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賢中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發展步入快車道,人們對經濟信息特別是對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國家相關經濟政策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多。因此怎樣結合自身地域特色,把最新的經濟新聞寫得通俗易懂,既貼近生活又讓人想看、能看懂,就成了地方性報紙經濟新聞報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地方性報紙 經濟新聞 可讀性 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經濟信息特別是對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國家相關經濟政策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多。經濟新聞報道價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傳媒的質量。因此怎樣結合自身地域特色,把最新的經濟新聞寫得通俗易懂,既貼近生活又讓人想看、能看懂,就成了地方性報紙經濟新聞報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地方性報紙如何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其可讀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追求。
一、經濟新聞要實用性與服務性兼顧
目前,我國的宏觀任務是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新聞成為了當前新聞報道結構的重要組成,媒體面向的是廣大受眾,經濟新聞的受眾是多層次、多方位的,這就要求經濟新聞報道必須要有生命力,讓廣大的讀者讀得懂、讀得進去、讀得有用。從這一點來說,就要求經濟新聞要把人們最關心、最想得到的信息提取出來,不能讓有價值的東西隱藏在一堆材料中。
對于地方性報紙來說,經濟新聞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主要體現為從群眾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采寫報道新聞,為群眾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實用信息,使報紙的經濟新聞真正變成當地人民群眾經濟生活的參考。另外,經濟新聞還應就當地近期比較受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的經濟現象及政策進行分析性報道,解讀背后的成因和深層價值,分析走勢,從而幫助讀者拓寬對該經濟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例如,2008年10月左右,六安市坊間開始有傳聞,六安一中即將搬遷,這對于六安一中附近的新蓋商鋪及住房的出售、租房市場以及與民生有關的相關市場,無疑是嚴重打擊,很多將房產提前購于學校附近的學生家長、在一中周圍新開店的商家紛紛致電各媒體,一時間謠言四起,對一中的聲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為皋城第一報的《皖西日報》搶先一步,派出記者分頭采訪相關權威部門以及一中附近住戶商家,做出了一組《六安一中即將搬遷 傳聞不可信》的連續報道,按照以往新聞報道,只要選擇到相關的建設規劃部門核實一下,即可以完成報道任務,但從經濟新聞的實用性和服務性出發,如何讓報道更能夠吸引眼球,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本報通過連續報道這一形式展開跟蹤報道,當時筆者作為一名一線記者,先從一中本身的建設入手,通過采訪了解到,近年來,一中為了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單從引進硬件設備這塊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如果搬走這將是一筆很大的損失,且六安一中本身的地理位置是比較優越的,通過這些年的不斷完善,交通配套設施也很成熟,如果搬走,新區的建設投入、地理位置是否優越、交通環境是否成熟,都將對一中的長期發展帶來不可確定的影響,報道通過全面的采訪和相關部門的權威發布,為附近的住戶及商家解除擔心的同時,增強了報紙的可讀性,為報紙爭取到了更多的讀者。
二、故事詮釋經濟新聞更直觀
如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日益緊密。這就要求經濟報道在遵循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全面客觀的反映經濟現象和問題,提供全面而真實的經濟新聞報道,從而實現經濟新聞報道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怎樣才能讓經濟新聞通俗易懂、更加大眾化,從而被受眾接受并認可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經濟新聞故事化,或者個案化,讓故事情節與經濟信息穿插其中,相互對應,既宣傳了政策法規,報道了經濟行為專業性的一面,又報道了讓受眾有切身體會的通俗化個案的一面。這可以讓經濟新聞報道從枯燥的政策法規、數字條例一躍脫胎為更加親民的鄰家故事。