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謙+陳德元+周有祥+丁自立
摘要:論述了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農業標準化、檢驗檢測、政府監管、產品質量認證等體系建設狀況,提出了職能調整后在“產地準出”監管方面存在的困難、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控制;體系建設;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37;TS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5-3678-05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Safe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LI Shu-qian1, CHEN De-yuan2, ZHOU You-xiang1, DING Zi-li1
(1.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2. Hubei Zhongxiang Quality Satety Bureau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Zhongxiang 4319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Hubei agricultural product,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inspection, supervision and product quality certification were reviewed. The difficulties, problems and advices regarding “the production base of qualified products can be sold” after the function adjust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Hube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4-06-12
基金項目:湖北省公益性專項(2013BBB12)
作者簡介:李書謙(1954-),男,河南舞鋼人,正高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電話)027-87389267(電子信箱)
lishuqian11@126.com。
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我國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特別是農業部啟動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標準、檢驗檢測、認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湖北省也和全國一樣,近幾年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好轉,達到了歷史較好水平。
1 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現狀
1.1 初步建立了法規體系
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湖北省積極完善相關配套法規。2009年《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辦法》頒布;同年4月,湖北省農業廳制定了《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湖北省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凡湖北省行政區域內銷售的所有農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據此,湖北省農業廳發布了《湖北省農業廳關于認真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的通知》,從產地證明出具、證明查驗、產品抽檢、質量安全追溯、不合格農產品報告處理等市場準入制度的監督管理方面制定了實施細則,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1.2 農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完善并在全省推廣
2006年2月,湖北省農業廳發布了《湖北省農業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湖北省每年制(修)訂農業標準20項左右,并將這些標準在全省推廣使用。如漢川市推行了棉花標準化生產,實現了從苗床整理、播種育苗到棉花采摘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生產操作;云夢縣開展了創建全國無公害示范基地縣活動,推廣應用《無公害花菜》等農業部行業標準20多項,建成一批千公頃藜蒿、無公害花菜、無公害馬鈴薯示范區[1]。截至2012年底,省、市、縣三級財政累計投入6 970萬元,建成全省100個農業“三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武漢、宜昌、恩施、襄陽、孝感、荊州等市(州),投入農業“三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都在1 000萬元以上。通過強化技術標準,從源頭抓起,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真正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
1.3 建設了省、市(州)、縣(市、區)監測體系
自2003年農業部發布《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來,湖北省不斷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工作力度。2007年,湖北省農業廳發布了《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機構基本要求》,對質檢機構的管理體系文件,縣級、市(州)級、省級質檢機構應具備的檢測能力、質檢機構應配備的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做出了規范化要求。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共有各類農產品質檢機構100家,檢驗人員719人,固定資產6 485萬元,檢測室面積21 600 m2,氣-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高檔儀器100多臺(套)。其中省級質檢機構9家,市(州)級質檢機構41家,縣級質檢機構50家;檢測范圍從水、土、氣等農業產地環境到種子、肥料、農藥、飼料、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直至稻米、食用油、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理化與衛生安全指標近2 000項產品(參數)[2]。經過“十一五”、“十二五”農業部、發改委以及省、市(州)和區(縣)對各級農業質檢體系基本建設的投入,省、市(州)和區(縣)的質檢機構人員、儀器設備和各種軟硬件條件已經得到極大改善。endprint
1.4 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
