的基本法律,調整物流領域的規范散見于我國各個法律法規中,比如《合同法》、《海商法》等,而且這些法律法規也都是將物流服務的各個環節分開來進行調整,沒有系統規范所有物流環節的基本法律,更沒有專門針對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專門立法。我國現有的物流專業人才和技術并不完善,缺乏實踐經驗和處理各種危機的應急機制。因此,在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實踐中,會存在較多的法律風險,主要有:
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第三方物流活動的法律法規,所有調整第三方物流活動的規范散見于各個法律法規中,按照法律效力的不同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基本法律,但是我國并沒有專門調整物流活動的物流法,只有調整第三方物流某一方面的基本法律。比如調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合同法》、調整海上貨物運輸的《海商法》、調整航空貨物運輸的《航空法》等。第二類是行政法規,雖然法律效力不及基本法律,但是由于物流環節較多,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非常多,我國在物流方面的行政法規數量也較多,在我國的物流立法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港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等。第三類是中央各個部委頒發的規章,法律效力低于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規。這些規章都是各個部委結合自己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專門性規定,因此帶有濃烈的部門色彩。比如《航空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鐵路貨物運輸規程》等。
第三方物流由于涉及到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因此調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規范也都比較復雜。首先,第三方物流合同主要調整的法律關系是民商事法律關系,主要應用的法律是《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尤其是《合同法》中規定了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等基本內容,運輸合同、保管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等具體規定,因此《合同法》是調整第三方物流活動最基本的法律規范。其次,第三方物流本身包含多個物流環節,因此需要涉及從運輸、包裝、裝卸、倉儲到配送、電子信息處理等多個環節的法律法規,比如涉及海上貨物運輸的《海商法》、鐵路貨物運輸的《鐵路貨物運輸管理規則》、涉及貨物包裝的《商品包裝的暫行規定》等。最后,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逐漸擴大,很多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國際貨物運輸等環節,還需要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的具體規定,比如《海牙規則》、《漢堡規則》、《維斯比規則》以及《國際公路貨物運輸合同公約》等。
盡管調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法規較多,但是在法律適用上仍然存在較多風險。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較多法律問題,但是第三方物流由于涉及到物流活動的多個環節,需要從多個方面加以規范和調整。但是我國現行的立法中并沒有對這些環節進行統一和綜合性的規定,調整第三方物流活動各個環節的法律法規非常分散。而且這些法律法規是由不同層級的立法部門制定的,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而不同部門和層級的立法之間又會存在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尤其是行政法規和中央各個部委以及地方政府所制定的行政條例數量過多,它們的調整范圍又比較有限,因此在出現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時很難具體應用,并不能起到調整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關系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到三方法律關系主體,產生兩種法律效力不同的主合同和從合同,兩種合同都會存在違約的法律風險。主合同是由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第三方物流服務需求方簽訂的,主要規定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為第三方物流服務需求方所提供的物流服務以及獲得的報酬。由于現在很多第三方物流企業需要提供多個環節的物流服務,但是企業自身規模又無法完成所有的物流環節,因此會以分包的形式將全部或者部分服務交給其他企業來完成,但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卻需要承擔所有物流服務所產生的法律責任。而且在實踐中還經常會出現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了促成合同的簽訂接受客戶的很多苛刻要求,比如在合同中刪除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免責條款,在遇到本該免除第三方物流企業責任的情形下卻仍然要由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除了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客戶簽訂的主合同以外,第三方物流企業還與其他物流服務企業簽訂從合同,當出現法律糾紛時,先依據主合同由第三方物流企業向客戶承擔賠償責任,再依據從合同向委托的物流服務企業進行追償。但是這兩份合同屬于“背對背”合同,兩份合同在訴訟時效、免責條款、適用法律等方面規定的都不同,經常會出現第三方物流企業無法從委托的物流服務企業那里獲得全部賠償的問題。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還會存在對第三者的侵權行為,這種侵權行為由于無法準確預見,潛在風險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因環境污染而產生的侵權責任風險,比如公路貨物運輸過程中汽車尾氣的超標排放,海上貨物運輸中輪船原油泄露等;二是因交通肇事而產生的侵權責任風險,在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客戶提供公路貨物運輸服務時,經常出現貨車司機因各種原因發生交通肇事而對第三者的人身和財產造成傷害,由于貨車司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所雇傭的,因此交通肇事的侵權責任仍然要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來承擔;三是因倉儲、運輸危險物品而產生的侵權責任風險,比如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用車輛運輸貨物或者用倉庫儲存危險物品時因危險物品滲透、泄漏或者爆炸對第三者人身或者財產造成傷害,也需要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來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以我國目前的立法現狀來看,并不需要專門為物流活動制定統一的《物流法》,但是由于我國關于物流的立法橫跨不同部門、不同法律層級,經常導致法律法規之間相互重疊和影響,在法律適用時也經常出現矛盾和問題,因此要對我國現行關于物流行業的法律進行整理,并對我國物流行業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規范,對存在立法空白的新問題及時補充,對已不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舊條款進行修改或者廢止。
