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平
摘 要:在我國,中小企業是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著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融資難也一直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且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本文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多方面作出了深入分析,同時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做出了總結和創新性探討,對中小企業經營者、管理者以及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解決途徑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可以概括為“能力弱、渠道窄、成本高、地位劣、扶持少”,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 中小企業融資能力薄弱。(1)中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尤其不動產)價值低,難以滿足銀行抵押擔保授信條件,很難得到銀行貸款。( 2)中小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規模效率低,產品成本高,市場占有率低。(3)中小企業技術裝備相對落后,中高級人才缺乏,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核心競爭力不強。(4)中小企業財務狀況缺乏透明度與可信度,經營運作不規范,會計核算與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設置賬外賬。多數中小企業因上述自身融資能力的問題,難以滿足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條件,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條件就更難以高攀了。
第二、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常規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兩類:即債務性融資和權益性融資。前者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其他借款等,后者包括發行股票、吸引直接投資等。但多數中小企業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可選擇的融資渠道非常有限,其中又有部分中小企業因融資能力薄弱難以得到銀行授信,可用的融資渠道就更加狹窄,應收賬款和其他借款是中小企業最易使用的融資方式,但這個狹窄的融資空間里資金總量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
第三、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較高。中小企業在有限的融資渠道中,相對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成本比較高。(1)銀行貸款利率高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得了到銀行的授信,但貸款利率一般都要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15%-50%,甚至更高;而大型企業,尤其國有企業,銀行貸款利率基本上為基準利率。(2)貸款的限制條件與附加條件多,降低了資金利用率,進一步抬高了融資成本。 相對條件較好的中小企業,即使得到了銀行授信,但是授信額度小、限制條件與附加條件多,降低了企業資金利用率,進一步抬高了融資成本。舉例說明,流動資金貸款附加存單質押再貸款:某中小企業貸款500萬元,需要存款300萬元,然后再貸款285萬元(即存單的95%貸出),這樣企業實際得到的資金為485萬元(500+285-300),假設貸款年利率7.20%(即基準利率6%上浮
20%),存款年利息率3.00%,照這樣計算可知:企業實際承擔的利息為47.52萬元(500*7.2%+285*7.2%-300*3.00%),貸款500萬元實際負擔的年利息率為9.798%【(500*7.2%+285*7.2%
-300*3.00%)/(500+285-300)=9.798%】,實際利率是基準利率的
1.633倍。(3)其他借款,融資成本更高。如小額貸款公司借款、民間借款,其利息率一般是銀行基準利率2-4倍,融資成本更是一般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第四、 中小企業在融資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1)金融行業的壟斷地位。目前,中國金融行業尚處于壟斷地位,本來就弱小的中小企業,面對處于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就猶如兔子面對獅子,基本上沒有話言權,看似平等的交易,其實都是金融機構說了算。比如: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基本上都會在有不動產抵押的前提下,還追加股東個人反擔保,實質上就是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無限責任。再如:金融危機后,銀行之前過于寬松政策的隱患凸顯出來,壞賬劇增,銀行因種種原因減貸、壓貸、延貸時有發生,中小企業對此只有接受與應對,而無可奈何。(2)中小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決定了其在融資中的劣勢地位,在此不再贅述。
第五、政策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不夠。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在稅收、融資等方面有不少優惠政策,這對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現有的支持力度與中小企業的發展水平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對稱,我國中小企業數目占企業總數99%,占GDP總量60%左右,但沒有設立管理中小企業的獨立政府機構,沒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中小企業在創立階段,就像嬰兒一樣脆弱,需要一個優越的環境,這個環境就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營造。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解決途徑的總結與探討
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分析,對解決這一問題作出如下的總結與探討。
第一、提高自身素質,強化融資能力,提高融資地位。(1)加速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程。 中小企業需要積極借鑒、吸收并消化國內外科學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經營管理特點、且適應市場變化的管理體制;健立健全各項基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較合理的、科學的經營決策體系;嚴格遵守國家財稅法律法規,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科學的財務會計制度,提高財務數據的透明度與可信度。(2)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因充分發揮其在某一方面甚至某一點上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揚長避短,重點突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產品;積極引進與培育人才,注重先進技術消化吸收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小企業信用體系不健全也是影響其融資難因素之一,工商、稅務、海關、銀行等管理或職能部門需要加速采集信用檔案數據,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的公開化、社會化。值得慶賀的是企業信用體系已在建設中,部分省市已運作,但信息內容還需要待進一步完整,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三、健全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目前我國政府的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夠成熟,監督管理上還存在一些漏洞,有必要從政策層面,重點扶持一批經營狀況良好、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的擔保機構,建立與擔保機構共擔風險機制,如設立信用擔保資金補償與獎勵政策,鼓勵、引導、規范信用擔保機構健康發展。endprint