近些年來,為了穩定和提升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并召開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部署工作;省與市、市與縣、縣與鄉政府及市、縣農業部門分別與轄區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簽訂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層層分解任務目標,明確工作責任,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等制度。省政府對市(州)政府在組織領導、責任制度、經費投入、建立監管監測機構、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市場準入、產地準出、專項整治等10個方面進行了量化考核,并通報考核結果。湖北省農業廳將每年的例行監測改為監督抽查,一年進行4次,基本覆蓋各市(州)蔬菜、水果、茶葉、畜牧、水產大縣的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主要生產銷售環節。如2012年前三季度,湖北省農業廳組派6個工作組對17個市(州)開展了3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和1次夏季烏龍茶專項檢查工作,共檢查生產銷售單位1 800多家(次);針對湖北省冬、春季外省輸入少數蔬菜品種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問題,實行“逢進必檢”管制工作;對抽查發現的所有不合格農產品全部下達整改通知書或立案查處,凡涉及禁用藥物超標的,移交并配合公安部門立案嚴厲查處,確保每個不合格產品都有查處結果;組織各級農業部門全面開展蔬菜、水果、茶葉禁用高毒農藥專項治理、“瘦肉精”專項整治、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獸用抗病藥專項整治、水產品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專項整治、農資打假專項治理等6項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
近3年來,湖北省、市、縣三級農產品監管體系基本建成,并創新監管工作模式,如宜昌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模式,整合了人力資源,強化了監管責任落實,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精細化管理,監管效率大幅提升。
1.5 產品認證體系不斷完善
據湖北省農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2年湖北省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稱“三品一標”,下同)的企業達1 519家,品牌達4 257個,總產量1 868萬t,總產值632億元,出口創匯5 120萬美元。湖北省“三品一標”總量規模位居全國前三位。
湖北省“三品一標”主管部門根據本省實際,規范“三品一標”的認證管理程序,每年組織專班人馬到企業檢查工作,促使各認證企業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質量管理體系,落實產前、產中、產后管理制度,保證認證產品質量。近幾年經農業部及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省級主管部門組織的監督抽查、復查換證、年檢和專項整治產品抽檢結果表明,全省2013年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7%。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監管職能調整,監管鏈條加長
2013年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做了重大調整,改變了過去多部門參與、分段監管的格局,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之前由農業部門負責監管,進入之后由食藥部門負責。相比過去,農業部門新增了收、貯、運和屠宰環節的監管職責,監管鏈條延長了,任務更重了。尤其是農產品收、儲、運環節主要存在上市量大、品種繁多、流向復雜,主體眾多等參差不齊的現象;其次,此前農業部門沒有涉及過這個環節的監管,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再者,農產品生產和收、貯、運環節需要使用防腐保鮮物質,往往容易帶來風險隱患,不同行業、不同品種存在的風險隱患也各不相同。
2.2 生產基地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偏低,農業投入品監管難度大
近些年來,雖然湖北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推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但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湖北省農業千家萬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產基地分散在平原、丘陵、山坡和河灣中,給大規模耕作模式和生產方式帶來難度;二是農村有知識的青壯年都到城里打工,剩下老、婦、幼留守,對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成果和標準化種植和養殖技術接受程度低,加大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難度;三是農業主管部門雖然加大了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但農業投入品銷售門店小而多并且分散。據統計,僅湖北省鶴峰縣一個縣農業投入品銷售門店就有近200家,給有限的農業執法人員監管增加了難度;四是部分不法農業投入品銷售門店采用“游擊戰術”,將違禁的農藥、獸藥放在暗處銷售,而柜臺上擺的都是允許銷售的;五是部分不法農藥生產廠家在常規農藥中加入禁限用農藥,而在成分表中沒有列出,致使部分蔬菜、水果和茶葉中檢出違禁農殘。
2.3 屠宰地點、時間增加了監管難度
屠宰場是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環節,職能調整后農業部門接手屠宰環節監管,重點檢驗檢疫牲畜屠宰前是否存在病害,是否存在私屠濫宰、注水、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等行為。屠宰場大多地處偏遠地區,距離城區較遠,且屠宰時間大多在凌晨,這就要求監管人員打破常規的作息習慣并及時適應新的監管工作要求。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技術不能滿足需求
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凸顯,快速檢測技術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控制和監管以及進出口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檢測對象主要針對影響農產品安全性的化學危害因子(農藥、獸藥、重金屬等)和生物危害因子(微生物、寄生蟲、生物毒素等)。然而,因檢測對象種類多、結構組成復雜、痕量、動態、濃度波動范圍大,而且樣品基質復雜,干擾多等影響因素存在,使得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具有復雜性。
