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升
摘 要:認真研究和借鑒《孫子兵法》博大精深的發展理念、管理思想和治理方式,未戰廟算,知己知彼,構建企業戰略文化;唯民是保,愛卒如嬰,構建企業人本文化;擇人任勢,同舟共濟,構建企業團隊文化;懸權而動,守正出奇,構建企業創新文化;虛實結合,以勢取勝,構建企業品牌文化;修道保法,政行令通,構建企業規則文化;上兵伐謀,因糧于敵,構建企業競爭文化;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內涵發展。
關鍵詞:孫子兵法;兵法智慧;企業文化;企業管理.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彪炳史冊的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和“百代談兵之祖”。它不僅有著“放之四海瑞皆準”的普遍意義,而且還有著“俟諸百世而彌越”的深遠影響。孫子兵法所展示的戰略智慧和價值觀念,已經被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廣泛吸收和運用。認真研究和借鑒《孫子兵法》博大精深的發展理念、管理思想和治理方式,對于指導我們構建現代企業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未戰廟算,知己知彼,構建企業戰略文化
孫子兵法在《始計篇》中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吾以此觀之,則勝負見矣”。在這里,他提出了“未戰廟算”的戰略思想,要求人們在未戰之前,就要對戰略問題做出周密詳盡的籌劃。所謂戰略,對創業來說,就是對創業活動做出的全局性、長遠性和前瞻性的總體謀劃。創業戰略是否正確,直接決定著創業的成功與否。諸葛亮是一戰略大師,他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制訂“興復漢室”戰略目標,提出“奪取荊益”戰略基點,明確“聯吳抗曹”戰略措施,打出“漢室之胄”戰略旗幟,強調“以攻為守”戰略思路,協助劉備開創一代帝業。創業者只有制訂正確的發展戰略,才能明確發展方向,凝聚發展人氣,找到合作伙伴,規范競爭行為,增強核心實力,保持基業長青,實現的全勝目標。因此,在創業之前,我們就應根據《孫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原則,對“主孰有道”,即市場需求情況;“將孰有能”,即自身管理能力;“天地孰得”,即創業所處環境;“法令孰行”,即國家有關政策;“兵眾孰強”,即企業綜合實力;“士卒熟練”,即團隊建設情況;“賞罰孰明”,即企業運用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創業戰略計劃書。明確描述企業愿景,企業使命、目標體系、總體戰略、公司戰略和職能戰略,為創業實施指明發展方向。我們做了一個策劃,初步確定橙功肥業的核心理念是“橙功肥業、助您成功”;高揚的三面紅旗是“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生活”;堅持的三個依托是“依托測土配方主渠道、依托生物有機大品牌,依托產學結合新優勢”;確立的戰略目標是努力把橙功肥業打造成具有“生態化、循環型、高科技”特征的國內著名復合肥品牌企業、中國測土配方肥料領軍品牌和中國生物有機肥第一品牌。
二、唯民是保,愛卒如嬰,構建企業人本文化
孫子兵法在《地形》篇中提出:“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要求將帥要以父愛之心對待士兵,關心士兵,愛護士兵,幫助和成就士兵,才能使士兵跟隨將帥赴湯蹈火,同生共死,在所不辭。他同時又明智地提出:“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是說對待士兵不能溺愛,如果溺愛太深,還會使士兵像慣壞的孩子,不能使用,不能指揮,不能管理,不能用來打仗。這就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以人為本的仁戰觀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懷。“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倫理的核心。在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塑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要求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目標之一,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展管理活動,通過加強管理來實現人和企業的共同發展。首先要尊重員工的個人價值,充分信任員工,正解員工,依靠員工,關心員工和愛護員工,和員工形成事業、利益共同體,真正讓員工在家庭、在企業、在社會活出尊嚴。第二是“滿足人的需要”,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要不斷提高員工的工資待遇,讓廣大員工在改革發展中得到實惠。同時,要進一步滿足員工精神層面上的需要,強調自我實現的生命意義,以此來獲得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第三是將人性化管理融入嚴格的管理制度,構造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切實完善目標考核體系,真正實現職務晉升靠競爭、收入高低看業績的目標,激勵員工立足崗位、開拓創新、干事創業,以自己的全部精力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第四是讓員工在享受現在的同時,還要看到未來。如果一個中小企業爭取在五年內上市,一股即使是10元錢,有1億元的凈資產,即可募集到10億元的資金。如果對有貢獻的員工獎酬部分股權,塑造出100個百萬富翁也是完全可能的。我們需要的是讓員工看到并享受到企業發展的實惠。