對我國《合同法》進行修改,將第三方物流合同在《合同法》分則中轉變為有名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是一個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合同,包含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但是在適用我國《合同法》時卻沒有具體的有名合同針對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具體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目前,在第三方物流合同出現法律適用問題時,一般都是依據《合同法》總則中的規定,但是總則是對合同綜合性的規定,實際可操作性非常差,無法解決第三方物流合同實務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因此,應在第三方物流發展成熟時對我國《合同法》分則內容進行修改,將第三方物流合同作為有名合同之一規定在《合同法》分則中,這樣在出現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糾紛時,法院可以找到準確、統一的法律依據,盡快解決合同糾紛,保障當事人的權利。
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在與客戶簽訂第三方物流合同時,經常會受到客戶刁難,被迫接受很多苛刻條件,最典型的就是在合同中刪除免責條款,在出現意外情況造成貨物損失時,無論是否屬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責任,都要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非常不利,很多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物流企業在承擔一次大型事故責任之后就會面臨破產危機。因此,應該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責任限制權,并結合不同的物流實踐,將相應的法律責任進行不同的規定,按照各自出現的具體情況將責任進行分級,真正實現第三方物流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的平衡。而且,還要加強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責任風險教育,不要隨意簽訂帶有“嚴格責任”性質的霸權條款,保障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客戶簽訂主合同之后,經常會出現將自己的業務以分包的形式轉由其他物流服務企業來承擔的情況,這時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其他物流服務企業簽訂從合同。但在實踐中,主合同和從合同是分別起草和簽訂的,在法律適用、訴訟時效、責任承擔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造成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向客戶承擔完責任后,在向其他物流服務企業追償過程中無法獲得相應的賠償額。因此在擬定第三方物流合同時,應當將主合同和從合同一起進行擬定,將前后責任進行對比并保持一致,避免出現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主從合同中承擔不同賠償責任的問題。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向客戶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交通肇事、環境污染等侵權事故,這些侵權事故往往損失數額非常大,很多中小物流企業在承擔侵權責任之后企業經濟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非常需要完善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責任保險制度,讓保險公司來承擔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理賠責任,這樣就可以降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很多第三方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經營管理并不完善,保險公司在給第三方物流企業承保之前,需要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情況、企業信用等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并對企業進行風險評級,根據企業的評級結果來決定對其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以及確定相應的保險費率。
第三方物流業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針對第三方物流合同方面的相關法律規范并不完善,在物流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需要對第三方物流合同進行全面分析,針對第三方物流合同在實踐中面臨的法律風險,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體系,明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責任限制權,確保主從合同一致性,完善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責任保險制度,保障第三方物流企業有序、健康、快速地發展。
[1]孟于群.第三方物流合同及其相關法律問題[J].中國海商法年刊,2010,(1).
[2]黃義,等.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解決的有關問題探析—以第三方物流經營人的責任為考察對象[J].物流技術,2010,(12).
[3]張為群.淺論從事第三方物流的責任風險[J].中國市場,2007,(36).
[4]邢順福,常永勝.第三方物流定義的比較研究[J].商業時代,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