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漢
【摘 要】信仰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對必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攝其他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本文調查高職生信仰狀況,探析影響高職生信仰迷失的因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生 信仰迷失因素 探析
作為一個人來講,人類的組成不單單是一種物資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人不單單要在物質世界上完善自己,在精神世界中我們更需要完善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需要在這精神世界中實現人生的重要意義,生命要有信仰的引導。所以對于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的大學生來講,需要在精神空虛、崇拜金錢等價值觀偏差的指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將來而努力。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信仰狀態
現在高職生在政治信仰上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是正確的,絕大多數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較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感興趣;但少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實用價值不大”,產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
二、對高職生信仰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從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思維現狀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生信仰迷失的今天,出現這種迷失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果。這其中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因素,大學生受各種外界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信仰被迷失。
1.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帶來的影響
當前社會處于經濟轉型期、利益調整期、矛盾凸現期,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必定反映到校園、反映到學生中。特別是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機制不健全帶來的腐敗問題,容易導致高職生價值取向的混亂,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此外,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其他問題,如一些地區的國有企業效益不高、下崗職工增多、農民負擔較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等,也使得一些高職生對社會主義事業失去熱情,信仰產生動搖。
2.本身心理因素滋長的影響
高職生多表現出心理成熟進程緩慢、自制力較差、意志力薄弱、價值感失落、情感世界敏感、缺乏耐性等。作為教育本身,高等職業教育的作用與地位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但是,社會普遍認為考不上本科院校的考生是高考的失敗者,對許多考生來講,到高職院校讀書是無奈之舉,學生本人及家長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高考失敗的陰影以及由此產生人生的失落感對相當多的學生而言會久久揮之不去,這個群體需要心靈撫慰,不少學生為了平衡失落的心理會尋找精神寄托,如不加以引導,部分高職生會產生宿命心理,進而會抵擋不住宗教文化的滲透。于是“有事”的時候求個簽,燒香拜個佛,求一下“主”試試靈不靈就不足為奇了。高職生出現心理障礙時,必然謀求釋放以重新獲得心理平衡。他們會向父母、親友、師長等親近人群傾訴以求得援助,有的通過心理咨詢部門獲得指導,有的就投向宗教(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3.12%)。
3.西方敵對勢力滲透產生的影響
西方國家憑借全球化趨勢和經濟文化的強勢地位,利用人權、民主、宗教、民族等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而且特別注重干預教育,向學校滲透,特別是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實施“金字塔”工程,發展宗教信徒、尋找代理人,使得少數學生開始對社會主義持懷疑態度,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動搖,甚至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從而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
4.宗教文化造成的影響
深圳商報報道,2014年2月18日深圳弘法寺35萬香客集體拜財神,上午12點前后,通往弘法寺的幾條路被擠得水泄不通,請香、敬香的香客絡繹不絕。近年來大江南北掀起建寺立廟熱,寺院文化已經成為地方重要旅游資源,不少宗教場所已經成為觀光勝地,大學生耳聞目染宗教文化,宗教對高職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調查統計表明有29.35%的高職學生去過宗教場所。
三、應對對高職生信仰產生不良影響因素的對策
在現在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根據現在學生思想的走向進行因材施教。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們也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信仰教育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切教育事務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現在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堅定現在的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
建設有說服力的信仰教育,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思想政治不僅僅要以馬克思理論為主要教授內容,更需要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國情或者與學生周邊事物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教會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要強調的重點,更是能夠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地認識到馬克思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與指導性,這樣不僅在全球化、網絡化的今天能堅定自身的思想立場,而且在信仰教育中能夠聯系經濟全球化的思潮、網絡信息和我國社會發展出現的“多元化”進行信仰教育。
增強信仰教育的滲透性,增強信仰教育的人文性。信仰教育是由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集中提出的,其實信仰是每個人具有的自身的精神思想特點的一項反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這項反映的歸納與總結。所以在現在新的教學理論提出時,作為老師更要改變原來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而更多地是在教育教學中改變和創新出自己的方法,使得教育更能貼近于學生、貼近于社會生活。在思政教育中,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是實現信仰教育的有力途徑,既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又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與他人的互動性,引導大學生認識現實社會,真正地擺正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開展起來,才能真正地對學生們的信仰迷失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所以說針對高職生信仰迷失的問題,要根據高職生的身心特點對信仰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復,信仰教育不單單在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一樣的作用,也有利于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實現社會和諧與個人價值的統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