三、擇人任勢,同舟共濟,構建企業團隊文化
孫子兵法在《九地》中強調“同舟而濟,左右相救”。并認為僅僅具有強壯成方的戰馬和高大疾馳的車隊是不足為恃的,只有形成全國上下“齊勇如一”的勇猛團隊才是為政之道。他在《兵勢篇》中也指出:“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在這里,他一方面強調了“擇人”,也即選擇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強調了“任勢”,也即創造和借用有利于克敵制勝的態勢。在擇人方面,他又系統地提出了“為將五德”的任職條件,即“智信仁勇嚴”。強調創業團隊成員的智慧是第一位的。因為帶兵打仗和創造利潤,僅有仁愛之心,沒有超常的智慧是絕對辦不到的。如果諸葛亮僅靠慈善和誠信,要想在戰火紛飛、市場凋零、時間緊迫、物資匱乏、人手緊缺的背景下,三天內制造10萬支箭,那是多么地不可思議!但是,諸葛亮發揮超常智慧,采用草船借箭的辦法,提前、超額完成了軍令狀確定的艱巨任務。因此,我們建立創業團隊時,首先要選擇那些有聰明才智、創新精神、能夠創造財富的人才。梅堯臣在《十一家注孫子》中注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在堅持“五德并生,以智為先”的前提下,我們還要高度重視誠信、仁愛、勇敢和紀律等綜合素質的考核。因為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長期積累的無形資產,是終生享用的精神財富,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在強調“為將五德”的同時,《孫子兵法》又認為“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即戰爭的勝負是由雙方對“勢”的把握和運用所決定的。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能夠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為了增強創業核心競爭能力,我們還要學會權宜應變,順勢而生;整合資源,借勢而為;長風破浪,造勢發展。
四、懸權而動,守正出奇,構建企業創新文化
孫子兵法推崇“正合奇勝”的軍爭之道。它在《兵勢篇》中指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認為作戰總是以“正”兵來抵擋敵軍,用“奇”兵去奪取勝利。同時,孫子還形容“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即戰爭的變化就象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象江海一樣永不枯竭。實際上,他在這里的“正合”,我們可以理解為弘揚傳統;“奇勝”,可以理解為不斷創新。孫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因勢制權、以奇取勝、創新發展的方法論。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把創新定義為企業家的職能,并認為企業家之所以成為企業家,并不是因為其擁有資本,而是因為其擁有創新精神并實際地組織了創新。從這個觀點出發,只要有了創新精神,沒有資金可以有資金,沒有技術可以有技術,沒有產品可以有產品,沒有市場可以有市場。因為,創新是民族發展的引擎,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是企業競爭的動力,是創業成功的基石。通常,我們把創新分為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實際上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現在創新的全過程和每一個環節之中。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技術創新。要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把技術創新當作企業的第一生產力抓緊抓好。要高度重視創新團隊建設,培養和招聘有眼界、有專長、有成果的精英科研人才。要著力構筑創新平臺,成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要積極中報創新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要積極申報科技創新成果和專利技術,邀請權威部門進行評審和驗收。要持續擴大創新投入,并通過開展協同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五、虛實結合,以勢取勝,構建企業品牌文化
孫子兵法善于化平常為神奇,以四兩撥千斤,是一部深富創意的戰略兵法。他首創了一系列概念范疇,其中“虛實”、“形勢”和“奇正”三個范疇構成了孫子戰術思想的三大支柱。我們知道,“形勢”是講競爭優勢的積聚,“奇正”是講競爭優勢的使用,“虛實”是講競爭優勢選擇的打擊目標。這三者是相輔相成、彼此聯系的。在這里,我們把虛實引伸為虛實結合,奇正相依,共同鑄造創業的品牌優勢。什么是品牌?品牌是用以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的商業名稱及其標志,通常由文字、標記、符號、圖案和顏色等要素或這些要素的組合構成。它同時又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和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品牌是企業制勝的核引擎。是產品暢銷的通行證,是效益提升的助推器,是資源整合的聚寶盆,是人氣凝聚的向心力。你投資征土地、建廠房、買設備是實的,你做品牌,建網站,搞宣傳,看似是虛的,其實我認為這是更重要的軟實力,只不過是一陰一陽,一正一奇,一虛一實罷了。而正的、陽的、實的是基礎,只有兩相結合,才能以奇制勝。廢舊輪胎是黑色污染,加工成精細膠粉就成了黑色黃金?誰能把黑色污染變成黑色黃金?舜天化工”。我們鑄造了“黑色黃金”這一膠粉品牌,就成功地爭取到了國家100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今年,我們又策劃了“橙功肥業”這一特色品牌。我們的廣告創意是:男主持人指著肥料袋莊重地推介:橙色復合肥。女推銷員翹指,生動活潑地說:橙色的。外國科學家翹指,專業地說:有機的。男農民拍胸口高興地說:放心的。六七個人,一齊喊:耶,我要橙功!字幕隆重推出:橙功肥業,助您成功。我想這一品牌一定會深入人心,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六、修道保法,政行令通,構建企業規則文化
