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君



摘要:針對當前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現代工程教育模式和協同創新理念的角度出發,提出具有“工程化”實踐性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協同培養框架。從基于協同創新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主體機制與體制改革、人才培養的能力訓練體系改革和人才協同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改革4個方面闡述改革思路和具體的實施方法,探索人才協同培養的新模式。
關鍵詞:工程教育;協同創新;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
1、數字醫療軟件產業前景及就業機會
數字醫療是由先進的數字醫療軟件、數字化醫療設備和計算機網絡平臺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其中,數字醫療軟件是決定醫療綜合信息系統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促進數字醫療軟件產業健康快速地發展,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加大了對該產業及其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例如,國務院新頒發的《新醫改》明確指出數字醫療軟件是數字化衛生信息建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如IBM、西門子、GE、東軟和邁瑞等)將數字醫療劃定為重點發展的核心業務并進行人才儲備;在地方政府方面,以廣東省為例,粵府【2012】7文件和【2012】88文件對落實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實際意義。HC3i調查顯示:未來幾年全球醫療信息系統的發展意味著就業機會和市場儲備潛力不可限量。
2、我國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均達不到市場需要。當前醫療軟件畢業生主要來自少數傳統的醫學院校,不僅數量少而且大多處于剛剛起步的摸索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成熟。以廣東省為例,培養此類人才的本科院校僅有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學院和廣東藥學院3家院校,專業設置以“生物醫學工程”為主,每年的畢業生僅幾百人;高職院校僅有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下屬的軟件學院開設了此專業。通過調研發現,全國其他省市區域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在培養規模上同樣也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在培養質量方面,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在醫療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都有待進一步改進。通過對全國多家院校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現有醫療軟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如下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扭曲。基于IT專業知識進行定向培養的畢業生對醫療業務知識缺乏系統地了解,無法適應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專業設置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對“熱門專業”盲目追求,導致現有培養模式并未真正實現校企“零對接”。
(3)人才培養過程中沒有始終圍繞“學生培養質量”這個中心問題,而是片面強調“就業率”。
(4)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教師隊伍能力建設不足。目前“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而且培養機制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培訓項目流于形式,培訓內容與行業主流標準、技術和設備存在較大的脫節等。
(5)人才培養體系中現有的3類實訓模式存在弊端。以學校為主導的實訓存在封閉性,無法真正實現與企業工作項目的有效對接。以企業為主導的實訓存在“狀態分散,管理不便;少數學生參與實訓,難以普適推廣”等問題。以培訓機構為主導的實訓存在“師資動手能力不足,缺乏實戰;費用昂貴,品牌大于內涵;難以實現互惠與持續合作”等問題。
數字醫療行業迅速增長的產業規模和旺盛的專業人才需求,使得探索醫療軟件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成為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以協同創新理念為指導,展開高職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
3、人才培養目標與基本改革思路
2012年國家啟動“協同創新計劃”。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旨在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
協同創新理念對促進高職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現實意義。筆者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軟件學院進行醫療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例,介紹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目標,系統地闡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具體實施辦法。
3.1 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目標
我們依托廣東食品藥品職教集團,以廣東區域一體化醫藥衛生職業教育體系為基礎,緊密圍繞“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的中心原則,以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為基礎,以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構建高效的、服務于醫療軟件人才培養體系的協同創新主體,探索協同創新主體的運行機制,進行醫療軟件人才協同培養體制、人才能力訓練體系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通過構建“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協同培養的創新平臺”,實現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創新。
3.2 基本改革思路與具體實施辦法
1)基于協同創新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主體模式改革。
主體模式將轉變以往以專業教研室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理念的指導下,突破部門、院校和各個組織機構之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培養主體中創新要素的積極性,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打開一條高效互贏的人才合作培養渠道,構建一種以協同創新中心為主體的跨平臺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協同培養主體構成如圖1所示。
2)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主體體制與機制改革。
基于協同創新的醫療軟件人才培養主體是一個跨機構、跨學科、跨地域的人才協同培養合作體。為了保證協同創新平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我們擬進行一系列體制與機制改革,具體包含5個方面:①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②探索促進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③健全寓教于研的人才培養模式;④建立持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⑤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
