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 要】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是國內首檔原創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它以演講為主題,在眾多真人秀節目中獨樹一幟。本文從理念創新、獨特定位和精彩的視覺呈現等方面對《超級演說家》進行分析和解讀,為研發真人秀節目的多維度和細分化提供啟示。
【關鍵詞】《超級演說家》 真人秀 多維度 細分化
2013年8月,安徽衛視推出了一檔以“說”為主題內容的真人秀節目《超級演說家》,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從一片以“唱”為主打的衛視節目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廣泛的關注。相關數據顯示,在《超級演說家》第一季播出的14期節目中,有9期收視率排名全國同時段第一,5期排第二;新浪微博相關討論量達200多萬,視頻點擊量超過1000萬。節目收獲了一連串榮譽:2013年省級衛視原創節目收視冠軍;2013年第三季度非音樂類節目收視冠軍;“2013 TV地標”評選活動省級衛視最具創新力欄目十強;《綜藝報》評選的“2013年度節目”。
2014年4月,《超級演說家》第二季表現依然強勁,開播前三期穩居同時段收視前三,其后也始終保持在前五行列。據央視索福瑞35城收視統計,第二季前14期節目整體收視平均數值達到0.957,超出第一季的0.89,有媒體稱之為“國內語言類節目的新標桿”。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超級演說家》有著新穎的理念和獨特的定位,在節目同質化競爭中尋找到新的維度。本文試從形態、內容、節目制作等方面,對《超級演說家》的風格特色加以分析和解讀。
一、理念創新:創造“演講選秀”新體裁
《超級演說家》是國內首檔原創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旨在“挑選中國最會說話的人”,這種節目形態在競技類真人秀節目中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和新鮮感。
1、彰顯話語的力量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漢字英雄》節目被許多媒體評論為喚醒了國人的漢字書寫意識,同樣,《超級演說家》特殊的節目形態,也讓公眾意識到學會說話、學會表達的重要性。節目制作人曹志雄在談到創辦這個節目的初衷時,認為中國人從小到大就缺乏一個上臺說話的訓練和在公眾面前演講的能力,而口才在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確,“聽說讀寫”是人們學習和交流的四項基本能力,特別是“說”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更加常用。而現實狀況是,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人們的語言交流和訓練機會相對減少,能夠流利表達自己的意圖,說話動聽、讓人樂于接受的人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隨著微博、微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網民喜歡發言、評論,這說明大眾有表達的欲望。不是他們不愿意演講,更多是不懂演講和不敢演講。《超級演說家》的出現,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表達的重要,從而敢于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博士認為,近年來的電視節目發展實踐表明,無論年齡性別或者教育背景有何不同,只要是說得好的人,大家都喜歡聽到他們說什么和怎么說。這說明“說話”是有魅力的,也是有收視需求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超級演說家》其實是開啟了一個節目“富礦”。
2、推動語言類節目的發展與進化
其實,縱向梳理一下我國的電視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以“說”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早已有之,并且產生過超高的收視率。1993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辯論熱潮。這也是電視臺第一次創造語言類“現象級節目”。此后“國際大專辯論會”節目持續舉辦了多年。
進入新世紀以來,語言類節目在電視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包括講壇類節目《百家講壇》;訪談類節目《康熙來了》、《魯豫有約》、《超級訪問》;國內脫口秀節目《壹周立波秀》、《小崔說立波秀》;喜劇小品選秀節目《超級笑星》、《笑傲江湖》、《我為喜劇狂》等等,都創造了收視熱點。
這些節目雖然也以“說”為表現形式,但是除《百家講壇》外,大部分走的都是娛樂化路線,主角是名人明星,看點或是內容的八卦性,或是語言的幽默性,或是表演的滑稽性。而《超級演說家》則具有自己獨到的節目特質,它以“演講”為核心內容,雖然有娛樂化風格,但它集合了語言的各種特點:幽默性、煽動性、感染力、觀點的爭議性和吸引力等多種元素,較為全面地體現了語言的魅力。
2014年,央視推出的《開講啦》也是一檔演講類節目,每期節目由一位名人發表演講、與十位新銳青年代表進行交流對話。但是該節目并沒有脫離演說節目的傳統,是一個人的講述和現場互動,營造的是個人談話場。《超級演說家》則改變了演講的傳統方式,引入競賽機制,有晉級和淘汰,節目有了競爭和懸念。更重要的是,舞臺的主角不再是名人、學者,而是普通大眾、草根階層,他們的話語權得到了自由、充分地表達。《超級演說家》的成功,表面上看是節目形態的差異化把觀眾從歌舞、才藝等其他綜藝節目的審美疲勞中解脫出來,實質上是公眾在為自己表達意見和發表評論的欲望尋找恰當的出口,《超級演說家》則提供了合適的舞臺。語言類節目也由此發生著演變與進化——不再追求壯闊偉大的宏觀敘事,而是越來越重視個體化、個性化的表達。
