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澤+王波+李夢俊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黑河流域中游濕地調查資料的基礎上,介紹了該區域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及濕地資源現狀,并結合區位特點分析了保護區濕地生態功能以及在構建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恢復與保護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的對策。
關鍵詞:黑河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對策
1引言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河流域中游,是我國西北干旱區面積較大、較為典型的濕地區域,保護區內大面積的濕地植被和周邊荒漠中與濕地相依存的荒漠植被,在張掖西北部構成了一道天然防風固沙屏障,形成了甘肅河西地區的一道生態安全防線,可有效防止沙漠對綠洲邊緣的侵襲,遏制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而且對阻止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匯合有重要意義。同時,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的生態狀況直接關系到下游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建設和額濟納綠洲的生存與發展,是國防科研和邊防建設的重要依托。
2保護區及其濕地資源概況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區劃范圍涉及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主體區域包括黑河主河道及沿岸地區的各類濕地。保護區所處位置屬黑河流域中部平原區,東臨阿拉善右旗,西接酒泉市的肅州區、金塔縣,南臨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地理坐標為東經99°17′24″~100°30′15″,北緯38°56′39″~39°52′30″。張掖處在黑河中游沖積扇上,黑河在這里河床寬淺,坡度平緩,地勢開闊,形成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及眾多寶貴的濕地資源[1]。
保護區區劃范圍沿黑河河道及兩岸濕地區域延伸,規劃總面積41164.56hm2,由于保護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河流域,在地理位置上屬溫帶,氣候類型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保護區內濕地類型的多樣性,濕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特征獨特。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8種。在保護區分布的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種類有28種,其中Ⅰ級6種、Ⅱ級22種,甘肅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種,國家保護的“三有”野生脊椎動物126種,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基因庫。
3保護區濕地生態功能分析
3.1強大的水源涵養及調蓄功能
濕地在水文方面的功能主要是作為地下水的補給源或排出地以及對洪水的調蓄。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的水源補給主要靠黑河徑流提供,外加山區潛流的側向補給,黑河水系一般具有春汛、夏洪、秋平、冬枯的特點,黑河干流出山后進入走廊平原,人為因素的作用加劇,徑流年內分配明顯發生變化。而保護區濕地自身的物理結構以及濕地植被的存在,可減少無效的地表徑流,促進水流進入河道或水庫,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盛水期,濕地可以像海綿一樣將徑流吸收,在枯水期仍然能維持一定量的水進入河流或水庫,以緩解枯水期的各類用水壓力。進入汛期或盛水年,保護區濕地可以起到降低洪峰、減輕水澇災害的作用。因此,保護區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
3.2調節和改善區域氣候、減輕氣象災害功能
保護區濕地通過濕地上空的熱量和水汽交換,對區域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由于保護區及綠洲外圍被荒漠所包圍,而保護區濕地則呈島狀孤立分布于干旱地區荒漠景觀之中,狀似被海水隔離的海島,形成西部干旱半干旱區特殊的“濕島”效應,對保護區及周邊的氣候有一定的濕潤作用和氣溫效應[2]。
保護區所處位置是河西走廊沙塵暴的必經之地,一方面由于保護區濕地對空氣的濕潤作用。沙塵暴過境時,沙塵吸附濕地上空的水汽,可以增大沙塵的啟動風速,有效地促進沙塵沉降。另一方面濕地和濕地植被可以減輕大風對土壤的風蝕危害,減少形成和增強沙塵暴的沙塵源,保持土壤結構。這兩方面的作用可極大地減少沙塵暴災害的過境沙塵量,減輕對保護區周邊區域及下風向地區的危害。同時張掖市也是干熱風等氣象災害的頻發地區,保護區周邊地帶分布著大量的農田,在濕地對區域氣候的改善和濕地植被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有效減輕和預防干熱風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3.3保持水土、凈化水質功能
保護區濕地因其特殊的植被結構類型和土壤結構,具有很強的水土保持能力。由基底土壤和上層植被所構成的物理模型可以直接承受含蓄,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在雨季可以有效防止雨滴擊濺土壤,維持土壤結構性和抗蝕力,攔蓄和滲透降水,分散、滯緩地表徑流,過濾地表徑流、避免土沙進入河流和水庫。區內分布的許多荒漠植被、鹽生植被和部分濕生植被可以對鹽漬土和荒漠土進行改良,同時可以積累大量的有機質。由于地下水系的連通,濕地還可以為外圍荒漠植被補水,有效固沙,減少沙漠侵襲的危害。
濕地的過濾與凈化過程是通過減緩水流的速度,增加水在固定載體中的停留時間,使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從而使毒物和雜質得以被吸附、降解、沉淀和排除,使潛在的污染物轉化為資源。保護區部分濕地區域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池,以提高水體的質量[3]。
3.4維系生物多樣性及候鳥遷徙中轉站功能
濕地復雜的生態系統結構和景觀格局的異質性可以為多種不同生態位的物種提供多樣性的生境[2]。保護區規劃范圍內草原、荒漠、農田、水域等多種生態系統,完善了動、植物種類組成多樣性的環境基礎。保護區所處區域是北方鳥類和全部陸棲脊椎動物多樣性的“偏高值區”,保護區內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旱生、超旱生植被類型不僅是西北干旱荒漠區退化生境恢復的珍稀群落結構模型,而且是不斷適應嚴酷環境保留下來的珍稀植物基因資源。
保護區濕地是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印度通道的重要中轉站,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約有10~15萬只水禽在此集結和停歇。這里是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候鳥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路線的主要停歇地。保護區內黑鸛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在此繁殖、定期棲息數量約占全球的10%以上。
4現狀分析
隨著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和黑河流域內人口的增加、人類不合理活動及水資源過度利用問題,導致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的保護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保護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自身的調節及恢復能力較弱;黑河實行分水后地表水灌溉次數大幅減少,導致回歸水和側向滲流補給減少,濕地面積萎縮,部分濕地植被出現由水生向旱生演替的趨勢;生活污水向靠近城鎮的濕地區域排放,農田耕作過程中超標使用化肥及農藥等污染物,對濕地水資源和濕地生物鏈產生極大的破壞,從而對候鳥棲息、繁殖等活動產生不利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綜合來講,濕地面積減少、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的降低等已成為導致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生態功能下降的主要問題。傳統的濕地保護與管理措施已不能滿足當前形勢下的濕地管理要求,為防止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惡化,積極開展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勢在必行,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加強保護區濕地資源管理,才能確保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生態功能的充分發揮。