2.4.1 缺少常規農藥速測技術 目前市售的農殘速測產品只用于蔬菜、水果中部分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殘留檢測,且不能給出定量結果。尤其是無法檢出常規農藥殘留如腐霉利、百菌清、三唑酮等,也無法檢出菊酯類農藥殘留如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
2.4.2 獸藥速測試紙品種少,成本高 國內市場使用較多的膠體金(速測試紙)有氯霉素、孔雀石綠、磺胺和硝基呋喃代謝物等,具有簡單、快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特點。但膠體金品種有限,且成本較高,存在容易出現假陽性和難以判斷超標與否等缺點。endprint
2.4.3 其他 近些年來,國內就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領域的研究異常活躍,發表的文章不少,但真正適合市場要求的,快捷、方便、靈敏、高效、便宜的速測產品遠遠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需求。
2.5 科研工作滯后
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即使近幾年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財力開展這項工作,也大多局限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及應急與應付,前瞻性的、全局性的研究工作開展的相對較少。
3 對策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從法律法規到監管職能分工等方面從上到下已自成體系,關鍵是落實和執行。
3.1 建立各級領導責任制
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必須與各級政府主要領導的考核、升遷、獎懲直接掛鉤,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
3.2 建立舉報獎勵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應發動群眾,建立群防群治制度,不能僅僅局限于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的幾個人,因為農業投入品營銷點遍布農村各個角落,農產品生產基地分散,偏遠。要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危害性、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的重要性,鼓勵對不法農業投入品銷售商販和使用人員進行舉報,經查實后給予舉報人重獎。
3.3 嚴格執法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對違法生產不安全農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了處罰的法律依據。可以根據各種專項行動、知情人舉報或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的監測及追溯追究責任主體進行嚴厲處罰。
3.4 嚴格執行“產地準出”制度
產地準出涉及面廣,基地分散,監管難度大,這對農業主管部門是一個新的挑戰。首先,政府需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雖然農產品生產主體是農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組織等,但由于“三農”本身是弱勢群體,農產品價格偏低,靠農業企業投資添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設備是困難的,一些儀器設備等消耗品應該由政府買單;其次應挑選有一定種養殖規模、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作為示范和試點,再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在試點的同時,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要為這些企業在爭取資助項目,打開銷售渠道,推出優質優價農產品等方面開綠燈,找市場,使企業真切地感受到規范種植和養殖農產品帶來的好處,自覺自愿地開展這項工作。
3.5 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
市場準入是農產品進入餐桌的最后一道關口,市場準入工作在農業行政等主管部門十幾年的辛勤探索下,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接手該項工作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應努力把這個過程縮短,防止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反彈,建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學習經驗,讓市場準入工作盡快步入正軌并做得更好。
3.6 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可追溯體系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追溯,是指運用計算機、數字化物流管理等技術,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市場實施精細化管理,全程記錄下種植養殖戶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信息,使農產品質量有較強的可追溯性。換言之,就是利用數字技術,給農產品加貼有農產品從播種開始,對播種、灌溉、農殘檢測、銷售等生產過程全部信息的數碼“身份證”,利用電腦、手機客戶端讀取,最終使農產品可識別,可追溯[3]。
職能調整后,農業主管部門實施“產地準出”,為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追溯體系建設能夠與農產品“產地準出”無縫對接。
3.7 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如農殘、獸殘和漁殘檢測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數字化信息技術,還需要開展農產品生產環境如土壤、水源污染狀況調查,獲取基礎性數據。建議開展一些前瞻性的科學研究。
3.7.1 開展稻米中高含量鎘相關機理研究 2013年2月27日,《南方日報》發表了題為“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的報道,隨后5月份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監測結果顯示18批次大米及制品中8批次鎘超標,湖南大米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鎘大米”事件已經影響到了全國糧食收購和數量安全,其波及范圍之廣,公眾意見之大實屬罕見[4]。
湖北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外調糧食在500萬t以上,水稻是湖北省糧食生產的最主要作物,2012年湖北省水稻播種面積為2 01.79萬hm2,總產量1 651.38萬t[5],常年播種面積占糧食種植面積的50%,總產占糧食產量的70%。如果湖南的“鎘大米”事件在湖北重演,將對湖北省糧食產業和“三農”帶來沉重打擊。
部分作物的高富集特性是重金屬長期超標的主要原因,多年的監測和研究表明,稻米、姬松茸、香菇等產品中鎘超標現象與這些生物體對重金屬的富集特性密切相關[6]。以稻米為例,鎘超標現象多發生在南方秈稻區,北方粳稻區的稻米很少超標[4]。因此,開展秈稻在種植過程中土壤背景值,水稻根、莖、葉及果實在各個生長階段鎘含量監測及演變過程,稻谷富集鎘機理,如何減少鎘含量以及選育貧鎘水稻品種等研究工作非常必要。
