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殿君
【摘 要】“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作為先賢孔子著名的教育理念,流傳千年而不衰。在當今我國中小學的教育實踐中,這樣寶貴的思想遺產在高度量化的教育考核標準下,似乎顯得愈發理想化、理念化。然而當下不論教育方式與千年之前有怎樣巨大的差異,不可否認的是人性的基本屬性未曾變化。因而當今我國的教育仍需要充分重視與借鑒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
【關鍵詞】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孔子 英國教育 差異化教育
一位教小學英語的青年教師曾對我說,有些孩子怎么教都不會,對書本根本沒興趣,就像智商有問題一樣。聽到這話我不免驚訝和鄙視,暗自思忖作為教師怎能如此輕快道出侮辱學生的話。而兩個多月的教育實踐讓我理解了這位同行的苦衷,她的話不僅表達出了教育者的個人困惑,更折射出了人類世代思考的教育命題,即“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那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直被人們默默奉為極佳的教育理念,似乎與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不謀而合。兩位教育家都仁厚地給定了人皆可教的前提,而孔子顯然是比陳先生嚴謹得多的。陳先生的意思是一切個體皆“可被教好”,而孔夫子則說一切個體皆“可被教”。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卻是理念的巨大差別。陳先生的“可被教好”不免讓人產生疑惑,即教師如何才是“教好”,學生如何才是“被教好”,有無量化的判別標準?而孔子的話放在今天,道出的卻是現代社會的公民權利和法治理念,即一切個體皆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天資、財富、地位等剝奪任何個體的受教育權,而教師的教學成果如何、學生的學習效果怎樣,即是否一切個體皆“可被教好”則有待商榷。個人覺得孔子的說法更高明。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便是受教育者巨大的個體差異。我覺得一個人智能是否卓絕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初見端倪的。相同的教育和文化生態環境下,有些孩子自小便具備極高的求知欲和文化敏感度,對真知懷抱強烈的探究欲,而有些則似乎一開始便很難勝任理性和審美等智能活動。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世上一輩子活得渾渾噩噩稀里糊涂無聊透頂,甚至與最基本的精神旨趣無緣的人很多。孔子所言之“有教無類”的“教”,我覺得嚴格意義上更多強調的是古代社會對于臣民的教化,即倫理啟迪和綱常訓誡,而非現代社會的教育。現代社會的教育不應僅僅是教化那么簡單,而應涵蓋對個體人格結構的塑造,認知能力的訓練,道德情操的滋養,乃至文化品位的陶冶以及審美情趣的培育。
既然我們承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的存在并明確現代教育的內涵,于教育者而言最大的困難便是如何達成現代社會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先賢的智慧便尤可借鑒,即孔夫子所言“因材施教”。而貌似老生常談的理念卻最為當下教育體系所忽視。為了實現更高的教育理想,我覺得教育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這絕非是由教師對班級里不同學生簡單地給予差異化的教學關注,而是應當由政府的教育職能部門為差異化的個體相應建立差異化的教育路徑,提供差異化的培養模式,給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以求依據個人素質的差異,最大程度挖掘受教育者的個人潛力。
公民的貴族氣質和紳士風度一直乃是英國為世人稱道之處。而悠久的教育傳統和完善靈活的教育體系想必功不可沒。倘若具備足夠的財力,為了達成上文所述極高的教育理想,那么英國的貴族式教育便是尤可稱道且極為理想的。而撇開小眾的貴族公學教育不談,與中國一樣,英國的義務教育包含小學和中學。英國中學對學生有一套叫作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評分方法,將學生分為具備若干能力梯度的等級。通過這一成熟的等級化的評價,教育者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出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便“因材施教”,即為天資迥異稟賦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更適合的更具針對性的更現實高效的教育路徑。接下來便是繼小學與中學后被稱為“第三級教育”(Tertiary)的延續教育(Further Education)階段,為進入高等教育或者就業打下基礎。它依據上文的GCSE評分方法為學生設立了兩條路徑,即學業路線(Academic Route)和職業路線(Vocational Route)。學業路線著重于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的人才,職業路線則結合社會各層面的職業需要,培養在各種行業中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人才。而這里所述僅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側面。英國不同教育階段各色學校名目繁多,種類各異,而初衷皆是“因材施教”,即尊重個體差異并給予不同個體差異化的教育路徑,這不僅最大化地激發了受教育者的潛能,令公民各盡其能,更大大節約了通才教育的社會成本。
中國古圣先賢的教育哲學在遙遠的英國運用得法,不禁令人唏噓感嘆。中國固然有自身的特殊國情,即人口眾多且城鄉差距過大等。然而人類的認知規律具備共性,因而我個人覺得孔子的教育理念與英國的教育實踐乃是當今中國的教育決策者尤可借鑒的活教材。當今我國宏觀教育思路的轉變于我國人才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乃至發展模式的轉變意義重大。撇開大話不談,教育是關于人的學問,“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古老哲學于我們教師而言乃是極具時代意義的思索,可以解答許多我們從教生涯中的困惑,值得我國中小學教師在嚴肅的育人實踐中反思與踐行。
【參考文獻】
[1]楊伯峻編. 論語譯注[M]. 中華書局,2013.
[2]陳鶴琴. 陳鶴琴文集[J]. 陳秀云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來安方. 英美概況[M]. 大象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