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偉 崔麗麗 張啟明 王青迪
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需要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效融合;伙伴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同事關系的基礎;網絡德育是工學結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新的著力點;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使德育貫穿學生發展始終。
關鍵詞:德育;工學結合;企業文化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將在校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相結合,將在校所學知識應用于企業生產實踐中,之后將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挑戰帶回學校,進而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和進步。而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只適合技能,還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素質和態度,且素質和態度的要求可能更高,這就要求學校在德育工作安排上盡量與企業接軌,創建有效的模式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工學結合背景下德育模式缺失
(一)德育工作目標空泛。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目標主要集中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且內容較為空泛,沒有和學生將來要從事的行業、職業、崗位的基本規范和素質要求緊密相連,造成了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的局面。
(二)德育工作方法單一。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學校,還要進工廠、進社區,實現真正的“工”和“學”的結合。但目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方法還是沒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組織模式,針對學生實習、實訓和知識技能體系架構方面的指導、服務、保障工作還不到位。高職教育的發展也要求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創新工作方法與途徑,搭建新的平臺,實現更好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銜接缺失。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出現又一嚴重的現象,是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的銜接嚴重缺失。學生在校的德育工作由學校來完成,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則必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學生的德育工作,一邊使學校的教育和企業對學生的管理做到有效的銜接。但現實是,企業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注重的是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對員工的道德教育少之又少。另一個問題是,企業對實習學生的管理僅僅是使其服從,教育的成份很少,造成了學生道德教育的短路,學校也只是對學生強調要服從企業的規章制度,只要不出現安全問題即萬事大吉,這些現實的問題都造成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銜接的缺失。
二、工學結合背景下德育模式建設建議
(一)建立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機制。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與專業教育要緊密結合,時時處處體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方式與其在企業的工作方式保持統一,確保學校的德育工作與企業的管理目標一致、效果顯著。
(1)入學教育展示企業文化要求。在學生入學時,大多數學校都要進行入學教育(有高職院校稱之為始業教育或職業前瞻教育),在這個階段,除了安排學生了解學校、了解專業的基本情況外,也應該安排學生了解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對于這個模塊的內容應著重介紹或者進入企業進行參觀,以了解企業文化,引發學生的認同感,使之在今后的學習中按照企業文化的要求修煉自身。(2)專業教學體現企業文化氛圍。在學校的專業教學中,要處處體現出企業文化的氛圍,以感染學生,采用“熏”和“醬”的方式使企業文化根植于學生內心,形成行為習慣。如學校的整體氛圍,利用墻壁畫和宣傳欄的方式展示學院的的培養目標;專業教室和實訓室,把與專業相關的企業要求或優秀企業的文化展示在其中,在實訓中將操作規與企業的操作規范統一,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實訓工裝按照企業的樣式進行設計,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具備角色意識。學生入學即體驗或感受企業文化,在學習、實踐中加深對企業文化的認同,能夠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效對接,這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大環境,起到的是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伙伴影響機制。伙伴教育即在同類型的學習者中間建立合作學習關系,達到在共同學習中提高學習者對專業、學習、人生、工作的積極態度。當然,這種伙伴教育最好是采用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結對的方式進行(有高校稱之為學長制)。
在合作學習中,各“伙伴”互相監督、共同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的不僅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互相學習伙伴的長處,優秀學長的言傳身教,能使伙伴發現其身上的特有品質,更能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學習的內動力。優秀學長的傳幫帶,不僅體現在學習知識和技能上,更體現在他們的為人處事上,對于形成良好的學風、激發學習動機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會以點帶面。在這個過程中,也是考驗同學關系的過程,學長對專業的理解和對本專業企業的理解會在伙伴中間傳遞,也會不自覺地在他們中間實踐,這種“準同事”關系的鍛煉為學生進入企業并養成練好的習慣奠定了隱形的基礎。學校的德育工作成果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朋輩的影響不可忽視,運用學生中的優秀資源,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添磚加瓦,利用伙伴的關系實現德育工作的目標,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方式。
(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德育工作。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不斷深入,高校的德育工作也要發揮網絡的優勢,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網絡德育提出時間較早,但實踐中的運用卻很少見,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運用一些微課或翻轉課堂外,還沒有系統的形成網絡德育的體系。如果在德育工作中開辟專欄,運用微信、微博、貼吧、BBS討論區、專門網頁等方式結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將學校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企業用人要求等內容集中整合,引入教師、學生、企業人員等共同參與,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體驗、實踐,這就使得德育工作從時間、空間、過程、目的、主體、內容、手段等方面有了一種新的模式,使德育工作從封閉走向開放,德育工作從單向走向多方互動、豐富多樣的景象。運用網絡德育的方式充實學校德育工作,更能體現工學結合背景下對人才培養的德育新要求,并使其成為學校德育工作新的著力點,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四)讓職業生涯教育意識貫穿學生發展始終。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活動,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校期間,學校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和課程,引導大學生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并與自身所學專業相結合,不斷修正自身發展路徑,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語:工學結合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幾門課程的問題,需要不同的部門和老師共同合作和努力。不論何種方式,都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效融合,實施伙伴教育,利用網絡的有效載體,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貫穿學生發展始終,為學生創造一個體驗的環境場,在不斷的體驗中實現自我的發展,這才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模式的重要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
[1] 蔡麗華.“網絡德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德教育”之辨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 2012.1.5(213).
[2] 王健.網絡德育:德育變革的必然選擇[J].中國教育學, 2006.3.30(3):35.
[3] 劉允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