3.7.2 開展湖北省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調查和修復研究 2005年《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指出,湖北大冶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率達到95%;黃石地區基本農田土壤整體上已經受到輕度重金屬污染,在一些礦區及冶煉廠周圍的基本農田土壤已受到中等程度的重金屬污染[7];武漢市郊東西湖區設施基地土壤屬于以鎘為主的重污染區[8];環大冶湖周邊農田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中鎘的污染最為嚴重,已可能影響到農田的安全生產[9]。針對這些問題,應有計劃地安排對湖北省農田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掌握全省土壤總體質量狀況,規劃農業生產區,保護健康農田,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同時,對受到污染的糧田開展多種修復技術研究,對保護耕地數量和提高農田質量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
3.7.3 開展食用菌重金屬富集及源頭防控研究 截至2007年,湖北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積已經超過了1.1億m2,產值達28億元,出口創匯額近1.4億美元,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量的50%。58個縣(市、區)都有食用菌生產,有的地方食用菌的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3,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10]。
經研究發現,食用菌大多都有較強的富集重金屬的能力。從總體水平上看,食用菌體內主要重金屬鉛、汞、隔、砷都高于綠色植物。
在人工栽培條件下,土壤、水、基質、空氣的污染和菌種高富集能力都可能導致食用菌重金屬超標,影響人體健康[7]。黑木耳中鉛和香菇中鎘含量高或者超標較多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有必要開展食用菌中重金屬富集源頭防控技術研究,從食用菌栽培條件如土壤、空氣、培養基、噴灌水以及菌種選育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采取防控措施,促進湖北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3.7.4 開展常規農藥殘留和獸藥、魚藥快速檢測技術研究 從近幾年各地蔬菜例行監測情況看,還存在3%左右的蔬菜不合格現象,并且不合格蔬菜大多不是因為禁限用農藥殘留超標,而是常規農藥超標,如菊酯類農藥、殺菌類農藥和抗霉菌類農藥殘留超標所致,而這些農藥殘留缺少快速檢測技術手段。因此,建議開展常規農藥殘留特別是菊酯類、殺菌類農藥殘留、各類抗菌素類獸藥、魚藥殘留以及重金屬等快速檢測技術研究,以便為“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監測提供技術支持。
3.7.5 開展畜禽健康、安全養殖技術研究 在畜禽養殖業存在著某些不法企業為了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濫用或非法使用獸藥及違禁藥品,不嚴格執行獸藥休藥期管理制度而造成藥物殘留,還有將人用抗菌藥物用于獸用的行為等,再就是在飼料添加劑、預混料中人為添加高劑量的砷、銅、鉻等制劑造成重金屬殘留等[11]。
為杜絕此類事件頻發,除了監管部門強化監管、監測以及嚴厲打擊外,開展畜禽產品健康養殖方法研究很有必要。通過研究,繪制不同養殖方式畜禽產品生產流程圖,并對各生產環節中存在的影響產品質量的危害進行分析評價,提出控制危害的措施;確定關鍵控制點為預防、消除或把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所應達到的控制標準,探索無公害畜禽產品健康安全生產的有效途徑。
3.7.6 開展水產安全養殖水域調查和技術研究 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藥物殘留超標,如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甲醛等;二是大量廢水的排放,尤其是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危害水生物的生長,引發各種種植和養殖病害,而水生物相比于其他生物更易于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屬、農藥、有機污染物、生物毒素等污染物質[11]。
近幾年湖北省水產品產值位列全國第一,水產品質量安全對湖北水產業健康發展舉足輕重。應開展水源的污染狀況調查,劃定養殖水域和非養殖水域,并對污染水域進行治理;應開展健康、安全水產養殖技術研究,研制高效低毒的漁藥,防止和減少魚病的發生,堅決杜絕濫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漁藥。
參考文獻:
[1] 李春香.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研究[J].科技創業,2010(11):7-8.
[2] 袁尚勇,高 進,鄒小中.湖北省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農業質量標準,2008(6):27-29.
[3] 李風清.淺談專業合作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中的重要作用[J].河南農業,2014(3):31-32.
[4] 毛雪飛,湯曉艷,王 艷,等.從“鎘大米”事件談我國種植業產品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與防控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 (4):57-59,73.
[5] 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湖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高 虹,程 薇,王少華,等.湖北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6):726-729.
[7] 蔡 葦.黃石市基本農田水稻中重金屬污染評價分析[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9,25(6):21-25,41.
[8] 禹紅紅,胡學玉.武漢市郊區設施蔬菜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及其生態風險[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2,18(4):582-585.
[9] 尹春芹,孫清斌,鄧金鋒.環大冶湖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潛在生態評價[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1):17-22,27.
[10] 黃晨陽,張金霞.食用菌重金屬富集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04,23(4):7-9.
[11] 張德善.淺談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6092,2013-1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