近兩年《皖西日報》和《大別山晨刊》積極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特色,從政策及材料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在基層中尋找范例故事來相印證,讓受眾既看了故事,也可從具體個案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樣的通俗化故事,更能打動人。《皖西日報》推出的走基層一線采風和百姓故事創業者小傳就是在經濟報道領域中創新帶來的突破,通過一個個典型的發生在讀者身邊的生動事例,為讀者提供最直觀的經濟解讀,這樣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讓報道貼近生活的點滴,在潛移默化中將經濟信息傳輸給了受眾,讓受眾在不知不覺接受信息的同時,接受了提供報道的媒體。2011年12月28日,筆者采寫的《帶領鄉親發羊財 私企小老板當上了“羊司令”》的通訊在百姓創業故事欄目刊發后,當日便被當地多家網站,甚至是外省相關網站轉發,刊登當天多名讀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本報取得聯系,希望了解更多關于羊養殖業的信息和政策。由于通訊內容和信息量都比較大、比較新,讀者的電話都是咨詢養羊的政策性扶持等和百姓切身利益有關的問題,受眾關心文章的內容,引起了共鳴,并得到了幫助,這就是創新的好處。
三、用報道的深度體現新聞價值
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在報道中必須將經濟事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緊聯系起來,并從大視角尋找多個切入角度。內容與形式雙管齊下,共同入手深度思考、解剖新聞事實,挖掘新聞內外兩面,深度策劃以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六安市是農業大市,每年都有各類農副產品外銷,2007年,六安市部分鄉鎮油桃豐收,但是一直找不到銷路,以至于果農眼睜睜的看著油桃爛在了樹上,如此情景,如果不想辦法,對果農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收到果農的求助后,《皖西日報》立即通過深入采訪,推出了《油桃多收三五斗,果農卻添無限愁》的連續報道,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見報后在長達十天的時間里,每天不間斷密集式報道。從財經故事背后挖掘深度,對信息資源整合并形成新聞報道中讀者與事件間的互動,見物見人,亦見深度。隨后,《皖西日報》報道跟進,報道市委、市政府發出的倡議,推出“救市油桃”系列方案;《皖西日報》當“紅娘”,為油桃找銷路,發動讀者,群策群力,積極為拓寬油桃銷售渠道獻計獻策,提供油桃及相關產品的供銷信息,想方設法,為油桃的運銷、產品加工等提供便利。緊接著,訂購油桃的電話紛至沓來。六安市各大超市、廠礦企業、個人均致電報社,稱愿幫果農解決銷售難題。《皖西日報》還攜手“農信通”為果農搭建網絡購銷平臺。一個個電話、一筆筆訂單帶來的銷售商機,讓當年果農滯銷的幾萬噸油桃銷售一空,果農露出了久違的笑臉。這個經濟新聞不僅真實、新鮮、重要、人情味十足,還將服務受眾涵蓋其中,為受眾帶來了思想財富,為果農帶去了經濟效益,人文關懷深深地烙在了報道中,讓報紙和受眾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經濟活動讓經濟新聞報道更具影響力
地方報紙的經濟報道想取得主流話語權,圍繞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共同關注的話題,不斷的開展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不失為一條捷徑。《皖西日報》近年來,頻頻策劃,緊扣區域熱點和群眾生活,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六安十大經濟人物評選、十大樓盤評選、讀者服務日活動、大別山歌會、不定期的汽車站、小記者活動、攝影大賽等等活動,矚目六安各界從創業、成長、成熟到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對之進行挖掘、宣傳、學習、弘揚,對闡釋、塑造與宣傳六安新形象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費者尋找誠信企業,企業在成長中受到鼓舞,政府在挖掘和弘揚中找到了具有公信力的決策依據。多方互動,提升了報紙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經濟新聞報道也同樣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力,為新聞報道不斷注入新的能量。時代在變化,經濟在發展,再博學的人也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完成超越,超越的動力在哪里,就是創新,尤其是經濟新聞報道更是這樣。社會發展了,受眾、讀者的要求提高了,不創新,不改變,必將被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甩在后面,甚至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相信只要現代報人有這種不懈努力的創新精神,定會在新世紀為當代報業的發展,打開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