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芳
作 者:閆學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2-04
定 價:32.00元
如何在學生與文本解讀之間架設橋梁?在《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一書中,作者閆學說,文本解讀要著眼于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要做“教學解讀”。教學解讀就是為教學而解讀,要求教師在做文本解讀時不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學生。
《小學語文文本解讀》選取了現行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各類典型文本,進行系統的文本解讀研究,并且每一篇解讀文章之后,都附有遵循解讀理念的板塊式教學設計,實現為文本與課堂搭橋的目的。
一次公開課,我執教了林清玄的作品《和時間賽跑》。此文選取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小事,以樸素的語言娓娓道出關于時光流逝的話題: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回到昨天。但教學時我一直糾結,怎樣引導年僅十歲的學生去讀懂這樣一個哲學命題?讀了《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中關于這篇課文的解讀章節后,我豁然開朗:太陽沉落、鳥兒飛翔、與太陽賽跑,這些都是充滿童趣的游戲呀,都是孩子們每天親歷的生活。以學生的視角解讀文本,而不僅局限于對文本文字的簡單解釋,這是教師實現“教學解讀”的一個重要途徑。
《失意的天堂》是該書中少有的未進行教學板塊設計的章節。作者通過對比原來的文本與改變后的文本,特別是在選句、用詞以及段落刪減方面作了前后對比,使讀者深深感受到刪減使原文的神韻發生了令人惋惜的變化,由此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鳥的天堂”最終變成了一座“失意的天堂”。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就告訴我們,對文本的解讀,特別是對改變后的名家名篇的解讀,更需要我們多一份追本溯源的科學態度,以“我是作者,我在文本中”的心態來揣度文本,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對文本。執教者要設法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這是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打造“以生為本,還學于生”課堂的第一步。
閆學認為,文本解讀不僅要立足于教學解讀,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通過閱讀打開學生的視野,不僅是閱讀視野,更是提供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她在《匆匆》的教學中引入了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崔護的《提都城南莊》等,在《和時間賽跑》的學習時推薦學生閱讀林清玄的另外三篇文章,做到了以課堂為載體,以課本為基礎,以學校為依托,以教材為“引子”,以“讀”引“讀”,拓展了學生閱讀的空間,改善了學生的閱讀現狀,培養了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思考葉圣陶先生的這一教誨,再捧起《小學語文文本解讀》這部書,在贊賞閆學老師文本解讀的高妙之余,也讓我們不禁反思:在學生與文本解讀之間架設橋梁,我們必須做什么?我們還需要改進什么?且讓我們一路且行且思。
《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采用大量生動活潑的案例,從課堂教學的細節出發,探討課堂教學的深層問題,提出解決優化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面向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作者不僅構建了數字化學習的方式與模式,還旗幟鮮明地提出讓“技術”成為課堂的“仆人”,為廣大教師們的成長提供精神糧食。(王躍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價28.00元)
新教育實驗自啟動以來,其理論和實踐讓很多身處“迷茫”之中的教師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讓無數教師感動、振奮,進而投身其中。朱永新在《新教育》一書中全方位闡釋了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和觀點,方法和步驟,展示了美好的教育愿景。該書是教師改變教育方式、發現自我、創造價值的行動指南,是新教育實驗的入門書。(朱永新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價28.00元)
這本書中的大部分文章來自韓興娥老師與家長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內容從入學第一天寫起,從第一首兒歌的教學寫起,從一個字的筆畫教學寫起,著重探索在課堂上如何通過閱讀課外書一步一步引領孩子們踏上幸福的書香之路。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做得細、準、實,方法看似簡單,但實用有效,為老師和家長們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見、摸得著的閱讀指導法。(韓興娥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價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