孫子兵法在《軍形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是說善于用兵的人,只有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才能主宰戰爭的勝敗。孫子在《始計篇》中為“道”做了這樣的解釋:“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這里的“道”,就是采取措施,修明政治,嚴格獎罰,以贏得人心,達到上下同心合力,使各項政令得以推行的意思。“法”包括了“曲制、官道、主用”等項。“曲制”,是組織編制;“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職責范圍和上下隸屬關系;“主用”,是指各項費用的管理以及有關財務制度等。我們要想保證創業成功,就必須修道保法,不斷完善創業機制。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質高、反應快、扁平化的學習創新組織,核心是確立一名有眼界、有格局、有能力、有威信的創業帶頭人。第二,要合理劃分事權,明確崗位職責,有一套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在工作協調和配合上,象常山之蛇率然一樣,“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做到同舟共濟,左右相救。第三,制訂各項管理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對各項費用的管理,保證資金的有效合理使用。第四,完善獎勤罰懶、注重績效、有競爭力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令之以文”,即用“文”的手段來教育員工,另一方面“齊之以武”,又用“武”的方法來統一步調。還要使員工在創業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得到真正的實惠。在保道修法、完善機制的同時,要對各項制度認真考核、嚴格落實、保證政行令止。在這方面,孫子本人演繹的“吳宮斬寵”故事,為我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
七、上兵伐謀,因糧于敵,構建企業競爭文化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指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強調用兵作戰的最高境界是經營智慧,攻心為上。同時,他又提出了“取之于國,因糧于敵”的資本經營思路,還有“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勝利”的“全勝”戰略。諸葛亮沒有地盤借荊州,沒有武器草船借箭,沒有取勝環境借東風,他的這種“三借精神”,實質就是伐謀攻心、因糧于敵、整合資源、協同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毛主席也是資金運營的偉大導師。他領導的人民軍隊“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把資本運營發揮到了極致。創業需要資金,資金從哪里來?這是成功創業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果我們等待有了足夠資金再去創業,就會坐失良機。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鐵路的程度,那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南下海南創業的時候,兜里只有3萬塊錢。為了籌措資金,馮侖先找到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板,給對方講一通自己的經歷,和眼前的商機,然后提出自己出1300萬元,對方出500萬元,合作做這一項目。這樣好的人,這么好的項目,他又自己承擔風險的大頭,何樂而不為呢?于是該老板慷慨地甩出了500萬元。馮侖就拿著這500萬元,再到銀行做現金抵押,又貸出了1300萬元。他用這1800萬元,買了8幢別墅,淘到了成功創業的第一桶金。因此,我們必須啟動創新思維,拓寬融資渠道,通過銀行貸款、政府支持、合作出資、墊資建設、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解決創業所需資金,為成功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崇、薄國旗 《孫子文化與企業文化》,原載《經濟理論研究》2006第3期
[2] 李庚《從孫子兵法談企業文化的構建,原載《沿海企業與科技》1010第7期
[3] 紀洪波、王春暉《從孫子兵法看構建中國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原載《濱州學院學報》 2006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