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姌++許開強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為“它的親屬”。在人類早期思維中,認為本氏族人與某種動植物、非生物種具有親緣關系,群體成員都是由此繁衍而來,而這種關系體現于氏族的起源、稱呼以及血緣。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聯,被當作氏族的祖先或保護神,成為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相信其有超然力,可以獲得他們的技能和力量。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熊就成為鄂倫春族的圖騰;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大花蛇交配,滋生繁衍成為侗族。
“totem”還意為“標志”。“是原始社會中社會組織的標志和象征,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部落族群結構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如印第安人村落的圖騰柱、中國東南沿海考古發現的鳥圖騰柱、紹興出土戰國古越人銅質屋頂上的大尾鳩圖騰柱、古代朝鮮族村落樹立的鳥桿等,這都是從圖騰柱演變而來。
1903年,清代學者嚴復翻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社會通詮》,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并引進中國,當下仍為中國學界通用。
圖騰是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精神情感,在文化傳承中濃縮著民族遠古回音,具有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中國圖騰紋樣匯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演進和歷史積淀,是博大厚重的藝術瑰寶,承載著文化思想、藝術沿革和文明傳承,是智慧的結晶。
一、研究圖騰的意義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21世紀是國際間信息交流融合的時代,面對文化融合,我們要認真思考如何確保本民族文化特質不為外來文化侵蝕。中華文明源于華夏圖騰,文化脈絡歷史悠遠,發展完整自成體系,是民族凝聚力最深層、最牢固的精神價值,需要我們在文化傳承中充分挖掘,以此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紋飾文化傳承與旺盛的生命力
華夏文明瑰寶中的民族藝術設計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占有相當的地位。
當代中國的紋樣設計延續著民族傳統藝術的精髓,強調著祖輩倡導的審美選擇與實際功用共存的理念。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紋飾藝術生命力鮮活,與民族心理結構、文化淵源、情感表達等密不可分。從原始社會巫術禮儀、自然崇拜、圖形記事產生圖騰紋樣開始,到漢唐之際融合外來紋飾樣式,催生出典雅的吉祥紋飾盛世華章;再到宋元時期受道佛兩教影響,紋樣題材選擇和表現手法日益豐富多彩;而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權貴思維與市民意識相互滲透,使明清時期裝飾圖案集歷代大成,并應用于印染、織繡、服飾及民間藝術等方面,把裝飾紋樣推向極致。
中國傳統紋樣歷經數千年的生產洗禮,薈萃了歷代巧匠們的智慧,又不斷滲透佛道兩教、玄儒、社會倫理和風俗民情的觀念,形成獨特的中華紋飾藝術體系。
三、文化傳承對紋飾藝術的啟迪
傳統如根,有根的藝術才能繁茂興盛。我們的語言,文化,社會秩序,經濟格局都打上民族文化傳承烙印,其文明遺存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是民族生存創新的基石。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必然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博采眾長不斷創新,才能走出光明的路。
當下,不少藝術設計創作喜用“中華紋飾”符號,但多為“斷章取義”的簡單拼湊,沒有研讀其深邃的文化內涵而流于“形式”,效果不盡人意。現代設計應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又賦予設計語素于時代審美趨同,誘導受眾與意識深處的“文明烙印”比照,尋找文化認同,于傳統藝術識別中賞析華夏文明的智慧、意境和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雖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面對全球經濟文化的加速融合,不少現象已反映出部分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迷茫。由于物資和文化消費裹挾的非華夏文化觀對人們思想的巨大沖擊,并通過產品銷售將這種觀念滲入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左右對生活的判斷。 目前,華夏文明的人文精神、文化影響力有逐漸衰落的趨勢,應引起我們高度警醒和深層次的反思。
現代設計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是為現代經濟、社會生活方式提供服務的藝術活動。設計思想的發展催生于民族文化傳承,偏離就會迷失根本。要謹防“世界文化大一統”旗號的誤導,誘使我們在迷幻中喪失民族記憶、民族情感和民族生命力。
探究傳統文化并不排斥現代設計理念,中國的設計思想恰恰應注重民族文化與外來文明的融合,這是推進文化藝術發展的動力之一。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價值,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將傳統紋樣的形式美感、深邃的寓意、凝聚的智慧和精神內核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再導入新觀念,尋找更多審視傳統藝術的維度,在包容貫通中為我所用,并形成獨特的語言,就能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確立我們民族藝術的地位。
四、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思考
圖騰傳承著民族文明,是人們追尋文化歸屬感的基石。我們現在的藝術紋樣源于華夏圖騰,是文化傳承對現代生活的關照,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紐帶,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載體。
藝術設計脫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脫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民族審美共識。中華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包羅萬象,給民族藝術設計提供土壤和養分;藝術設計應體現民族精神傳承和民俗文化積淀,以關照普眾利益為原則,去表現文明、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去追逐人性的表達。
借鑒不能盲從,應深刻領悟華夏文明的文化特性,挖掘其精神內核,審視國際創新理念,兼融并蓄找到契合點,讓藝術設計傳播民族歸屬感,使體現中國文化精粹的“國際風格”活躍于世界設計舞臺,向世界傳遞華夏文明的聲音。
【參考文獻】
[1]方福穎,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案及其藝術特色[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05)
[2]彭景,中國傳統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 ,藝術百家, 2013(12)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