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資金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融通的一種方式,即將金融業務互聯網化。在這種資源配置方式下,雙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時進行,信息充分透明,定價完全競爭。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高、操作邊界、參與度強、中間成本低等優勢。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貸款
一、阿里金融貸款產品探討
阿里金融為近12個月總銷售額不小于100萬元的阿里巴巴會員企業相繼開發出貸款額度為2-100萬元,期限為12個月訂單的貸款和其他信用貸款以用于供應鏈周轉融資:阿里信用貸款、淘寶(天貓)信用貸款,淘寶(天貓)訂單貸款等微貸產品,且均為不需要小微企業提交擔保或抵押的線上操作信用貸款。
1.貸款流程
貸款流程為貸款說明—填寫貸款表—外訪調查—審批通過—續貸。其中,阿里信用貸款是個人貸款,貸款申請與法定代表人的銀行卡進行綁定。但基于企業的經營使用,阿里小貸需考察企業的經營狀況。授信過程中需要授權并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外訪調查,包括現場會談和實地考察,全程引入心理測試系統。阿里小貸可綜合通過會員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的網絡數據,貸前調查團隊通過視頻調查得出的企業財務、非財務評價,以及外包實地走訪信息進行審核評估放貸。業務所針對客戶以淘寶、天貓平臺的貸款居多。
2.貸款產品核心競爭力
(1)信息優勢。國外銀行可以通過稅務、銀行信用等綜合信息查到小微企業的信用記錄。但在國內,小企業的稅務信息可信度不高,類似阿里巴巴這樣成系統的信用資料信息就非常關鍵。因此,阿里小貸最大的優勢在海量的客戶信息數據。具體表現在小企業在阿里巴巴、淘寶店主在淘寶網上的信用記錄、交易狀況等百余項指標信息都可以在評估系統中通過計算分析,最終作為貸款的評價標準。阿里小貸集聚電子商務公開、透明、數據可記載的特點,解決了傳統金融行業針對個人及小企業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流程復雜等問題。
(2)風控優勢。阿里小貸雖為信用擔保,但風險管理能力強。阿里小貸通過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一系列平臺,可對賣家進行定量分析。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如下風險控制前中后期:前期:首先,嚴格的借款人資格限定。阿里小貸的申請人限定為誠信通會員和中國供應商會員。中期:阿里小貸利用各網絡平臺信息互通的優勢來了解客戶,在阿里巴巴的多年網絡交易平臺的經驗上,擁有各貸款網商大量的交易信息,且具有相對成熟的信用評價體系以及較完整的交易數據庫。另外,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打造了在數據后臺中心集中處理旗下多個平臺的信息數據。后期:阿里小貸放出的貸款直接打到支付寶賬戶中,使阿里小貸可以監控資金的流向。
二、對銀行傳統貸款業務的影響
首先,互聯網金融突破了時空限制,有著傳統金融難以比擬的優勢。互聯網小額貸款滿足了消費者和企業獲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務的需求,且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讓無法從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受惠,削弱了銀行的市場份額。其次,互聯網金融可能加劇金融脫媒。具有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雙方價格偏好的價格發現功能,推動利率市場化,這些都將對銀行傳統貸款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盡管如此,以阿里小貸為例,其針對的目標客戶主要要集中在淘寶天貓C2C的電商客戶,從目前的客戶源來看,對銀行貸款的影響并不大。
1.促進金融互聯網化,重視客戶體驗。除了焦慮,互聯網金融帶給銀行的更多的應是思考。銀行應充分運用大數據原理,利用互聯網及時地感知客戶需求。各銀行應繼續大力拓展電子銀行業務,把網上銀行打造成更加綜合的在線銷售平臺,將電子銀行和物力網點有機結合。在產品開發設計時應通過數據分析、真實測試等方式符合顧客消費習慣;其次,在不影響風險控制的前提下,盡量減簡化流程。最后,應重視營銷工作,與客戶進行開發交互式接觸。
2.B2B供應鏈金融模式探討。小微信貸能夠為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純信用貸款,但是融資額度不夠。對于大額資金的B2B行業,以及大宗商品行業,則需要銀行金融互聯網化加入B2B供應鏈金融。銀行應當抓住契機,通過與平臺合作,獲取平臺推薦的優質客戶與交易數據。銀行作供應鏈金融實行線上線下結合,對于銀行,客戶,平臺都具有重大意義。
三、未來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模式的預測
1.互聯網金融與銀行互補關系建立。電商金融缺乏實體網點支持,難以為客戶訂制服務。隨著金融競爭加劇,互聯網更多的應成為渠道。而銀行作為資本集中所在,也將更多地進入電商領域,占據市場份額。互聯網金融必須與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緊密相連,尋求共贏,充分發揮二者在市場經濟中的比較優勢。
2.金融分層格局形成。互聯網金融的初衷是通過金融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本文認為,互聯網在將來更多地作為一種外包產品為銀行服務。傳統銀行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都為經濟形勢服務,兩者形成互補而非競爭的關系。如銀行金融產品終端客戶的需求通過互聯網來實現。銀行通過將外包的商業模式,自身只做銀行最核心的業務。互聯網金融為金融拓寬了渠道,金融為電子商務拓寬了發展方向,未來的金融業,金融分層的格局會逐漸形成。銀行傳統金融行業也將更加完善其零售信貸業務技術,將渠道等外包出去,銀行只留下核心產業,結合軟硬信息,生產出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貸款產品。
參考文獻:
[1]張曉玫.銀行規模與上市中小企業貸款——基于中國上市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數據的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3
[2]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金融實務.2013(5)
[3]楊中旭.互聯網金融難以取代銀行.2013
作者簡介:張俐雙,女,漢族,四川資中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