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應干
化學是一門科學課程,讓學生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和應用的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學習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化學課的課程理念。但如何才能實現這一課程理念,卻是我的一個課題。在學習“鎂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一課時,我在教材之外補充設計了一節探究實驗課,引導學生去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那天學生們走進實驗室,對實驗桌上的東西充滿了好奇。我知道,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學生而言,化學就好像是一座尚未開發的寶庫。在實驗前,我先介紹了這次探究實驗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再指導學生認識桌上的各種儀器、藥品,并告訴學生鎂是一種美麗的金屬,然后讓學生猜猜鎂的物理性質。聽著學生給出的答案“鎂很好看”“鎂是銀白色的金屬”“鎂很堅硬”“鎂不溶于水”“鎂能導電”“鎂能傳熱”……我心里很是欣喜。于是我出示了一段鎂條,馬上有學生尖叫起來:“鎂不是銀白色的!”我不予回應,微笑著把鎂條分發給各個小組,同時提醒大家注意節約藥品,比如可以把鎂條再分為幾個小段等。
學生帶著問題開始實驗探究鎂的物理性質了。實驗室里不時傳出學生的驚嘆聲和相互爭論的聲音。幾分鐘后,學生開始爭先恐后地報告自己的實驗成果了。
“鎂條比較軟,稍用力就扯斷了。”
“把外層刮掉后,鎂確實是銀白色的!”
“鎂不溶于水。”
“用鎂條連接電池,電珠亮了,這說明鎂也能導電。”
“鎂條沉入水中,說明鎂的密度比水大。”
……
有的學生卻提出了一些問題:“老師,鎂條外面一層灰色的物質是什么?”“鎂條可以做電線嗎?”“鎂可以做耳環嗎?”......
學生的探究令人滿意,至于學生的問題,我不想當裁判給答案,倒更想把它們作為問題留給學生在日后合適的時間去親自探究。于是,我們的教學進入了第二階段為尋求鎂的化學性質而設計的三個探究實驗:讓鎂條燃燒,讓鎂條與鹽酸混合,讓鐵絲、銅絲分別與鹽酸混合。
在新的探究實驗中,學生的好奇心再次被激發。他們仿佛都成了科學發現者。在鎂條燃燒的實驗中,學生驚叫:“哇,多么耀眼的光芒!像電焊一樣!”“產生了大量的白煙。”“聞到了刺激性的氣味。”“坩鍋鉗變白了!”“剩下了白色的物質。”“放出了熱量。”……由于排氣扇不夠力,實驗室里有點兒烏煙彰氣,但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充滿了興奮。
在鎂與鹽酸反應的實驗中,學生的科學發現更多,問題一個個從他們的小腦袋瓜里冒出來,我都有點應接不暇了。
“老師,我看到有水泡產生。”
“這不是水泡,是氣泡。”
“老師,我的溶液變成白色的了。”
“反應停止了再觀察,看看還是不是白色的?”
“老師,我看到噴泉了。”
“還聽到了什么?”
“老師,我的溶液變得有點熱。”
“說明什么?”
……
我喜歡這樣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有無數的問題,都不是老師在備課時所能想到的,這讓我感到新奇,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希望:學生的探究之旅順利起航,航程值得期待,新課程教學給我們師生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讓我們的夢想空間更遼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讓學生感受到探究實驗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新課程嗎?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