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2014年4月11日,南通市港閘區(qū)教研室借坐唐閘中學開展了“課改會課研討活動”,市局多位局長、主任及教科研中心的幾位專家蒞臨指導,我也有幸參與其中,上了一堂“寫作引導課”。雖時隔多日,但這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卻是持久的。
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盡管已經(jīng)升到了初二,可對寫作的激情仍然不高,有的還懷有厭惡甚至恐懼心理,而幫助學生勇敢地走出泥潭,積極地袒露內(nèi)心,自然地進入寫作佳境,正是我們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專門設(shè)計了這堂寫作引導課,目的就在于以三“范”為引領(lǐng),助推學生寫作動力。
一、以名作為“典范”,啟發(fā)學生寫作靈感
誰都知道,寫作必須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學生日復一日的單調(diào)生活使他們幾乎失去了對周圍人、事、物的觀察興趣,即使是對身邊人的關(guān)心呵護,也早已熟視無睹、習以為常,其大腦倉庫中的儲存材料真是少得可憐,每逢寫作只得“搜索枯腸”“絞盡腦汁”,實在不行只得“翻書參考”或者干脆“上網(wǎng)借鑒”,如此一來,我們老師所看到的作文也就難免會有“大同小異”“似曾相識”之感了。
如何啟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我覺得名家名作該是較好的“典范”。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認為:寫作以不矯揉造作和真實而為人所樂于讀。八上教科書中朱自清的《背影》當屬此類。這篇敘事散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詳略得當,特別是采用“截取法”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那細膩的筆法、質(zhì)樸的語言、濃郁的真情,給無數(shù)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畫面中父親那肥胖的身形、蹣跚的步履、愛子的深情,在那樣特殊的背景之下著實感人肺腑,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知畫面,體會情感;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回憶,“自己的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畫面嗎?”比如“爺爺?shù)墓照取薄澳棠痰难坨R”“爸爸的皺紋”“媽媽的手”等等,“有過讓你心靈震顫的那一瞬間嗎?”這樣,帶著學生逐步走進內(nèi)心深處,去觸碰那些細微的、真實的、閃光的“點”,抓住這些“點”帶出“面”、形成“文”。一位作家說得好:只有動情寫作的作品才能動人以情。的確,學生只有真正動了情,才能捕捉寫作的靈感,拓寬寫作的思路,寫出真正讓讀者動情的文章來。更重要的是,從這點出發(fā),還可以引導學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細致觀察,學會用心體會,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寫作儲存大量的素材。
二、以師作為“垂范”,點燃學生寫作欲望
一直以來,寫作都是老師布置題目學生練習寫作,老師批改后進行講評,常常會指出習作中這樣那樣的不足讓學生去注意去改正。看上去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認為師生之間是平等的,任何一點指責或命令的強硬態(tài)度,都會讓學生不服甚至反感。所以我們該換位思考一下,學生是否會在心里嘀咕著:“你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行的,那你寫一篇出來瞧瞧呀!”“光說不練假把式,你做起來說不定還不如我呢!”不是嗎?我們有多少教師能夠蹲下來與學生傾心而談的呢?又有多少教師愿意放下架子和學生同呼吸共患難的呢?教師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只會拉大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他們對教師布置的任務怎么可能心悅誠服地去認真完成呢?其結(jié)果只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糊糊差事罷了。久而久之,教師看到的學生習作越發(fā)枯燥干澀,批改作文便成了語文老師最最頭疼的事情,更可悲的還在于,這樣的作文看多了,連自己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下降了。
如何點燃學生的寫作欲望?我覺得教師的適當“垂范”必不可少。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原本就有一定的威信和影響力,倘若能在合適的時候“下水”試探一下深淺,體會一下“水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當初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背影》特寫鏡頭之后,就嘗試著寫了一篇《父親的車鈴聲》,題目與開頭有模仿,語言的樸實無華、情感的細膩真摯也有模仿,中間以時間為序回憶父親的車鈴聲在不同時段所飽含的“喜怒哀樂”。一篇短文讀完,一堂鴉雀無聲,有人低下了頭,有人紅了眼圈兒……我明白,學生們都被深深感染而沉浸其中了,此時讓他們再拿起手中的筆去描繪記憶中的畫面、去抒發(fā)內(nèi)心里的情感應該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果不其然,此舉大大點燃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大家埋頭奮筆疾書,不多久就出現(xiàn)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有“爸爸的皮鞋聲”、“媽媽的眼神兒”等等,一幅幅感人畫面躍然紙上,一腔腔濃烈真情噴涌而出,正如作家福樓拜所言“非凡的激情才能產(chǎn)生卓越的作品”,學生江倩倩后來發(fā)表在《南通教育》報上的那篇習作《爸爸的腳》就是這樣醞釀而成的。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有時間寫,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愿意去寫,也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寫得好,更不是所有的老師能夠持之以恒。誠然,我們教師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忙碌辛苦卻又為何?最終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增強學生能力。既如此,何不偶爾地“垂范”一下呢?要讓學生們明白:寫作不是完成任務,更不是經(jīng)歷痛苦,而是享受幸福,享受成功的快樂過程;要讓學生們懂得:好作文不是硬擠拼湊出來的,而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訴之于筆端的情感結(jié)晶。所謂身教勝過言傳,教師適時適當?shù)摹按狗丁保葐渭兊闹更c說教不知要強多少倍呢!
三、以生作為“示范”,增強學生寫作信心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學生,他認為名家的名篇名作雖印在書上卻猶如遠在天邊,教師的“下水作文”雖近在眼前卻似乎也高不可攀。總之一句話:對自己寫作毫無信心。這也難怪,學生能力有限,知識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距,要想寫出好文章來實屬不易。但我們絕不能就此放棄,絕不能讓他喪失了寫作的信心。
如何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教師一方面要耐心引導,讓學生逐步從名作中掌握寫作的技巧,從師作中汲取寫作的養(yǎng)料,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師用學生的成功之作來做“示范”也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為同是學生起點,又是身邊熟悉之人,所以他們的成功最有說服力,最有影響力,當然也最具激發(fā)性。從他們的身上,最容易獲得嘗試的動力,增強寫作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對這類學生,教師還要戴上放大鏡去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閃光點并及時表揚鼓勵,使之不斷樹立自信,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總之,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貫穿于平時的作文教學之中,倘若設(shè)計在一堂課中,則顯得有些匆忙,給人倉促之感,況且學生的練習時間也受到限制,難出成果。此外,教師還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引導的材料與手段并適當介紹相關(guān)背景等,力求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最小化,讓例子的示范性最強化,讓助推寫作的動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