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鋒 孔峰 李光順
摘要:針對師范類高校計算機專業特點,探索新形勢下師范類高校計算機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問題,從如何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入手,提出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模式,指出具體措施和方法,提倡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以競賽為激勵的教學手段,重視實驗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加強校企聯合培訓、以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實踐創新;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競賽激勵;工學結合
0、引言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計算機新興領域的發展,各高校不斷擴大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辦學規模,相應的畢業生人數也年年創新高,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就業單位的要求,增加就業機會,需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從業技能。師范類高校由于傳統辦學重理論、重教育類課程等特點的影響,往往造成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很好適應就業單位的需求。
師范類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更好地滿足就業單位的需求,滿足更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是專業課教師和實驗室各級管理人員需要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學校計算機機房數量和機器數量每年都在遞增,學生的實踐環境和條件越來越好,但教學方式、培養模式的發展卻相對滯后,造成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其實踐水平在就業單位的要求面前顯得捉襟見肘,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急需人才和實用人才。因此,我們需要從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就業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就業等角度,對實驗室管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作進一步的探討。
1.計算機專業實踐課程的現狀
1.1 實踐課程體系滯后
師范類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實驗多是針對專業理論課程開設的知識驗證型實驗。這些實驗課程,對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相關概念原理、課程知識內容有一定的幫助,但對實踐動手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往往因對實驗目的、內容理解不夠透徹,造成操作時只是“依葫蘆畫瓢”,很難在其中體驗到實踐創新的樂趣,從而變成了應付課程實驗任務,這就造成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更進一步的學習需要,更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就業單位的需求。
我們應該對陳舊的實驗內容進行改革,提高綜合型、設計型實驗的比例,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創新。
1.2 實驗室開放程度不高
目前有些高校建成開放式實驗室,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還給實驗教師提供了一個科研創新的平臺,而多數高校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進行此類實踐。許多實驗室裝備了良好的軟硬件設備,具備很好的計算機專業實驗條件,但仍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只允許規定班級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由理論課教師帶領,在實驗室進行實驗,而大量的“課下”時間內,學生不能夠自由進入,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時長、專業方向的實踐方式。
1.3 實驗教學隊伍素質亟待提高
實驗教學隊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力量,其素質決定實驗教學水平的高低。但現實情況是,許多高校實驗教學專職人員很少,實驗實踐課程完全由理論課教師承擔,而理論課教師更注重理論研究,往往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這些數量有限的專職實驗人員不得不更多地做些一般管理工作,導致長期不搞科研;不少學校對實驗教師不重視,沒有長期培養計劃,實驗教師待遇低下,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所以,為了提高實驗室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強大的實驗教學隊伍,提高實驗教師的地位,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打破實驗室人員和教學人員之間的界限,鼓勵實驗教師多充電學習,充分發揮實驗教師和實驗室人員的工作主動性。
2、改革實踐教育模式,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應完善實踐教學的計劃,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增強師生相互交流。傳統的教學理念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從概念原理的講解出發組織教學,而實驗實踐環節僅作為對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在這一思路下產生的實踐教學體系,沒有真正從應用角度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而是從知識理解的角度進行設計,這必然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目的。我們應轉變這種重理論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構建新型的實踐教學體系。
2.1 樹立以應用為中心的教學思路
實踐教學應以應用為中心,采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分析”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真正有用的知識技能必然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教師要深入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領域的第一線,切身體驗用人單位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挖掘問題、尋找切入點,將最實用、最直接的知識技能要求作為問題帶進課堂,將其設計轉化為一個個項目,以“做項目”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實驗教學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專職實驗教師和理論課教師應多交流、相互配合,從課堂上的講授到實踐操作都要貫徹這一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轉變。
2.2 改進實踐教學方式
采用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新型實踐教學方式,這是“解決問題”階段具體的可操作方式。
項目的設置應注意導向性,選擇社會急需、用人單位需要、有一定創新性的課題作為項目。項目可大可小,教師要注意難易結合、與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相匹配,不宜選擇過大、空泛的項目。參考各類實際項目中的子課題、各類競賽中的課題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布置項目任務時,教師應認真準備每次實踐教學,做好課前輔導,讓學生理解每個項目的目的,明確實踐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項目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立項目組,由幾位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這樣在鍛煉技術能力的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應注意學生在項目中的角色分工,每人任務明確,較大的項目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子任務和若干完成階段,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完成項目的操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專業教師與學生及時進行溝通,教師應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同時,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知識掌握情況,為最終評價、改進教學做好準備。endprint
2.3 以競賽為激勵手段的課外實踐模式
教師可以以競賽為激勵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軟件開發和電子設計比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造各種競賽環境和條件。
近年來,政府資助舉辦了很多針對全國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的競賽,如全國高教杯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齊魯軟件設計大賽、博創杯嵌入式設計大賽等。各類比賽涉及軟件開發和電子設計等方面的知識,適合不同興趣的學生參加。
實驗室為參賽學生提供學習實踐場所、儀器設備,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通過參加各類競賽,學生加深了對所學專業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促進了動手設計、制作能力,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對專業課程的進一步理解和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就業提供了充分的知識技能準備。
3、引進企業培訓,實踐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直接引進信息技術領域生產企業,甚至高校自辦企業,讓學生在校園里直接實現參與實際工作,實現工學結合,是更為高效的培養方式。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國稱之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在美國成立,協會成員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影響越來越大。2000年協會理事會經討論決定,將合作教育改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進一步從名稱上凸顯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一個世紀以來,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主要是它切合實際的教育理念,即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學生在工作中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加深對職業和社會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就業的選擇,有助于其盡快融入社會。由于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這種方式在我國多數師范類高校還難以迅速實現,但長遠來看,這是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然發展方向,畢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才是真正的為學之道。
那么,一種變相的工學結合模式被我國多數高校所采用,那就是校企聯合培訓的模式。目前出現了許多專業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有些是生產企業舉辦的,多數本身就是生產企業,他們對本專業就業市場的需求了解更為直接和深入,對學生的培訓更具有專業針對性。他們為學生提供面向就業崗位的、專業的、量身定制的培訓計劃,以提高學生就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隨著專業技能細分的不斷加劇,各類專業針對性更強的培訓企業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曲阜師范大學計算機專業實驗室與全國知名的企業和培訓機構相聯合,對學生進行就業相關的技能培訓,例如國信藍點的Java和Oracle系統開發、博看文思的iOS軟件開發技術、安卓的手機游戲軟件開發、博創科技的嵌入式物聯網工程師培訓等。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軟硬件項目開發流程的深刻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了大量的開發技術和經驗;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就業技能水平,為就業求職增加了砝碼。實踐證明,參加培訓后的應屆畢業學生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職位,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4、結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以競賽為激勵”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實踐證明,這種新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就業。引入企業培訓,進行“工學結合”的新型培養方式是今后要著力推行的教學模式。隨著學校對該模式的熟悉和深入理解,我們要積極準備探索以學校自辦企業的方式更為深入地推進教學改革,相信這是今后工科教學的必然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