3)醫療軟件人才培養的能力訓練體系改革。
人才能力訓練體系不再是單純地調整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實訓模式改革,而是轉向以學生能力訓練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設計。整個體系的課程設置全部為項目實施服務。學生在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會用到多門課程的專業知識,一門課程知識也會貫穿在學生多個學年的項目學習階段。每堂課的課程知識點應服務于當前實訓案例的對應模塊,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學案例來源于產業一線的成果,案例學習注重CDIO的“實施”和“運行”兩個環節。endprint
此外,能力訓練體系所采用的實訓模式并不關注學生所在的訓練場所,而是注重構建標準化的項目案例實訓平臺。在專業教師、企業培訓講師和企業高級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生在一個虛擬的軟件公司里逐步完成真實的項目案例。實訓的質量由每個案例配套的考核點保證。
4)人才協同培養的質量保障體系改革。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引入教學質量控制概念,使用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重要、關鍵的環節進行跟蹤,不過關的學生不得進階。此外,我們還建立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以確保教學質量。
4、實施方案
4.1 構建人才協同培養平臺
人才協同培養平臺的主體以本校的省示范性軟件學院所屬的創新團隊形式存在,由職教集團成員企業、學校主要院系、中軟、浙大網新外包服務集團、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校政行企”單位組成。平臺要素的匯聚是平臺構建的首要任務,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軟資源匯聚。軟資源匯聚主要涉及團隊構建、團隊能力建設、培養方案建設、教學案例庫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等方面。
(2)硬資源匯聚。硬資源匯聚主要包括人才培養實訓設備和校內外實訓場地的建設。
(3)建設資金匯聚。除了協同創新中心專項建設經費以外,計劃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以及企業聯合建設經費的支持。
各個創新要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按照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制度進行耦合與分工,共同構建以產學研戰略聯盟為平臺,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的辦學模式。通過校企共建學院、專業、隊伍、實驗實訓基地、課程與課堂,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真正實現“產學合作、工學交替”的醫療軟件人才培養模式。
4.2 人才協同培養平臺的運行機制與體制建設
創新平臺的運行體制與機制建設包括5個方面:人才培養創新主體成員之間的協同機制建設、人員考評機制建設、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建設、科研組織協同機制建設和資源成果協同機制建設。由于本文關注的重點是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層面的研究,上述5個方面可分別作為專門的問題進行闡述,因此在此不作展開論述。
4.3 人才能力訓練體系設計
醫療軟件人才能力訓練體系設計的重點包括課程體系設計、標準化資源庫建設和實訓體系建設3個方面的方案及具體實施辦法。
1)課程體系設計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課程體系包括專業素質課程、業務素質課程、思想品德素質課程和文化素質課程四大塊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方面的完整性。我們以專業素質課程子體系(如圖2所示)為例闡述構建方法。
從圖2可知,在醫療軟件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中,可以臨床信息管理系統課程為核心,突出該專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此課程展開。結合課程設計,實訓項目的RIS系統將采用C/S和B/S兩種架構相結合的方式,并在實訓過程中對兩種架構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兩種架構的優缺點。
2)標準化的資源庫建設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資源庫建設將從實訓教學需求角度對軟件工程研發流程中產生的系統文檔進行分類整理,按專業知識點對系統模塊進行切割,形成操作性強、考核性強的實訓案例資源。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若干真實的工業級醫療軟件項目作為教學案例,各課程的學習都圍繞軟件項目進行實訓。在實訓過程中加深學生對醫用軟件業務流程、技術細節等方面的理解;在分析知識模塊之間銜接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增強主干課程學習的粘度,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實際應用能力。
我們以放射信息系統(Radiology InformationSystem,MS)為例闡述資源庫的建設方案。該系統已經在多家大型三甲醫院成熟運行,如圖3所示。完整的RIS包括從病人進入放射科開始的一切文本信息記錄、放射科的日常工作管理、病例的統計和科研的需要。RIS系統主要功能包括HIS接口、檢查登記、病歷查詢、報告書寫、報告查看、診斷庫維護、圖像瀏覽、臨床瀏覽等。整個教學過程將始終圍繞著MS開展教學活動。
3)實訓體系建設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整個實訓體系的設計與實施由基礎項目、學期項目和畢業項目構成。實訓過程具有高度“工程化”的實踐性。
基礎項目來源于標準化的案例資源庫,幫助學生理解和熟練掌握成熟系統的開發過程、開發技能及業務知識。學期項目是多門專業核心課程運用的載體,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工程實施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具體實施時間以前4個學期為主。畢業項目是學生在正式到崗前階段的學習載體,主要是醫療軟件專業群的真實工業項目,承載著工程技術人員的全方位訓練,具體實施時間在第5、6學期。
4.4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能有效地進行教學質量監控,而且有利于人才協同培養平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協同創新平臺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不再以行政評估為主,而是由一系列定量和定性的評價指標構成,如文獻提出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列表。評價指標的制訂不僅突出人才培養績效評價,凸顯專業特性,而且以開放評價渠道的方式協商評價方案和交流評價信息,進一步增強和完善評價體系的功能。
5、結語
筆者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視角下,介紹基于“2011協同創新計劃”理念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協同培養新模式的構建。通過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加深創新主體成員之間的合作耦合度,突破以往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傳統校企合作的工學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聯合培養,完成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崗位需求的零對接。
人才協同培養的新模式以靈活的協同創新機制構建人才能力訓練體系,以深度耦合的觀念進行課程體系、5R實訓體系和工業級案例教學資源庫的全方位設計,代替以往松散耦合的課程體系設計和實訓體系設計;通過構建標準的數字醫療軟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改變傳統以教育行政部門評估和高職院校自我評價為主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調互利共贏,有利于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更好地保證人才培養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