第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中小企業對傳統的融資渠道適應性差,要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是必經之路。
(1)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 從資本市場的理論上講,資金的流動是遵照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能及時有效地將資金從供給者手中配置到需求者手中,達到資金供求運作的最優狀態,這是“無形的手”的作用。但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 “有形的手” 發揮作用,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來干預市場能明顯提高整體資金利用率。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必要資金,孵化成長,加速做大做強。如日本政府二戰后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擔保等要求少。(2)扶持優秀中小企業上市。應積極鼓勵和推動中小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取消股票市場對上市主體成分的限制,真正向中小企業打開綠色通道;配額給具有發展潛力和規模優勢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其上市;對已上市的中小企業要積極引導其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利用創業板市場融資,創業板市場對上市企業的要求相對寬松,沒有嚴格的盈利與銷售數額限制,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并經有關部門審核,都可以申請創業板上市,這對處于創業階段又急需資金,且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科技型的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資本市場。(3)積極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我國的民間資本相當龐大,這些資金游離于銀行金融體系之外,迫切需要通過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等新型金融平臺,充分有效地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在實際運作中,要健全監管制度,嚴格執行,杜絕其變相地從事高利貸業務,謹防對中小企業造成二次傷害,那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了。因此,國家應鼓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制定政策,健全監督管理制度,規范和鼓勵民間資本更好地參與中小企業經營活動。(4)大力促進金融類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金融類的中介服務機構相對更少,目前非上市企業資金的供求基本上直接對接,缺少提供資金供求信息的中介服務機構,導致資金供求雙方信息鏈接不夠暢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的創新發展。( 5)參考P2P金融模式,創立C2C金融服務平臺。 P2P(person-to-person)金融指個人與個人間的小額借貸交易,一般需要借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臺幫助借貸雙方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手續。借貸雙方可自行發布借貸款信息,包括金額、利息、方式和時間等,實現自助式借貸款。參照P2P金融,可以創立C2C(compa
ny -to-company)金融,就是把P2P金融的個人替換成公司,即公司與公司之間借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臺的直接借貸交易,借貸雙方自行發布借貸款信息,包括金額、利息、方式和時間等,借貸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手續。
C2C運作模式也可以借鑒P2P模式:(1)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平臺作為中介,不吸儲,不放貸,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由合作的小貸公司和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此類平臺的交易模式多為“一對多”,即一筆借款需求由多個投資人投資,可以參照
P2P金融的“中安信業”。(2)債權合同轉讓模式,機構建立資金池,同時作為被投資人和最大債權人,然后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獲取債權對其分割,通過債權轉讓形式將債權轉移給其他投資人,對投資人的安全保障是通過設置風險準備來實現,也可以稱之為“多對多”模式,可以參照P2P金融--唐寧創建的“宜信財富”。C2C金融的運作基礎與前提為:企業信用體系健全,擔保機構運作成熟,金融監管體系較為完善等等。目前,P2P金融在國內發展尚為雛形,金融改革試點后,發展較為迅速,但至今無明確的立法,國內小額信貸主要靠“中國小額信貸聯盟”主持工作。
隨著網絡的發展,企業信用、擔保等金融體系的健全與完善,C2C與P2P金融服務的正規性與合法性必然會逐步加強,在有效的監管下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充分有效利用金融體系外的資金,打破金融壟斷,實現資本完全市場化。
第五、 從政策、制度層面為中小企業融資優化環境。建立統一的中小企業政府管理機構體系,如設立中小企業局。大力調整現有的中小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將工信部中小企業司、鄉鎮企業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各行業主管局對中小企業的行政管理職能統一合并到中小企業局。設立中小企業局有利于提高對中小企業的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與執行效果,有利于簡化中小企業辦事的審批程序,有利于制定針對性的政策等等。
完善支持中小企業金融、稅收、海關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需要突破現有體制,完善與中小企業發展相匹配的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的優惠普及并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楊清、王志芳《關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探討》,《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01-15
[2] 王麗潔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財會研究》
2012-07-05
[3] 《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2012年3
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
[4]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管理辦法》,財企〔2012〕97號文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