5保護策略及建議
5.1科學規劃、正確處理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
黑河流域中游是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協調解決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是保護區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保護區濕地資源保護應科學、全面地規劃,以正確處理濕地保護與農業生產、城市發展、礦產開發、水利建設、道路施工、工程建設等各項事業的關系,并將保護區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1)恢復保護區濕地的生態功能。以保護濕地植被和生物多樣為中心,實行退耕還澤及植被封育等人工輔助恢復工程,增強生態功能區功能建設;加強城鎮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嚴格控制“三廢”污染;建立相應監測體系,為豐富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
(2)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利用方式。充分利用濕地自然保護區有利條件,在試驗區發展特色種植、畜牧、水產、林業等有機結合的綜合農業,形成多層次的網狀型立體生態經濟模式。
(3)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通過保護區的建設,把張掖黑河濕地建設成為人們觀光、旅游、休閑的樂園,尤其要力爭將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濕地公園,使之成為外界了解張掖的窗口。通過開發保護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實現產業轉型或替代,更好地解決好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5.2完善濕地監測體系,深入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
濕地研究的關鍵在于定量化獲取和分析濕地信息(包括時間上的和空間上的)[4]。為掌握保護區內各類濕地的動態變化,定期提供動態監測數據與監測報告,為保護區管理部門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必須加強保護區濕地監測工作,建立完善監測體系。同時,要對保護區內的各種工程建設、濕地資源開發利用對濕地環境與功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監測、分析,為今后濕地保護與開發的環境評估提供依據。結合保護區實際,影響濕地狀態的指標主要包括:周邊地區種植業、牧業、旅游業、工業生產、交通運輸、非法活動、各類污染物排放、水利工程建設、濕地排水、濕地恢復和管理等。保護區濕地監測應采用點、面相結合的方式,即針對濕地面積、濕地水文系統、退化狀況、植被狀況等進行的大范圍宏觀監測和選取一定區域和類型的典型濕地,對濕地水質狀況、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濕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濕地管護情況、周邊社會經濟狀況以及濕地保護效果等進行的定位連續監測有機結合。
目前,濕地研究無論在基礎上還是在應用上,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只有把諸如濕地的分類、功能與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動態變化監測技術、濕地容納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濕地水資源合理利用、濕地開發前后效益的綜合評估以及濕地景觀生態規劃與建設,濕地恢復與重建等方面的問題弄清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保護濕地。因此,要進一步開展濕地環境、候鳥遷徙、水禽資源保護、濕地監測等項目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提高保護區各項工作的水平。同時,要積極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開展合作,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做科技顧問,積極開展濕地合理開發利用模式、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切實加強保護區濕地科研工作。
5.3完善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宣傳工作,強化濕地保護意識
完善的政策和法規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也是濕地資源深度開發的重要保障條件。因此,應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保護區濕地資源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濕地利用和資源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加大濕地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濕地保護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廣大群眾的自覺參與是搞好這項事業的社會基礎,只有公眾覺悟,并積極、自覺地參與濕地保護工作,才能真正保護好濕地,建議采取社區參與的辦法,進一步強化濕地管理。廣泛地開展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設計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關注不同的宣教對象,提高宣傳效果,在全社會形成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社會風氣。要積極進行保護區濕地重要性的普及教育,提高周邊居民的濕地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使群眾認識到保護濕地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要引導公眾共同參與保護與管理,促進保護區周邊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5.4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保護區建設及濕地保護投入
保護區濕地面積大,分布范圍廣,濕地保護專項經費的相對缺乏,制約了保護區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濕地保護投入長效機制。一是要將濕地保護專項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二是要重視濕地保護項目爭取工作,千方百計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同時積極爭取將保護區濕地列入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范圍之內,力爭將黑河中游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三是要制定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濕地保護與開發管理,適當開展濕地經營活動。四是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從國際上爭取濕地保護資金、技術與設備,運用國內外濕地保護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起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亞洲及世界主要濕地的保護網絡體系,擴大其在國際濕地保護領域中的影響,從而推動張掖黑河流域中游濕地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學禮.淺析張掖濕地保護與建設對策[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0(1).
[2] 格麗瑪,冷中笑.新疆艾比湖濕地生態功能及其恢復的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24).
[3] 陳要平,嚴家平.巢湖濕地功能與保護策略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5).
[4] 汪愛華,張樹清,張柏.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濕地研究中的應用[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1,16(3).