二、定位獨特:利用故事,激發話題,構建主流價值觀
在演講形式的包裹之下,《超級演說家》著重對演講的內容進行了改革:選手不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以自身經歷為題材,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小故事來承載觀點,折射道理。這樣的演講更加言之有物,也更容易打動觀眾。
1、話題多元,導向積極正面
《超級演說家》是一個比賽“說話”的節目,選手所演講的話題無所不包,涉及到生命、情感、家庭、成長等各種社會話題。很多選手的演講稿在網絡上被全文下載,這說明節目內容具有高度的話題性,從而引發公眾的關注。
參加演講競技的是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選手,除了專業的演說者之外,還有學生、教師、演員、主播、律師、導購、婚禮司儀,以及獄警、醫生、礦工、戶外探險家、尋子媽媽、攝影師,甚至戒毒者、艾滋感染者、男護士等。他們并非職業演說家,但他們身上有著各種各樣豐富的經歷,能傳遞許多正能量、有價值的人生故事。有媒體認為,演講是天生的話題制造者。在其他真人秀節目絞盡腦汁找故事、找話題的背景下,《超級演說家》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話題源泉,在節目的可看性上占據了先天優勢。
著名傳播學者喻國明認為:觀眾可以輕易在節目當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見或觀點透過演講者的口傳達出來,獲得共鳴,同時還可以在觀看過程當中得到很多的啟發,這是一檔電視節目很難得的價值體現。
2、兼顧故事性與專業性
豐富的故事賦予了節目感性的風格,但是光講故事就變成了故事會。對于“演講比賽”這個主題來說,專業性絕對不能丟失,《超級演說家》對此做到了兼顧與平衡。賽制越往后進入,對選手的專業要求就越嚴格。很多非職業選手在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后期的演講有思想、有內涵、有營養,節目內容的質量和等級也在進階式設計中步步提升。選手的過關,初賽時首先要獲得現場觀眾足夠的票數才能通過;而總冠軍的決選,最終決定權不在導師,而在現場觀眾,這樣的規則設計,也充分體現了演講的內核:能不能吸引更多的聽眾才是評判演講的最終標準。
三、視覺呈現:讓“說話”也好看
以“說話”為主的節目在精彩程度上肯定不如歌舞類節目,為了讓節目具有更多的可看性,《超級演說家》從多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
1、放大演說“秀”的特征
演講,是以講為主演為輔的,既是聽覺的,又是視覺的,是兼有時間性和空間性藝術特點的綜合的現實活動。《超級演說家》抓住演講這一本質,將演講做了充分的電視化、節目化處理,在其中適當加入了表演的成分,不但要說得好聽,還要說得好看。事實上,《超級演說家》還原了演講的概念:一個演講能否成功,不僅僅要依靠動聽的語言,還要依靠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準確傳達語言的意義,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聽眾,說服聽眾。從節目中可以看到,雖然演講的話題比較深刻,有些觸及到嚴肅的社會問題,但是選手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說有唱有演,或平淡、或幽默、或樂觀,注重情感渲染,總體比較積極、勵志,比較符合觀眾接受心理。
第二季節目在進入晉級淘汰賽時,專門為待定選手設計了“90秒情境演說”的環節。這個特別環節是現場出題,即興發揮,它考驗的是選手的表現力和說服力,這就需要選手根據情境進行“演”說。在“沿途施救”、 “機場勸服”等話題中,選手們生動形象的表演與直擊人心的說服,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2、營造演講的氛圍與情境
節目充分調動電視語言特性,演播現場的舞美燈光設計大氣、美觀,給人良好的視覺享受;背景大屏幕適時呈現相關照片、圖片等,幫助觀眾具象感受演說內容。此外還借鑒了真人秀節目常用的環節設置與表現手法,如介紹選手背景時播放真人秀小短片,場上選手競技與場外選手家人或朋友的關注鏡頭穿插剪輯,這些都在視覺上豐富了節目形式,更加符合電視傳播規律,使觀眾有興趣持續收看。
四、節目研發啟示:多維度發散,進一步細分化
嚴格來說,《超級演說家》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原創節目,它的很多元素都是既有的,但是經過重新排列組合后,仍然產生了強大的化學反應。這說明,在開發原創節目越來越難的現實狀況下,如果能在同類型節目中找到差異化、特色化,向更多的維度發散,而不是簡單跟風,那么同樣也能在激烈的收視競爭中突出重圍,創造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贏得觀眾,贏得市場,滿足更多觀眾的收視需求。
參考文獻
①王晴川、李曉涵、陳穎,《堅持原創 給觀眾多一種選擇的可能——專訪〈超級演說家〉制片人、總導演曹志雄》[J].《南方電視學刊》,2013(5)
②《〈超級演說家〉話題制造背后的事“天生”有故事》http://ent.ifeng.com/a/20140703/40156092_0.shtml
③《〈超級演說家〉總導演:國人應學會更好的表達》,http://ent.163.com
/14/0331/16/9OM7ERED00031GVS.html
④陳曦,《做一檔好看的電視節目》[J].《中國新時代》,2013(12)
⑤丁先明,《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說的比唱的好聽》[N].《中國青年報》,2014-7-15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